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汽車、冰淇淋,那些殖民母國在東南亞所留下的企業足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殖民地經濟的瓦解,東南亞各國的歐洲資本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土著資本、華資和其他外來資本,如日資、韓資、美資和中資。那些在東南亞屹立不倒的歐資,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當地人心中的本土品牌。
東南亞是全球各地外商聚集的區域。每個國家中影響力最大的外來資本,莫過是其殖民母國的企業。好比台灣能找到數不盡的日企,而東南亞各國也有相應來自前宗主國的外商。
在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資本湧入東南亞之前,東南亞各國的資本主要由歐洲殖民者和華人所持有。華資以中小企業為主,採用家族式經營,第一代掌門人多是白手起家,有少數發展成大企業。
歐資一般是大企業,具一定的規模,且與殖民者的利益環環相扣。唯其例外是依附於殖民者的少數族群,如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帕西人等,他們跟華資一樣以小資本、大家族的方式經營企業;亦有像華人一樣成功的阿拉伯商人,如新加坡的阿裕尼家族(Aljunied)、阿卡夫家族(Alkaff)和歐善高家族(Alsagoff)。
每個國家歐資去留的情況都不同。菲律賓的西班牙資本在當地有深遠的影響力,其中以生力集團(San Miguel Corporation)、阿雅拉(Ayala Corporation)、艾波狄茲家族(Aboitiz)和拉松家族(Razon)最為有名。他們的特點是,雖其背景與殖民宗主國相關,但在地化很成功,以至同化為菲律賓本土資本。如今阿雅拉和生力是菲律賓最大的兩個財團,前者仍由西班牙裔Zobel de Ayala家族控制,後者則被華裔蔡启文(Ramón S. Ang)接手。
越南曾經存在的兩大法國企業——米其林和雪鐵龍
越南的法國資本在1975年西貢淪陷前有一定勢力。其中兩間最重要的企業,是生產輪胎的米其林(Michelin)和生產汽車的雪鐵龍(Citroën)。由英國人威克翰(Henry Wickham)於1876年從巴西引入東南亞的橡膠,在里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的推廣下成了英屬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最熱門的經濟作物。橡膠在20世紀初開始種植於越南,而米其林在越南有最大的橡膠園。
由於橡膠園的工作辛苦勞累、人員病亡比例很高,米其林在西貢東部邊和省(Biên Hòa)的園區於1930年發生了罷工。這是啟發越南本地人反對法國殖民主義的苗頭。直至1975年南越政府垮台,米其林的所有園區被越共國有化,佔地共25萬英畝之大。取而代之的是越共新成立的國營橡膠公司「南方橡膠」(Casumina)。
雪鐵龍則在1919年進入越南市場。它是由法國技師Émile Bainier引入西貢的。Bainier於1927年創立了一間汽車銷售公司,如今成了麗士飯店(Rex Hotel)的所在地。雪鐵龍在當地銷路很好,其中以C4和C6型號最為暢銷。

到了1936年雪鐵龍總公司直接在西貢設立分公司,開始在當地生產汽車。當中有一台叫大叻牌(La Dalat)的汽車自1970年生產,產量達3880台,成了越南最早的國產車。1975年西貢淪陷後,雪鐵龍也就退出了越南。
馬來西亞多元化的英國資本
馬來西亞的外資則更多樣,分為英資和歐資。種植公司(橡膠和油棕)是當中最多的,包括牙直利(Guthrie)、莫實得(Boustead)、森那美(Sime Darby)、金希望(Golden Hope)、登祿普(Dunlop Estates)和夏利臣(Harrisons and Crosfield)。英資之外,還有丹麥資本的聯合種植(United Plantations)和法資的蘇爾芬(Société Financière des Caoutchoucs,Socfin)。
其他產業的英歐資公司,有1912年進駐的英美菸草(British American Tobacco)和同年在檳城設立分部的英國瑞士煉乳公司(Anglo-Swiss Condensed Milk),也就是現在的雀巢(Nestlé),以及1964年進入的英國石油公司(BP)。1930年在新加坡展店、1935年在馬來西亞巴生設立產線的捷克資本的巴塔(Bata)鞋業,是新馬地區最暢銷的鞋子品牌。如今被視為本土英資品牌的花莎尼(F&N),則生產了家喻戶曉的數種飲料,如虎牌啤酒(Tiger Beer)、100號(100plus)等。

上述大部分英資公司已被政府(種植公司和BP)與華人資本(F&N)所收購,但作為全球跨國企業的英美菸草、雀巢(美祿Milo、美極麵Maggi、三花淡奶Carnation)和巴塔在馬來西亞紮根、壯大,成了本地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近十幾年來進駐本地的英資還有特易購(Tesco,最近將馬國業務脫售給泰資卜蜂集團)和馬莎百貨 (Marks & Spencer)。
印尼三大荷蘭公司——殼牌石油、聯合利華、國旗牌牛奶
印尼荷蘭資本的品牌多已深入民心,亦都是荷蘭最重要的跨國公司,如殼牌石油(Shell)、聯合利華(Unilever)和菲仕蘭康柏尼(FrieslandCampina)。1938年,印尼佔了荷蘭海外總投資的40%,這說明了荷蘭資本仰賴單一海外市場(印尼)的狀況甚於西班牙、法國和英國。
殼牌石油原來是1890年成立的皇家荷蘭石油公司(Royal Dutch Petroleum),創辦人Aeilko Jans Zijlker最初開採印尼北蘇門答臘Pangkalan Brandan的石油。發展到1930年代,殼牌在印尼的石油出產量已達全印尼的85%。當殼牌的業務拓展到全世界,其在印尼則遭到美資石油公司加德士(Caltex)和標準石油(Standard Oil)的挑戰,市場份額也下降,最後被加德士母公司雪佛龍(Chevron)和國營的Pertamina取代。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