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防疫經驗成國際模範生,下一步「防疫外交」可以怎麼做?

台灣防疫經驗成國際模範生,下一步「防疫外交」可以怎麼做?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防疫外交不是只有靠加入WHO一種方式,台灣持續有和其他國家用不同的方式「做朋友」,在醫療口罩不能出口的情況下,台灣目前能輸出國外的是什麼?

「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武漢肺炎)在3月進入「全球大流行」,一共114國出現確診病例,感染人數超過13萬,中國以外,義大利、美國、韓國、法國、瑞士、英國等國家的確診病例也都驚人成長。眼看周遭的國家,民眾排隊領口罩、瘋搶物資成了現在進行式,目前暫時度過最艱困的時期的台灣,也成了各大媒體的矚目焦點。

〈如何控制冠狀病毒蔓延:應向台灣學習〉〈台灣設定黃金標準,維持低感染率〉,自2月武漢肺炎開始蔓延歐洲各國,台灣的名字也躍上國際各大媒體版面,包括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西班牙、祕魯等23國的媒體紛紛報導台灣的防疫措施,並和自己的國家相比較。

在疫情最糟的時刻,台灣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被世界看見。似乎再一次驗證了台灣世衛行動團「Taiwan Can Help」的口號,但,這波防疫,台灣能如何幫忙?

不是世衛一員,台灣「超前防疫」策略卻成國際焦點

「我正在寫文章,等等翻成英文要趕快投國際期刊。這個一定要投,這是一波好的機會。」接到電話時,台大醫師、同時也是台灣世衛外交協會理事長姜冠宇,手邊沒有閒著,打算向國際期刊投一篇關於全球社區防疫的重點建議,希望能將台灣醫學界的觀點,傳遞到世界各國去。

姜冠宇說,台灣因為不太相信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訊,從1月中就料敵從嚴,開始超前防疫。

台灣自2020年1月21日出現首件確診病例後,截至3月13日為止,確診案例為50例,其中20人已解除隔離,死亡案例維持1人。

台灣病例相對少,指揮官陳時中日前指出,主要是因為防疫行動啟動得快、也比較早,在武漢去(2019)年12月17日傳出嚴重病例後,台灣在12月31日就啟動登機檢疫,並在今年1月2日設立國家級應變指揮中心。此外,台灣在2月14日起發現沒有旅遊史者的潛藏病例後,立即採取回溯性追查,在社區內擴大採檢,才沒有造成社區傳播。

這樣的防疫經驗,姜冠宇說「歐洲、美國都想向我們討教。」

姜冠宇和高雄醫學大學的團隊剛結束一場視訊會議,對象是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將台灣的防疫經驗,包括校園、醫院的防疫政策,都和美國的專家學者分享。

姜冠宇說,不只美國,現在全球最需要的是社區防疫的經驗。隨著各國接二連三的確診病例爆發,光靠機場防疫、隔離有疫區旅遊史的旅客已經不夠了,許多國家的病例已經進入到社區,他說現在考驗的,是當地的全民衛生習慣。

AP_20060282162980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北京一間公園內,掛著「勤洗手,多通風,少聚集」的標語。

姜冠宇說,台灣的社區防疫成功在於衛教,民眾拼命戴口罩、洗手,和歐洲國家比起來差非常多。另外政府當機立斷將武漢、日本疑似病例包機回來,檢疫政策有做好,沒有造成防疫破口。

他也指出,台灣有健保,很多資訊可以統一處理,不僅可以做口罩實名制、資源管控,也可以查詢疫區旅遊史。他提到美國雖然醫療高水準,但保險制度昂貴,幅員廣大,各個州政府的管制不一,導致管理方面上不同步。

AP_20062651231163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不只全民防疫,高層官員特別須注重衛生習慣。圖為美國醫務總監亞當斯(Jerome M.Adams)向康乃狄克州州州長示範洗手的步驟。

台灣能靠防疫有功重返世衛嗎?

台灣能做的,「就是經驗分享」,姜冠宇說,其實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年度大會(WHA)應該要有的功能,但由於台灣無法參與大會,導致台灣經驗完全分享不出去。在中國的壓力下,台灣自2017年以來,已經連續3年未受邀參與世衛大會。

今年的世衛大會預計將於5月17日登場,不過姜冠宇認為,只要世衛總幹事仍是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而世衛內部仍存資金角力、誰投資多錢就聽誰的,台灣縱使防疫有功,仍沒有多大機會能參與世衛大會。

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副組長莊人祥也表示,台灣在防疫上有功,其他國家或許能替台灣在WHO美言幾句,但WHO還是比較政治性的場合,能否加入不是只靠防疫成果。

不過莊人祥表示,防疫外交不是只有靠加入WHO一種方式,台灣持續有和其他國家用不同的方式「做朋友」,也接獲各國希望能經驗分享的需求,他昨(12)日才與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等人與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視訊,分享台灣如何落實「大數據防疫」降低社區感染的政策;也有外國團隊想了解,台灣做病毒核酸檢測的技術。

衛福部國際合作組技監劉麗玲也表示,台灣目前由於口罩不能輸出,醫療物資還是留在台灣,目前可以與外國分享的主要是檢驗技術指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於13日和各國邦交使節會面,分享台灣在防疫上的經驗,與會的有包括美國在台協會等近6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的駐台使節、代表及官員出席。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各國代表都想了解,台灣能不能做將各類防疫政策、標準訂定提供給他們做參考。但陳時中也說,每個國家風土民情、經貿往來、外交關係都會影響到相關政策,防疫政策還需要因地制宜,不過可以把台灣過去在不同的時間點,做決定的因素給國外參考。

疫情帶來機會,台灣如何再一次被世界看見?

今年3月初,台灣的名字在紐西蘭的鏡頭前,一共出現2次。

紐西蘭衛生部文官長布魯斐德(Dr. Ashley Bloomfield),分別在3月7日、9日的公開記者會上,兩度肯定台灣的防疫作為。

「我們可以看到有2個國家,新加坡和台灣,找出曾與確診案例接觸過的人士的能力非常強,以及將他們隔離,這可以有效防止社區群聚感染,也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位於南太平洋的紐西蘭,目前稍未遭到武漢肺炎的嚴重波及。自2月28日出現第一起確診病例後,紐西蘭目前只有5例確診案例,沒有死亡案例,不過防疫是持久戰,而讓紐西蘭最為借鏡的國家,竟是台灣。

一名不願具名的駐外人員表示,其實台灣被國際看見,除了外國媒體的報導,也來自各國駐台使館,將在台灣觀察到的資訊回報給各國。駐外人員指出,台灣的經驗已經能寫出一些介紹,包括如何控制群聚感染、如何增加口罩生產、如何找出感染源頭,「這些經驗比物資的協助更重要」,畢竟能不能出口口罩到其他國家,現階段去談還太早。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