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公民週報】極右派崛起的幕後黑手,真的是YouTube演算法嗎?

【數位公民週報】極右派崛起的幕後黑手,真的是YouTube演算法嗎?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數位媒體學者呼籲勿窄化問題,因為即使把推薦影片的演算法完全移除,透過YouTube所建立的「名人文化」和社群,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看似真實、個人化的內容,建立起忠誠的粉絲,此特點本身就會助長極右派的宣傳。

整理撰文:陳廷彥、林冠廷|編輯:郭景晏、李欣穎

最近幾年,學者和媒體都紛紛指出YouTube為了讓用戶停留時間更久,其推薦影片的演算法讓觀眾容易點進煽動性強、意見較為極端的影片。然而,數位媒體學者Becca Lewis表明不同觀點:只把矛頭指向演算法,是窄化了問題。

她認為,即使把推薦影片的演算法完全移除,透過YouTube所建立的「名人文化」和社群,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看似真實、個人化的內容,建立起忠誠的粉絲,此特點本身就會助長極右派的宣傳,任何白人至上、反女權、種族主義者皆可藉由具渲染力的個人故事,如閨中密友般宣傳思想。

此外,為了增加曝光度,YouTube內容主之間有很高的誘因彼此合作,因此散布極端意見的YouTuber也有機會與主流頻道合作拍片,使極右派的宣傳有機會影響到更多的觀眾;而觀眾也不只是被動接收,也會反過來要求影片製作者提供性質相似的極端內容,形成惡性循環。

長期一黨統治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PAP)政府,在去年10月通過《保護免受線上錯誤消息與操控法》(The 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Act),讓政府有權把任何其視作「假新聞」的文章加上「更正」的內容。新法上路以來,已經有幾個團體被要求在文章旁註明這是假新聞。

而在國會並無席次的民主黨(SDP),也因為一篇「許多新加坡人的白領工作機會被外國人取代」的Facebook貼文,被政府依據此法,貼上「假新聞」標籤;民主黨隨後向法院尋求救濟,獲得高等法院立案。

民主黨認為,此事件是從獨大政府手中保護新加坡的民主與自由、捍衛人民權力的關鍵一戰。

RTR4UFST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常進出廚房的讀者,是否覺得我們烹調、飲食的方式和習慣,過去30年都相差無幾?

英國《衛報》的作者Zoe Williams,以「我們在2020年代真的需要的食品科技」為題,提出了他的想像:在新的年代可以透過共享平台,讓使用者相互交換不需要的食材,解決剩食問題;對於鷹嘴豆這種營養好吃,但大家不常吃的食物,可以開發類似運動記錄的飲食追蹤器,追蹤其盛產季節等相關資訊,藉此宣傳這些不為人知的好食材;開發盛產通知app,新的食材產季開始時,自動發出推播提醒;像是義大利燉飯這種老派家常菜,自動蒐集提供每日創意食譜等等。

森林野火、地震、熱帶氣旋、火山爆發…...天災應對成為全球共識,2019年光是上半年,就有700萬人因為天然災害而流離失所;到了年底,更有估計超過2200萬人因為災難而無家可歸。但是,當科技隨著時代進步,充滿社群共享精神的開放原始碼或自由軟體,正可以在慘烈的災難時刻,提供一絲救援希望。

舉例來說,消防員在救災的第一現場,往往因無法預估現場狀況,抓不準佩戴呼吸器的時機,在面臨嚴峻的空氣狀況時,吸入過多粉塵和有毒氣體,大大增加引發肺部疾病和諸多後遺症的機率。在IBM發起的CallforCode專案,贏得2019年度全球挑戰賽的Prometeo團隊,他們利用AI技術結合微型感應器,裝在消防員身上,即可分析空氣品質。如果是綠燈,就可以正常呼吸;看到紅燈,就應該撤離前線人員或配戴呼吸器。這個裝置的原始碼已經透過GitHub等開源技術平台分享給全世界的人,讓有需求者可以自行改寫程式碼,符合各地不同需求。

印尼滅火AP_101021144221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數位政委唐鳳上台後,台灣人常常以此為傲,台灣政府也成為國際常見的數位政府案例。無論改良網頁、數字化政策、開放資料,明星案例不少,但要評估數位政府的成效,還需進行更廣泛、更全面的探查。

「政策預備」(Policy Ready)組織與加拿大公共行政學院(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Canada)正在合作,進行一系列對於國際數位政府案例的檢視。這個團隊預計在一月以「安大略省學生協助計劃」的重新設計中,看到的數位政府挑戰與成就作為第一個案例研究。團隊也邀請政府、學術界與熟悉數位政府的個人團體,一起加入研究行列。

延伸閱讀

本文經OCF Lab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