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的科學與信仰之辯:台灣政府成功累積防疫信心與政治資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在「口罩無用論」的公衛學者眼裡,台灣政府限制口罩出口、加開生產線等作為,未必是理性的資源運用,卻成功地解決一場可預見的民怨,也累積了後續防疫作戰的信心與政治資本。
文:李中志(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
瘟疫一直是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破壞力,更甚於戰爭,只是瘟疫沒有勝利者,甚至連失敗英雄都沒有,因此對它的書寫遠遠不及戰爭。即便是發生在近代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死亡人數超過兩千萬,遠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總和,但人們對它的記憶並不如大戰本身深刻,包括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好像也不是很清楚那次流感奪走他祖父的生命。
西方較廣為記載的,只有第六世紀在君士坦丁堡的大瘟疫與十四世紀的黑死病,但也都只被當成大時代的插曲。
歷史對瘟疫善忘,但瘟疫從未遠離,成週期性的出現,SARS的記憶猶新,武漢肺炎再度猛爆。疫情在中國自認「對世界做出巨大的犧牲與付出」後,如虎兕出柙,直撲全世界。
繼日韓危急之後,義大利成為歐盟倒下的第一張骨牌;中亞的伊朗連國會議員都紛紛染病,還以釋放5萬多名囚犯來防止監獄群聚感染;美國則人心惶惶,物資出現缺口,聯準會調降利率,仍難挽股市狂跌。事實上西方國家的麻煩或許才正要開始,三十年來以中國為世界工廠的便宜事,這次恐怕連本帶利要賠個精光。
然而台灣在這次武漢肺炎疫情中的表現,意外成為世界的大亮點,堪稱民主國家的典範。原本礙於兩岸關係密切的現實,全世界都認為台灣的醫療防護絕無挺住的可能,硬生生把台灣疫情的發展和中國綁在一起。然而台灣全體上下一心,在醫療先進國家紛紛倒下後,台灣依然挺立。
上星期史丹佛醫學院教授王智弘透過醫學期刊,把台灣抗疫典範介紹給世界,一時之間國際側目,過去一周,台灣竟成為世界媒體的焦點,甚至是許多國家國會議堂上討論的對象。台灣是怎麼辦到的?
疫情一旦神秘出現,控制疫情往往是超越科學所能處理的能力,歷史上的大瘟疫,從出現、傳染到消失,當時都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解釋,即便科學方法已取得發言權的二十世紀,西班牙大流感的出現與消失至今仍然是謎。更不用說社會大眾的認知與醫學知識的落差,讓防疫工作最困難的部分,往往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讓沒有明確科學證據,但彼此衝突的觀念,在不斷地妥協中求取政治上最佳的平衡點。
這並不容易,在民主國家中尤其困難。正如王智弘教授在接受訪問時指出,防疫沒有一套標準模式可以放之四海皆準,必須配合民情與文化的差異調整,在科學與民心之間取得平衡。政府面臨的不只是專業防疫的輕重緩急,民心的安定與支持更是防疫是否成功的關鍵。
以口罩的使用為例,從專業來講,受過西方醫學訓練的防疫專家,會傾向相信一般外科口罩對防護武漢病毒並無效用,一般民眾沒有配戴的必要。如副總統陳建仁、副行政院長陳其邁、前衛生署長涂醒哲等,都先後發表過類似但委婉的言論,也與美國CDC的防疫建議一致。除了如柯文哲、馬英九故意找碴的政客外,官員也都以身作則,刻意不在非必要時公開戴口罩。然而這是菁英思考,對台灣民眾而言,疫情流行時戴口罩幾乎是信仰,超越理性討論的範疇。若有權力者在防疫時以「科學證據」強迫民眾放棄信仰,無疑是自找麻煩,反而不利其他防疫政令的推廣。
其實政府裡面防疫專家比比皆是,也都受過西方醫學完整的訓練,然而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他們沒有用專業的傲慢斥責民眾搶口罩無知,相反的,在疫情爆發初期,一旦察覺口罩陷入搶購與短缺的情形,行政院毅然決定禁止口罩出口,撥款迅速加開生產線,限量實名制購買口罩。
看在「口罩無用論」的公衛學者眼裡,這未必是理性的資源運用,卻成功地解決一場可預見的民怨,也累積了後續防疫作戰的信心與政治資本。反觀其他國家,拿口罩送中國做公關,卻在口罩被中國人一掃而空後,出現一罩難求,價格暴漲的窘境,台灣人似又多了分幸福感。

衛生福部長陳時中也因此成為台灣民主化以來最受信賴的政治人物,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陳部長的滿意度高達84.16分,這絕不是交給習慣性自我膨漲、充滿專業傲慢的柯文哲自認可以做得差不多的。
然而以科學的立場來看口罩使用的效用是什麼呢?筆者非這方面專業,但透過一些科普的知識,或許能歸納出一些更正確的直觀認知。若武漢新冠狀病毒(COVID-19)的傳染特性與流感類似,有必要先了解流感病毒的特性。(當然,科學有許多未知,如果推翻這假設,以此為基礎來討論外科口罩能不能阻擋武漢病毒已無意義。)
流感病毒離開體外可以暫時存活,這是它可以非接觸傳染的原因。流感病毒在乾冷的環境中存活較久,所以冬天是流感流行的季節。病毒附著的物體決定它存活的時間長短,這也決定了流感的主要傳染途徑。在堅硬光滑的表面能存活最久,如門把、開關按鈕、公共汽車或捷運的金屬扶手扶桿等,可長達兩天。病毒來自打噴嚏或咳嗽飛沫沉澱後累積在上面,經手觸摸帶入口鼻眼睛,而口鼻眼睛的黏膜是病毒唯一能滋生複製的環境。
病毒無法穿透皮膚,有趣的是,病毒在皮膚上只能存活五分鐘。所以就算感冒者的唾液飄到臉上,只要不立刻抹入嘴裡,不會傳染。這也是醫護人員之所以在處理一般患者時,不必全身包紮,只以外科口罩掩口鼻與加戴護眼罩即可。此外,病毒在乾爽的紙與衣物上只能存活15分鐘,而舊紙鈔或髒衣服上的穢物有黏膜效果,病毒竟能在上面存活數日之久。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3-16 要求藥師下跪道歉,是否構成法律上的施用強暴、脅迫或是恐嚇?
- 2020-03-16 歐盟禁止口罩、護目鏡對外出口,但要求各會員國「互相出口」
- 2020-03-16 口罩的科學與信仰之辯:台灣政府成功累積防疫信心與政治資本
- 2020-03-14 美國眾議院通過紓困法案,川普誓言提供免費病毒檢測、受影響勞工享帶薪病假
- 2020-03-14 巴西總統發文澄清篩檢結果陰性,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無限期暫停所有群聚活動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