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dictionary」翻譯為「字典」,或許不是最佳選擇

將「dictionary」翻譯為「字典」,或許不是最佳選擇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字典是中國傳統的東西,字典深具中華文化特色,「字典」的英譯,我們的觀點該為西方所知,我們的獨特性也應受到英語世界的重視。

文:曾泰元(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字典」、「詞典」混為一談並不妥當

「字典」的說法肇始於《康熙字典》。由於《康熙字典》的地位與影響力,詞語工具書便逐漸統稱為字典,不管是解「字」的字典,還是說「詞」的詞典(或「辭典」)。當然,「字典」的說法之所以深植人心,也不脫漢語「字本位」的巨大影響在裡面。

然而嚴格來講,把字典、詞典混為一談,並以字典來概括,其實並不妥當。字典的收錄單位是字,字是方塊狀的形體單位。字典若兼收若干多字詞,也只是作為輔助的例證,用來說明該字的意義和用法。詞典的收錄單位是詞,詞是語言裡最小的、有意義的、又能自由運用的單位,其中有一部分是單字詞,另有一大部分是多字詞。詞典多以醒目的字頭作為引導,起著「以字帶詞」的作用,字為輔,詞才是主。

英文dictionary譯成中文應是「詞典」

英文和其他歐洲語言一樣,都是「詞本位」的語言,以詞(word)為日常交際的最小單位,所以他們的詞語工具書稱為詞典(dictionary)。

英國的《牛津英語詞典》「OED」名滿天下,獲得全球各界的讚譽:

  • 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詞典編纂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The greatest work in dictionary making ever undertaken)
  • 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語言裡最偉大的詞典」(The greatest dictionary in any language)
  •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學術的非凡之作,必得高居知識界的奇跡之巔」(It is a remarkable work of scholarship, and must rank high among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 of learning.)

各國都用哪一種dictionary?

然而英文《維基百科》(Wikipedia)提醒,英國的OED雖然卷帙浩繁,1884年至1928分卷逐次出版,卻不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詞典,也不是世界上最早的足本詞典,許多語言都有類似的傳世經典之作。如:

  • 德國的《德語詞典》(Deutsches Wörterbuch)
  • 義大利的《秕糠學會詞典》(Vocabolario degli Accademici della Crusca)
  • 法國的《法蘭西學院詞典》(Dictionnaire de l’Académie française)
  • 西班牙的《西班牙語詞典》(Diccionario de la lengua española)
  • 中國的《康熙字典》(Kangxi Dictionary)

英文維基在介紹OED時特別點名《康熙字典》,言下之意是它在世界辭書的舞台上閃亮耀眼,文化成就位居前列,是能與「詞典列強」平起平坐的中國代表。然而讓我感到些許遺憾的是,維基以Kangxi Dictionary為《康熙字典》的英譯,關鍵在dictionary的選用。中文的「字典」,維基以概念類似但重點不同的dictionary(詞典)對應,在強調「字本位」的漢語傳統裡並不合適,可以再進一步推敲。

在上述的這些語言裡,「詞典」的名稱各有說法。英文的dictionary、法文的dictionnaire和西班牙文的diccionario均源自拉丁文的dictionarium(或dictionarius),本義為「詞語之匯」。義大利文的vocabolario源自拉丁文的vocabularium,本義為「詞之匯」。德文的Wörterbuch為德文的本土字眼,本義為「詞之書」,唯獨中文的「字典」遷就了英文「詞典」的概念,挪用了現成的dictionary。而字典、詞典二者,又是漢語辭書必需加以區別的。

中文「字典」英文怎麼說?

如果dictionary不是翻譯「字典」的最佳選擇,那麼「字典」的英文該怎麼說?若是回歸漢語,大膽採用拼音的zidian如何?

把中文的「字典」音譯成zidian,我們採取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之所以稱為異化,是因為譯文zidian不像英文,或者根本不是英文,與英文大「異」其趣。

語言間因文化差異而造成難譯或不可譯時,或可照搬「源語」(source language,又稱「譯出語」)權充翻譯,姑且用於「目標語」(target language,又稱「譯入語」)作為對應。譬如上述的「字典」,由於中英的文字體系不同,先依漢語拼音轉成拉丁字母的zidian,再以zidian權充「字典」的英譯。惟此舉可能會引來質疑,覺得只是漢字拉丁化,不是翻譯。

倘若揚棄異化策略,不用zidian,改採「歸化」策略,「歸」順英文,運用英文既有的詞彙與架構,那麼有哪些選擇可以用?

最常見的答案,除了有待商榷的dictionary,無疑是character dictionary(字面為「字符詞典」)。中文的「字」,英文傳統上多翻成character(字符),因此「字典」才會有character dictionary這樣的譯法。另外,冠以Chinese(漢語;中國的)的Chinese character dictionary(字面為「漢字詞典」),也時有所見。詞序略有不同的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字面為「漢字的詞典」),或可視為較為正式的說法。

然而,中文裡如此常見簡潔、只有兩個音節的「字典」,英譯若走歸化的路,意圖讓語言明瞭易懂,結果是譯文明顯過長:dictionary(四個音節,指「詞典」,單用不宜作為「字典」的英譯),character dictionary(七個音節),Chinese character dictionary(九個音節),diction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十個音節)。

Depositphotos_2120172_xl-2015s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因為「字」的翻譯才是根本問題

如果回頭,重新考慮漢語音譯的zidian呢?

其實在翻譯文化特色詞時,採取音譯的直接借用(direct borrowing),反而是個常見的作法,放諸四海皆準。音譯中文詞語不是原汁原味,但接近原汁原味(原汁原味就是照搬漢字),能最大限度地保有自身的主體性。棄漢字採拉丁字母,用國際通用的文字書寫,是我們向國際社會所作的妥協。換個角度說,文化特色詞的英譯通過語音直接借用,也是英文尊重不同文化的具體展現。

字典是中國傳統的東西,字典深具中華文化特色,「字典」的英譯,我們的觀點該為西方所知,我們的獨特性也應受到英語世界的重視。事實上,在當今專業的英文書刊裡,「字典」的音譯zidian才是主角,dictionary或character dictionary(其他英譯從略)反而是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