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演出的社會荒誕劇:馬奎斯《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的尊嚴悲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沒有人寫信給上校》以平鋪直敘但深沈的語調和文字,展現了經典馬奎斯的風格──嘲諷揶揄的分貝爆發力和荒謬的社會寫實。
文:張淑英(清大外語系教授)
如果沒有《百年孤寂》(Cien años de soledad)的逆向倒推馬奎斯的寫作技巧與靈感素材,多少非西語讀者或評論家會嚴謹正面看待《沒有人寫信給上校》(El coronel no tiene quien le escriba)?
魔幻寫實大師神作的起點:《沒有人寫信給上校》
在阿根廷,這個拉美文學的重鎮,《沒有人寫信給上校》和《百年孤寂》的評價(評論、價值與價格)並駕齊驅。對西班牙內戰後出生的讀者,在獨裁時期的青少年紀,未識《百年孤寂》之前,就深刻體會了上校等待老兵退伍金的無限孤寂、與個人尊嚴的矜持與堅持。
在台灣,看到《沒有人寫信給上校》,三位讀者可能會有兩位想到張大春採用馬奎斯同名小說,為尹清楓上校的冤魂撰寫的《沒人寫信給上校》的輓歌。今日《沒有人寫信給上校》中譯本再現書市,所有有著與上校類同際遇的軍公教讀者,對許多年前政府的承諾而生變的情形,可能也有著上校的妻子「尊嚴不能當飯吃」的感概?
馬奎斯的作品,就是「文字」演出的社會荒誕劇
《沒有人寫信給上校》以平鋪直敘但深沈的語調和文字,展現了經典馬奎斯的風格──嘲諷揶揄的分貝爆發力和荒謬的社會寫實。十分巧合地,一甲子前同一年(1961)馬丁・艾斯林(Martin Esslin)首度提出了「荒誕派戲劇」(Theatre of the Absurd)一詞和理論,當中若干詮釋「思想、純潔與目的不可避免的貶值,人物處於無望境地、被迫重複無意義的舉動」,如實刻畫了上校收不到政府通知發放補償退休金的信件,苦等15年的單調日常。

有錢 vs. 沒錢,你是馬奎斯筆下哪個階級的人物?
馬奎斯以極少數的人物勾勒了一個社群的百態、「民無法與官鬥」的集體無奈,和一部小說宏觀的結構。無名身分的上校夫妻(貧苦階級)、上校軍中同儕哥兒們沙巴斯(死去兒子的教父與暴發戶)、醫師(知識份子與政治參與)、律師(金錢至上的上流社會)、村長(貪腐不忠誠)、郵局局長(冷漠無情)、神父、裁縫師等人,區分了不同層次的社會階級與樣貌。同時呈現出人性的對稱性和社會心理學:反抗 vs. 克制,貧窮 vs. 貪腐,寡廉鮮恥 vs. 堅毅尊嚴。不忘藉機諷刺「自認文明的歐洲人對南美大陸的無知」這個他在《拉丁美洲的孤寂》反覆強調的省思:
「歐洲人對南美洲人的印象就是留八字鬍,拿著吉他和左輪槍的男人,根本不懂這裡的問題。」
貧苦階級宿命=尊嚴、情感、錢財的三角拔河
哥倫比亞20世紀初的「千日戰爭」內戰,和1948年發生的「波哥大動亂」(El Bogotazo),蔓延10年到1958年的「暴力時期」(La Violencia),若隱若現出現在上校的記憶和生活事件簿裡。於是有了朋友的喪禮──「這麼多年來第一次遇到的自然死亡」,和兒子因散發傳單被鬥毆致死、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我們是兒子丟下的遺孤啊」的悲淒。
上校崇高的情操、相信公平正義與政府的承諾的信念,在既腐敗又暴力的官僚體系下瓦解。叨叨絮絮看清現實的妻子「我已經受夠這種百般忍耐和確保尊嚴的日子」的抱怨,依然不離不棄忠實陪伴丈夫終老。窮人家生的疾病是脹氣、拉肚子和氣喘;富人生的病是糖尿病,言談舉止卻低俗地像遭閹割的牲畜。
上校對賣公雞的躊躇與不捨,不在於能不能得到鉅額賣價或低空拋售換錢易物來餬口,而在於對兒子奧古斯汀遺留給他們這隻鬥雞的親情眷戀。抱著公雞、餵養著牠彷彿兒子依然在身旁,是一種安慰,一種希望,一種等待失落的替代品。為希望掙扎,為尊嚴抵抗貧窮、聯繫情感不滅的幻想。然而,一旦淪落到鬥雞吃玉米,而人吃屎的地步時,尊嚴也掃地無遺了。
經典之作,化身戲劇流傳30年

愛德華・伍德(Edward W. Hood)在《馬奎斯的小說:重複與互文》(La ficción de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Repetición e intertextualidad),精闢點出了馬奎斯一系列小說的刻意重複與自我互文。換言之,《沒有人寫信給上校》這本出版時間序上屬於他的第二部小說,便已經鋪陳了往後他處理哥倫比亞題材的主題架構和核心價值,因而奠定了我第一段所提的各國讀者的接受度。
1990年墨西哥導演瑞斯坦(Arturo Ripstein),在法國、西班牙和墨西哥三國的支援下,將這本小說拍成電影。20年後,西班牙知名導演索拉(Carlos Saura)將它改編成舞台劇(2019),也是馬奎斯的作品繼塔伯拉(Salvador Távora)改編《預知死亡紀事》 (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後的第二部舞台劇。
由此可以看出馬奎斯的小說結構、語言、主題、故事性的張力,讓藝術工作者鍾情以電影、舞台劇不同的效果呈現的豐富與挑戰。
- 【一張圖搞懂】訂閱集資:Mobile上的13堂英文課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