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宣布「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後,會對各國造成什麼影響?

WHO宣布「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後,會對各國造成什麼影響?
Photo Credit: Reuters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進一步宣布疾病大流行,對全球具有重大政經影響,可能會激起更多國家在全國或局部,實施級別更高的緊急應變措施。包括疏遠社交、限縮人際接觸,像是學校停課。

(中央社)在全球超過110國出現「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病例之後,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11日宣布疫情已成為全球「大流行」,並預期將進一步擴散。這個傳染病在全球病例逼近12萬人,已奪走4000多條人命,他呼籲各國面對這場公共衛生危機,每個人都必須參與戰鬥。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11日在日內瓦記者會並確認,這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第一次大流行。

譚德塞在記者會上表示,過去2週中國以外的武漢肺炎病例數量增加13倍、受災國家數量增加2倍。現在,在114個國家或地區中,有超過11萬8000起病例、逾4000人喪生。

譚德塞指出,成千上萬的人現在在醫院為自己的生命而戰。未來一段時間內,預期病例數、死亡人數和受感染國家的數量會進一步攀升。

他表示,世衛組織評估了疾病傳播嚴重程度,認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可被視為大流行。

大流行通常被定義為一種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的疾病。

但譚德塞強調,稱之為大流行並不會改變世衛組織對病毒威脅的評估,不會改變世衛該做什麼,他另提醒若濫用大流行這個詞,可能會引起不合理的恐懼,導致不必要的痛苦。

他說,以往從未見過冠狀病毒引發的大流行。這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第一次大流行。世衛組織一直處於全面應對模式,每天都呼籲各國採取緊急和積極的行動,世衛在這方面「敲響了警鐘,響亮而清晰」。

宣布「大流行」會對全球政經有何影響?

譚德塞表示,目前一些國家已經證明病毒可以被遏止,即使是有社區傳播或大型群聚的國家也可以扭轉病毒傳播趨勢。面對這場公共衛生危機,每個人都必須參與這場戰鬥。

隨著病毒蔓延全球,世衛之前一直拒宣布武漢肺炎成為全球大流行。譚德塞2月底表示,草率地使用全球大流行一詞,只會帶來嚴重的風險,並可能發出錯誤的訊號,讓大家認為已經無法控制病毒,但這與事實不符。

世衛1月底曾宣布病毒疫情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今天進一步宣布疾病大流行,對全球具有重大政經影響,可能會激起更多國家在全國或局部,實施級別更高的緊急應變措施。

其中最主要就是所謂疏遠社交、限縮人際接觸,像是學校停課等;商界會鼓勵使用視訊或電訊,取代面對面會議;更多公眾活動也會被取消。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多次疾病全球大流行,根據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統計,20世紀以來的大流行包括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亞洲流感、1968年的香港流感、2009的H1N1大流行等。

20世紀全球大流行疾病 西班牙流感最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宣布武漢肺炎為全球「大流行」,回顧20世紀以來全球大流行疾病,其中蔓延最廣最嚴重的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造成全球約2000至5000萬人死亡。

根據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整理,人類歷史上有多次大流行疾病,早期是霍亂、鼠疫及天花,20世紀最大的威脅則是流行性感冒。

20世紀初至今的「大流行」疾病,首先是從1918年至1919年爆發的流感大流行,又稱為西班牙流感,延燒近乎全球各地,當時醫療條件遠不比現今,造成2000萬至5000萬人喪命,被認為是近代最致命的傳染病疫情。

第2及第3次是1957年亞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估計死亡人數均約在100萬至400萬人之間。

第4次則是2009年在墨西哥和美國傳出H1N1新型流感疫情,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統計,美國約6100萬人染病、約1萬2000人不治。

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當時宣告新型流感大流行後,曾被批評為可能被一些製藥企業誇大,促使世衛做出這項宣告,而這些企業從中賺取數十億歐元不義之財;世衛否認這項指稱。

世衛2009年宣布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表示疫情在全球持續傳播,但這並不反映疫情的嚴重程度。

世衛2009年宣布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後,鼓勵各國將重點放在H1N1病人的診斷和治療上,也就是策略由圍堵轉為減災。因為一旦無法遏止病毒,高規格的防治工作可能耗用過多社會成本,影響長期的防疫能量,建議衛生系統應做好準備,以便管理更多、病情可能更重的病例。

不過,譚德塞11日特別表示,一些國家的政策已證明可以圍堵病毒,宣布「大流行」並不是要改變遏止策略,強調包括遏止及減災的混合策略很重要,所有國家都必須在保護健康、最大程度地減少經濟和社會破壞與尊重人權之間取得平衡。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黃筱歡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