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就業數據作為照妖鏡:女性更生人在多重困境下如何求生?

就業數據作為照妖鏡:女性更生人在多重困境下如何求生?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女性」和「更生人」身份,成為「雙重弱勢」已經算是幸運了,少數女性更生人可能伴隨懷孕、身障、精神疾病、經濟困難、居無定所或是家庭問題而深陷多重弱勢之中,最終被捲入「多重困境」。

文:Salome

近年台灣社會對加害者有更多理解,但若將同理停留在受刑前和受刑期間,並不能帶來實際的改變。女性更生人相比男性更生人,總體而言更容易獲得不穩定的工作,薪資相對較低。此外,帶有母職的她們,會遭遇到原生家庭或是婆家的不諒解,母親的身份也可能成為就業時的阻礙。在台灣,目前主要為民間機構、宗教團體投入女性更生人復歸的協助,但是未必有能力提供女性更生人需要的整合性資源。

近年來,以犯罪議題為主題的紀錄片或電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2018年為公視收視率開出紅盤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更是帶領台灣在犯罪議題的討論到達新的里程碑,犯罪者從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變成鎂光燈的焦點。然而,當觀眾抽絲剝繭地跟著劇情重新走過加害者的生命故事,擰掉了一包又一包的面紙之後,卻容易遺忘將同理停留在受刑前和受刑期間,並不能帶來實際的改變。

直到去年《噬罪者》與《陽光普照》的上映,以「更生人」為主題拍出受刑人出獄之後的困境,以及結構性的歧視如何將他們重新推向火坑的邊緣,媒體作為社會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更生人議題去污名之路也給予了重要的推力。

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熱烈討論的影劇均以男性為主角,如同其他弱勢族群一般,女性更生人也被動地缺席了這場盛典,因此辣台妹希望能從數據出發,邀請具有14年更生保護經驗的社工子綺(化名)加入討論,探討我國女性更生人多重困境以及參考各國女性復歸處遇後,台灣的改革之路該朝哪前進。

就業數據作為照妖鏡

在矯正署機關收容的女性受刑人中,再犯或累犯的人數從2008年約73.5%到2017年底上升至83.1%,顯示女性更生人當中有相當高的比例面臨了復歸困境,迫切需要更生支持系統的介入。

復歸之路上,就業的順利與否時常成為更生人是否重起爐灶的關鍵。從法務部「更生人就業狀況調查」來看性別與就業狀況之關係,可以發現83.36%的男性更生人有工作,女性更生人則僅有67.37%有工作。這男女比例的懸殊差異,顯示女性更生人面臨的雙重困境。

此外,「工作狀況」也具有性別差異。儘管女性在擁有「全職工作」項目上略高於男性,但在「兼職工作」的部分,女性獲得穩定兼職的比率低於男性許多,如從事「非約定計日、計次、計時」和「到處打零工」的女性比率約高於男性4%,具有「約定約聘或派遣工作」的女性則是低於男性將近5%。從「目前每月工作收入」來看,女性更生人的處境殘酷地令人屏息,「男性」薪資主要落在「30,000-40,000」元,而「女性」僅僅落在「19,048-25,000」之間。

統計數據中「性別」的差異明顯影響到就業和收入的狀況,面對已經存在的性別歧視,無論是政府或是民間團體,若僅是齊頭式平等地給予女性和男性更生人相同標準的更生資源協助,如短期失業津貼、租屋津貼亦或是小額創業標準等,將難以給予女性受刑人足夠的支持和救援。

多重困境下只求「生」

儘管女性受刑人佔總受刑人數不到10%,但因「更生人」與「女性」之雙重身份,使得他們更容易成為歧視的受害者。如雇主經常因其更生人身份,受迫於其他人對歧視的反應,而不予錄用;女性的身份則容易被以無能、不耐操或母職而不被信任,對此子綺表示「其實女性更生人對於家庭和養育子女有更強烈的責任感,在就業上的積極度比男性更高。」

從出獄就業選項數據來看,2013年不分性別,更生人就業前三名為營建工、工廠工人和餐飲服務,然而女性更生人多因年齡和健康因素難以從事前兩項工作,若想尋找白領的工作,則容易因更生人身份、學歷不足被婉拒,少數長刑期者則可能因為高齡或與社會嚴重脫節而被淘汰。

「曾經有位65歲的大姐,過去從事八大,僅有國小學歷的他除了家務工作沒有什麼技能,後來推薦他去洗衣店,結果面試這件事讓他覺得自己被刻意刁難。」過去特殊的就業經驗以及高齡使她難以理解工作面試的必須性,成為出獄後尋找工作的障礙。

面對家庭的渴望,許多育有子女的女性,經常因母職的缺席而不受諒解,「之前有位50歲詐欺前科的女性,因為入獄小孩被婆家帶走,婆家更強迫小孩與母親切割不能聯繫」;另一方面,對於即將組成家庭的女性,儘管男伴能夠諒解她們的過去,仍相當擔心更生人的身份被婆家發現,因而被認定過去的犯錯,使她無法成為教育孩子的榜樣。

然而,因「女性」和「更生人」身份,成為「雙重弱勢」已經算是幸運了,少數女性更生人可能伴隨懷孕、身障、精神疾病、經濟困難、居無定所或是家庭問題而深陷多重弱勢之中,最終被捲入「多重困境」。

當然,也有許多女性更生人反而展現出更強大的韌性,「接過一個住在烏來的原住民大姊,在監獄裡面有考到居服員執照,出獄後礙於學歷、語言、居住地偏遠和更生人身份難找到工作,而母親重病和哥哥身障的弱勢家庭因素,更成為她就業的首要顧慮,所幸最後在家附近的基金會找到工作,每天帶著母親和哥哥一起去上班,一邊照顧他們一邊工作。」

我國女性更生人復歸處遇

面對女性受刑人的復歸需求,我國並非沒有相關措施,當前社會復歸與更生保護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出監前準備」、「中間性處遇」以及「更生保護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