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佛系防疫傻的嗎?對約翰遜的誤解

佛系防疫傻的嗎?對約翰遜的誤解
Photo Credit: AP IMAGE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延緩」一法的確仍有很多疑問,如何執行、後遺症等都有待解答,但這已是歐美各國基於文化、國情及經濟能力判研所作的決定,然而卻被輿論圍攻。

中港台網上輿論這兩日口風難得一致聲討英國,稱當地抗疫政策如同「佛系」,並狠批「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是要國民送死。種種負面標題下,英國政府與約翰遜又是否這樣天真這樣傻?

必須先指出,目前各國主要的抗疫戰略有「圍堵」及「延緩」兩種,前者主力消滅病毒及源頭;後者就專注放緩疫情傳播,並為歐美(不止英國)所採用。「群體免疫」這個科學概念,就是「延緩」方針下的期望值,是理想結果而非策略。

在中國爆發武漢肺炎之初,台灣、香港及新加坡等熟知中國劣根性的地方,早就搶佔先機實施封關或追蹤篩檢;相反,日韓歐美多國由於輕視疫情及被世衛誤導,錯過防疫良機以至疫情在社區爆發。他們無法參照星港台的防疫措施,亦因此衍生上述兩種迥異的抗疫策略。

「延緩」方針是由於床位及人手等公營醫療系統資源有限,屬無辦法之中的辦法。其抗疫思路建基在兩點判研:第一,病毒傳染性高且暫時無法根治,所以必定會社區化並在冬季捲土重來;第二,一般而言患者會康復,英國及歐洲數據顯示,絕大部份死者為長期病患長者,小童及年輕人佔極少。

於是乎,美國疾控(CDC)及醫學專家就提出「壓平曲線」(flatten the curve)理論:延緩疫情擴散及高峰,並減少峰值確診人數,以減輕大爆發時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的可能,同時爭取時間加強研發藥物與疫苗。同時隨著社區大部份人受感染,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出現「群體免疫」。

flattening_the_curve_final
Photo Credit: Christina Animashaun / Vox

各國關閉學校、禁止群眾聚會及鼓勵家中並自我隔離等社區疏遠措施,就是由此而來。目標是要降低人們感染機率,特別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這就是英國要求輕症者在家自我隔離,以及70歲以上人士留在家中4個月的原因。

對於目前甚少措施出台,英國政府解釋,推算當地疫情最快5月才到達頂峰值,並引用「行為疲勞」防疫概念指出,若過早指示民眾採取預防措施,民眾最終會感到疲勞而回到原本的行為模式。的確,歐美人原本在服從性方面已不如亞洲人,更何況本港現在鬆懈的人亦愈來愈多。

為何英國等地不採用中國、韓國及意大利的「圍堵」策略?事實上,封城所犧牲的人民自由,以及經濟代價並非所有國家能付擔,他們亦無中國舉國體制的動員力及資本。更何況,誰又能確認中國的策略是否成功,而在成功的過程中,又有無唔見得光的行動,這叫西方如何仿效?

追隨中國封城的意大利,醫療體系及經濟亦面臨崩潰。不過意國已打定投共的主意,以中國資金救亡,但歐美是否願意又是另一回事。況且,若遲早要面對下一波感染,封城只是斬腳趾避沙蟲,又怎樣長治久安?

AP_20076463397301
Photo Credit: AP IMAGES / 達志影像

「延緩」一法的確仍有很多疑問,如何執行、後遺症等都有待解答,但這已是歐美各國基於文化、國情及經濟能力判研所作的決定,然而卻被輿論圍攻。

被批評,除了因外界不理解,某程度上亦是各地媒體帶風向吹棒自己政府所致。正如中國就在輿論戰上反守為攻,台媒就塑造台灣抗疫形象。此舉對內在疫情的難關中鞏固民意,對外宣揚國威增加話語權。

質疑是良性競爭,但勉強生搬硬套,不明所以就要求他人跟隨,就是不懂變通。正如「延緩」目前在香港就不太可行,也不太理想。堅持在港提倡不帶口罩,亦是無視社會現況之舉。這是由於人們喜歡以管窺天,又或者,他們只能以管窺天,單以自身的認知與經驗去判斷。

「圍堵」或「延緩」是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設想總是完美,如無意外的話,暫時未知何者更好,亦無法否定任何一方,一切都待時間作證。此時的約翰遜,會回答你:「未試過點知唔得?」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請看作者Medium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Ka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