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劇場工作者的心聲:藝文產業紓困預算到底值不值八億?

來自劇場工作者的心聲:藝文產業紓困預算到底值不值八億?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部長鄭麗君在接受賴士葆立委質詢時,甚至被質疑文化部有什麼偉大的地方,需要編列8億新台幣的紓困預算?此番言論聽在劇場工作者耳裡,未免覺得淒涼與慚愧。淒涼的是原來表演藝術(或整個藝文產業)在這名立法委員眼中不值這個價?慚愧的是藝術從業者們與一般民眾之間顯然還存在著巨大的溝通鴻溝,以致人們普遍不了解演出團隊除了票房還承擔著什麼損失?

文:郭力維(技術劇場工作者)

隨著3月5日晚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揭露一名COVID-19確診的澳洲音樂家曾於2月28日至3月1日在國家音樂廳登台演出的消息,原本只是受疫情波及影響票房收入的表演藝術圈,瞬間成為風暴的中心。民眾急遽關注演出場館如何執行防疫工作,記者會隔天也如滾雪球般陸續傳來大大小小的節目決定取消或延期。此一事件以料想不到的方式與時機,重擊了全台演出團隊與劇場從業人員。

紙風車劇團推線上劇場(3)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文化部長鄭麗君在接受賴士葆立委質詢時,甚至被質疑文化部有什麼偉大的地方,需要編列8億新台幣的紓困預算?此番言論聽在劇場工作者耳裡,未免覺得淒涼與慚愧。淒涼的是原來表演藝術(或整個藝文產業)在這名立法委員眼中不值這個價?慚愧的是藝術從業者們與一般民眾之間顯然還存在著巨大的溝通鴻溝,以致人們普遍不了解演出團隊除了票房還承擔著什麼損失?本文試著以劇場工作者的角度,說明演出節目在不同階段決定停演時,所需評估與消化隨之而來的壓力何在?

表演藝術大致可分為音樂、戲劇、舞蹈三類節目,以製作期較長,製作人力較龐雜的戲劇和舞蹈節目來說,從作品產生到端進劇場放在觀眾面前,必經的製作過程及衍生的支出如下:

進劇場前

  • 申請場地(場地租借費用)
  • 組織藝術家、表演者及劇場設計師(設計費)
  • 節目宣傳(主視覺影像拍攝費、文宣品設計費、印刷費、媒體露出費)
  • 排練期(排練場場地費、演員舞者排練費或車馬費)
  • 道具佈景製作費、燈光/音響/視訊器材租借費、服裝製作費
  • 節目冊設計印刷費、周邊商品製作費
  • 表演者及全體工作人員保險費

進劇場後

  • 道具佈景/器材貨運費
  • 技術人員時段費(即薪水收入)、表演者演出費
  • 全體人員餐飲費(一天兩餐)、住宿費
  • 交通費(國內演出可能是火車、高鐵票或加油單,國外演出就是機票費)
  • 超時使用的場租費(09:00~22:00以外的時間為超時時段)
  • 付費租用的場館器材(例如:鋼琴、外加喇叭、投影機等)
  • 錄音或錄影廠商工作費
  • 舞台雜費、消耗品、藥品、日用品或材料費

演出結束後

  • 道具佈景/器材貨運費或倉儲費或垃圾處理費
  • 出版品(演出DVD、劇本書、原聲帶等等)發行費用

(以上費用,尚未包含團隊本身日常營運的行政人員薪資或辦公室租金及水電費)

過往表演藝術團隊最常遭遇的停演威脅,莫過於「颱風」了!若當地政府宣布颱風假,所屬的展演場館人員多半也停止上班,因此原訂的行程必須暫停。假設颱風假發生在劇場週頭兩天,颱風走的快,影響最小,只是技術人員裝台時間被壓縮,落後的工作進度可以用後面幾天加租深夜時段補回來。

假設颱風假發生在演出前的總彩日,演員和技術人員沒有時間在首演前排練一次所有會在舞台上發生的換景順序、燈光變化、走位動線,那將會嚴重影響演出品質及演員安全(但假如該場次是巡迴場,同一批演員先前已在別的場地演出過,風險就會降低許多)!

四四南村文創新空間開幕 台南人劇團讀劇演出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劇團最不願看到的情況,是颱風假發生在演出日,一齣製作好不容易從無到有,克服種種經費、人事、技術難關,走到即將開門見客的階段,所有花費已來到最大值,卻硬生生喊「卡」!重要的票房收入付諸退票流水,如何不教人欲哭無淚、情何以堪!已經租來的器材能退回嗎?已經入住的飯店能退費嗎?已經付出時間的技術人員(Crew)能不給酬勞(Pay)嗎?即使是延期,劇場週已經花過的費用屆時要再花一次,但能跟觀眾多收一倍的票價嗎?

颱風畢竟是短痛,再怎麼飄忽不定、走走停停的慢郎中,影響時間也很少超過三天,碰上了,還能自嘲運氣不好。然而,此波肺炎疫情,打擊的是藝文產業的整體生態鏈,表演節目取消或延期、表演團隊營運堪慮、表演者沒戲演或沒戲唱、接案維生的技術人員沒案子接、提供場地的表演廳檔期一片空白、觀眾群藝文消費金額與頻率大幅縮水趨於保守,全面落入景氣寒冬,最可怕的是目前還看不到盡頭,這樣,還不需要紓困嗎?

當然,相較於其他百業,藝文、娛樂、旅遊等始終是人們豐衣足食、生活無憂之後才會考慮消費的產業,劇場從業者不會不明白自己的社會角色,這波衝擊只是毫不留情地畢露了劇場長期以來的勞動困境:技術人員勞力密集、無固定雇主、無勞健保、(多數)無簽訂勞動合約、無工會保障、無每日或每週最高工時限制、無休假制度、無退休制度…比起在餐廳、飯店、電影院「上班」的員工,可能面臨的是減薪、放無薪假或裁員,自由接案者(Freelancer)佔絕大多數的表演者和劇場技術人員可說是海嘯裡連浮木都沒有的一群人,直接滅頂。

民眾戴口罩防疫看戲(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為了防範疫情擴大,大家都同意應該以健康為第一優先,部分表演場館也朝向以費時費力的方式,執行防疫措施,例如:規定入場觀眾全程戴口罩、量體溫(體溫異常者謝絕入場並全額退票)、手部乾洗手消毒、縮減售票席數、擴大觀眾之間的座位間隔、觀眾進場前觀眾席全面消毒、每場次之間觀眾席再次消毒等等,為的就是維繫藝文觀眾的信心,讓苦苦支撐照常演出的團隊能度過難關。

危機提醒我們日常的珍貴,沒有人能置身防疫事外,或許對劇場工作者而言,這SARS之後十幾年來難得一見的災情,除了被動地當成人生中可以陪陪家人、追劇閱讀、運動健身或培養第二專長的「中場休息」,也需要嚴肅的思考,這股龐大的生存壓力該如何爬梳、匯整為一股改革重整的積極力量,爭取社會支持及主事者的重視。否則,即使捱到冬天過去,卻再也聽不見花鳥蟲鳴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