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牛奶、汽車、冰淇淋,那些殖民母國在東南亞所留下的企業足跡

牛奶、汽車、冰淇淋,那些殖民母國在東南亞所留下的企業足跡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殖民地經濟的瓦解,東南亞各國的歐洲資本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土著資本、華資和其他外來資本,如日資、韓資、美資和中資。那些在東南亞屹立不倒的歐資,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當地人心中的本土品牌。

東南亞是全球各地外商聚集的區域。每個國家中影響力最大的外來資本,莫過是其殖民母國的企業。好比台灣能找到數不盡的日企,而東南亞各國也有相應來自前宗主國的外商。

在美國、日本、韓國、中國和其他歐洲國家資本湧入東南亞之前,東南亞各國的資本主要由歐洲殖民者和華人所持有。華資以中小企業為主,採用家族式經營,第一代掌門人多是白手起家,有少數發展成大企業。

歐資一般是大企業,具一定的規模,且與殖民者的利益環環相扣。唯其例外是依附於殖民者的少數族群,如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帕西人等,他們跟華資一樣以小資本、大家族的方式經營企業;亦有像華人一樣成功的阿拉伯商人,如新加坡的阿裕尼家族(Aljunied)、阿卡夫家族(Alkaff)和歐善高家族(Alsagoff)

每個國家歐資去留的情況都不同菲律賓的西班牙資本在當地有深遠的影響力,其中以生力集團(San Miguel Corporation)、阿雅拉(Ayala Corporation)、艾波狄茲家族(Aboitiz)和拉松家族(Razon)最為有名。他們的特點是,雖其背景與殖民宗主國相關,但在地化很成功,以至同化為菲律賓本土資本。如今阿雅拉和生力是菲律賓最大的兩個財團,前者仍由西班牙裔Zobel de Ayala家族控制,後者則被華裔蔡启文(Ramón S. Ang)接手。

越南曾經存在的兩大法國企業——米其林和雪鐵龍

越南的法國資本在1975年西貢淪陷前有一定勢力。其中兩間最重要的企業,是生產輪胎的米其林(Michelin)和生產汽車的雪鐵龍(Citroën)。由英國人威克翰(Henry Wickham)於1876年從巴西引入東南亞的橡膠,在里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的推廣下成了英屬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最熱門的經濟作物。橡膠在20世紀初開始種植於越南,而米其林在越南有最大的橡膠園。

由於橡膠園的工作辛苦勞累、人員病亡比例很高,米其林在西貢東部邊和省(Biên Hòa)的園區於1930年發生了罷工。這是啟發越南本地人反對法國殖民主義的苗頭。直至1975年南越政府垮台,米其林的所有園區被越共國有化,佔地共25萬英畝之大。取而代之的是越共新成立的國營橡膠公司「南方橡膠」(Casumina)。

雪鐵龍則在1919年進入越南市場。它是由法國技師Émile Bainier引入西貢的。Bainier於1927年創立了一間汽車銷售公司,如今成了麗士飯店(Rex Hotel)的所在地。雪鐵龍在當地銷路很好,其中以C4和C6型號最為暢銷。

shutterstock_781686769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越南西貢的麗士飯店(Rex Hotel)

到了1936年雪鐵龍總公司直接在西貢設立分公司,開始在當地生產汽車。當中有一台叫大叻牌(La Dalat)的汽車自1970年生產,產量達3880台,成了越南最早的國產車。1975年西貢淪陷後,雪鐵龍也就退出了越南。

馬來西亞多元化的英國資本

馬來西亞的外資則更多樣,分為英資和歐資。種植公司(橡膠和油棕)是當中最多的,包括牙直利(Guthrie)、莫實得(Boustead)、森那美(Sime Darby)、金希望(Golden Hope)、登祿普(Dunlop Estates)和夏利臣(Harrisons and Crosfield)。英資之外,還有丹麥資本的聯合種植(United Plantations)和法資的蘇爾芬(Société Financière des Caoutchoucs,Socfin)。

其他產業的英歐資公司,有1912年進駐的英美菸草(British American Tobacco)和同年在檳城設立分部的英國瑞士煉乳公司(Anglo-Swiss Condensed Milk),也就是現在的雀巢(Nestlé),以及1964年進入的英國石油公司(BP)。1930年在新加坡展店、1935年在馬來西亞巴生設立產線的捷克資本的巴塔(Bata)鞋業,是新馬地區最暢銷的鞋子品牌。如今被視為本土英資品牌的花莎尼(F&N),則生產了家喻戶曉的數種飲料,如虎牌啤酒(Tiger Beer)、100號(100plus)等。

RTR353XH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虎牌啤酒與海尼根

上述大部分英資公司已被政府(種植公司和BP)與華人資本(F&N)所收購,但作為全球跨國企業的英美菸草、雀巢(美祿Milo、美極麵Maggi、三花淡奶Carnation)和巴塔在馬來西亞紮根、壯大,成了本地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近十幾年來進駐本地的英資還有特易購(Tesco,最近將馬國業務脫售給泰資卜蜂集團)和馬莎百貨 (Marks & Spencer)。

印尼三大荷蘭公司——殼牌石油、聯合利華、國旗牌牛奶

印尼荷蘭資本的品牌多已深入民心,亦都是荷蘭最重要的跨國公司,如殼牌石油(Shell)、聯合利華(Unilever)和菲仕蘭康柏尼(FrieslandCampina)。1938年,印尼佔了荷蘭海外總投資的40%,這說明了荷蘭資本仰賴單一海外市場(印尼)的狀況甚於西班牙、法國和英國。

殼牌石油原來是1890年成立的皇家荷蘭石油公司(Royal Dutch Petroleum),創辦人Aeilko Jans Zijlker最初開採印尼北蘇門答臘Pangkalan Brandan的石油。發展到1930年代,殼牌在印尼的石油出產量已達全印尼的85%。當殼牌的業務拓展到全世界,其在印尼則遭到美資石油公司加德士(Caltex)和標準石油(Standard Oil)的挑戰,市場份額也下降,最後被加德士母公司雪佛龍(Chevron)和國營的Pertamina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