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徑

《李開復給青年的12封信》: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徑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成為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你要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追逐最感興趣和最有熱情的事情。當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你會在走路、上課或洗澡時都對它念念不忘,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文:李開復

談成功——成為最好的自己

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強。」

想取得成功,就要首先做最好的自己。換言之,成功就是按照自己設定的目標,充實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就是始終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做一個快樂、永遠追逐興趣並能發掘出自身潛能的人。做最好的自己,是通向多元化成功的必然途徑。只有單一標準的成功才會強迫人們複製他人的成功模式,如果強迫自己去做那些不適合自己、模仿別人的事情,就無法從內心深處投入足夠的興趣和熱情。

那麼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呢?我覺得有以下3個方面可以去努力嘗試。

方向1:主動把握人生目標

當朋友問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時,我是這麼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能夠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後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更有意義,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我從大學二年級起就把「最大化影響力」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

對我來說,人生目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幫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我當初放棄在美國的工作,隻身到北京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就是因為我覺得後一項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我的人生目標更加吻合。所以,一旦確定了人生目標,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果斷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

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是獨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你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為了追求所謂的「崇高」,或為了模仿他人而隨便確定自己的目標。

方向2:嘗試新領域、發掘興趣

為了成為最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你要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追逐最感興趣和最有熱情的事情。當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你會在走路、上課或洗澡時都對它念念不忘,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進一步,如果你對該領域有熱情,你就可能為它廢寢忘食,連睡覺時想起一個主意,都會跳起來。

相對來說,做自己沒興趣的事情只會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無成。即便你靠著資質或才華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絕對沒有釋放出所有的潛力。因此,我不贊同每個學生都追逐最熱門的專業,我認為,每個人都應了解自己的興趣、熱情和能力,並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我剛進入大學時,想從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後我才發現自己對它沒有興趣,學習成績也只在中間。但我愛上了電腦,每天瘋狂地程式設計,很快就引起了老師、同學的重視。終於,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放棄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3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已經修得的學分,轉入哥倫比亞大學沒沒無名的電腦系。

我告訴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應浪費在沒有快樂、沒有成就感的領域。當時也有朋友對我說,改變專業會付出很多代價,但我對他們說,從事一份沒有熱情的工作將付出更大的代價。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奮,我對自己承諾,大學後3年每一門功課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我就不會擁有在電腦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國某個小鎮上做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

那麼,如何尋找興趣和熱情呢?首先,你要把興趣和才華分開。做自己有才華的事容易做出成果,但不要因為自己做得好,就認為那是你的興趣所在。為了找到真正的興趣和熱情,你可以問自己:對於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複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過去是不是一直嚮往它?你是否總能很快地學習它?它是否總能讓你滿足?你是否由衷地從心裡喜愛它?你的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關?

當你這樣問自己時,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價值觀和朋友的影響融入你的答案,不要把社會、家人或者朋友認可和看重的事當作自己的愛好,而是親身體驗並用自己的頭腦做出判斷。

其次,不要以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不要以為有趣的事情就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例如,喜歡玩網路遊戲,並不代表你會喜歡或是有能力開發網路遊戲,不要以為有興趣就意味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不過,你可以盡量尋找天賦和興趣的最佳結合點。

最佳尋找興趣點的方法是開拓自己的視野,接觸更多的領域。如果我當年只是乖乖地在法律系上課,而不去嘗試旁聽電腦系的課程,我就不會去電腦中心打工,也不會去找電腦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會發現自己對電腦的濃厚興趣。

如果你能明確回答上述問題,那你就是幸運的。如果你仍未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那我只有一個建議:給自己最多的機會去接觸最多的選擇。

方向3:設定階段性目標前進

你應客觀地評估距離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還差些什麼?是需要學習一門課、讀一本書、做一個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氣還是成為更好的演講者?15年後成為的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會有什麼差別?你應盡力彌補這些差距。

當我決定我一生的目標是要讓我的影響力最大化時,我發現我最欠缺的是演講和溝通能力。我以前是一個和人交談都會臉紅,上台演講就會恐懼的學生,我做助教時表現特別差,學生甚至給我取了個「開復劇場」的綽號。

因此,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我給自己設定了多個提高演講和溝通技巧的具體目標。比如,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做2次演講,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學或朋友去旁聽,給我回饋意見。我對自己承諾,不排練3次,絕不上台演講。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去聽演講,並向優秀的演講者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