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讓60%的人都染病?英國的「佛系防疫」其實很科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川普和強森兩個難兄難弟的防疫政策不斷受到批評,其中英國「需要60%人染病來達到群體免疫」的說法就是名嘴討論的熱點,但這些政策背後大都是理性考量後的科學判斷;利用誤解讓假訊息將錯就錯的人,才是滿腦只想著政治的那一群。
隨著「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風暴中心逐漸從亞洲移向歐洲,許多人赫然發現想像中排隊守秩序、不會闖紅燈的歐洲國家,在大難臨頭時反應和我們這些「第三世界」好像差不多,該慌張一樣慌張,該搶衛生紙搶衛生紙,甚至二戰期間都沒缺過的義大利麵,前陣子竟開始在義大利的超市缺貨。
而在台灣和國際相比逐漸成為防疫模範生的當下,也出現許多嘲笑西方國家治理的新聞,其中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兩個金髮難兄難弟更成為最大的箭靶。然而,那些消息在編織的時候常加入許多政治考量,甚至在流傳過程中穿鑿附會,到我們耳裡已經成為面目全非的「假新聞」。
那條「英國政府要讓全國人都感染來『群體免疫』」就是近來討論最熱烈,但也和原意偏差得最多的一則。
先說,我批評強森的資歷可以回溯到他當倫敦市長的時候,這次也沒有要幫他說話的意思,但檢討政策的時候,我們仍該檢視政客真正說過的話,以免錯估了他真正犯下的大錯。
英國政府從來沒要讓英國人「趕快60%都染病」
這一切都源於3月12日,強森在防疫記者會發布了諸如「政府不會再去追蹤各個疑似案例的接觸者」、「只會對送醫的人檢測」等措施,對英國民眾的防疫建議主要也只有多洗手、少與人接觸、老人家多小心、有症狀的人應該待在家等等。雖然這些事在台灣人眼裡看來十分不可思議,但強森當時並未提到「群體免疫」這個概念。

在同一時間,英國首席科學顧問瓦倫斯爵士(Sir Patrick Vallance)也上了電視台節目,你猜得沒錯,群體免疫就是由他口中說出的。但他的意思真的是要「60%的人都得病,國家才會免疫」嗎?事實上,這位首席顧問在節目裡的意思,是說:
「英國能夠壓制病毒,但基本上無法完全根除,而當醫療體系保護年長者等最脆弱群體時,其他人就有可能因此得病,然而因為年輕人的病狀比較不嚴重,很多人都會康復而免疫,而這樣的群體免疫,就避免確診數在下個冬天再次上升。」
也就是這時候他說了這句話:「Probably about 60 percent of people would need to be infected to achieve herd immunity.」許多人將其翻譯成「大概需要60%的人染病,才可以達到群體免疫」,但如果你看過前後文,就會知道瓦倫斯的意思並非要讓全國60%的人越快染病越好,而是指出英國真能達成群體免疫的一天,大概會有60%的人會得過武漢肺炎,這個區間可能是一年,可能是十年,但不會是下禮拜。
不久後,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Matt Hancock)也表示「『群體免疫』從來就不是我們的政策」,事實上就連英國政府公布的防疫行動計畫,也從來沒提到這四個字。
英國的防疫政策,背後真正目的是什麼?
廣播電台BBC Radio 2在幾周前的節目,訪問到一位第一時間就在武漢中標的英國人李德(Connor Reed,一度瘋傳的「我靠喝威士忌戰勝武漢肺炎」就是他的故事),他說他在肺炎症狀開始之後有前去就診,但回家後決定不吃醫生開給他的抗生素「以免身體產生抗藥性,更病的時候就沒有效了。」
19天後,原本一度要無法呼吸的他逐漸復原到能夠走出家門,照他的說法,因為自己不菸不酒又年輕,所以疾病擊不倒他,52天後武漢的醫生才告訴他得了這個世紀傳染病,但他很開心,因為知道自己已經免疫了。
現在想想,英國當下對武漢肺炎的官方態度,從鼓勵大家在家隔離到優先照顧老年人,應該多少有參考過這個案例。
當然你可以說一個案例不能代表全部,說病毒從去年12月到現在可能已經多次變異,甚至指出英國大部分人都又菸又酒肯定無效,但英國會使用這種外人看來佛系、放生,甚至是擠牙膏式逼大家「Stay Calm」的做法,背後考量其實就是擔心他們的醫療資源崩潰。

從上表來看,若藍線是一個國家醫療資源的最大極限,綠線和紅線的疫情演進分別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狀況——極力「控制」確診者人數而盡量拖長的綠線,在「最需要看病的人」需要看病時,才能有醫師有病床;讓病人一次全出籠的紅線,在疫情最高峰時,就會產生像這次的義大利一樣,醫生得落入自己決定要救誰、放誰死的可憐處境。
而英國,雖然和台灣一樣有全民健保,但醫療資源其實一年比一年匱乏。以2019年2月的資料來看,英國健保門診的等待時間中位數是6.7週,87%的病人能在18週內看到診(他們政府訂的KPI是18週內92%),這對台灣人實在很難想像。
病床數量也是另個觀察重點,若比較國民每千人的病床數,世界第一的日本是13張,韓國12.27張緊接在後,醫療資源堪稱充足的台灣7張,而英國和美國皆不到3張,而且每年都在微幅的減少;針對重病患者的加護病床床位數,根據2018年的衛福部資料台灣大約有7000張,人口多我們快三倍的英國根據醫師說只有4000張,而且其中80%是滿的。
那些人眼中的「陰謀論」,其實是科學家讓病人總數不「越線」的做法
把數據攤開一看,你就知道為何英國政府這幾天想盡辦法不讓民眾湧入醫院了,因為醫院根本治不了那麼多人,甚至容不下那麼多人。
而這些才是強森和他的保守黨政府犯的最大的錯誤——在十年執政中無視各界呼籲,不斷砍預算、削弱國家的醫療體質,而這股讓他們幾個月前還誇口「奧運可以來倫敦辦」的自信,也讓在疫情前期未有充足準備,這才是造成今天英國會傳出像是小朋友發高燒卻不給檢疫、懷疑自己染病打去疫情中心問,只得到罐頭簡訊回覆要求待在家的種種基層慌亂景象。

但話說回來,就算英國防疫再怎麼「亂」,我們至少能清楚看懂政府背後的心機:我病床就不夠,你沒狀況就不要來。本來也是,國家缺什麼,政府自然會叫大家少用什麼,回想台灣當時要求「沒事不要戴口罩」的說法,其實也是類似的「防疫」哲學。
兩相比較,台灣在疫情初期就用精銳部隊鎮壓武漢肺炎,加上長期培養的醫學優勢(和一般患者最近不敢亂去醫院看病的心態)讓我們的醫療資源至今仍堪稱游刃有餘,但若病患數因為某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再度激增,醫療資源排擠後的其他病症患者把小病拖成大病,誰也不敢說台灣永遠不會面臨英國人今日的窘境,這也得需防疫單位以最壞的打算來預做因應。
有趣的是,許多親中論述在遇到英美提出這種「停止統計患者數」的策略時,總嘲笑他們是要掩蓋真相,卻不知這些政策其實都是醫學專家評估自身醫療資源後,盡力讓弧線不碰到天花板、讓醫療體系可以穩固、讓最多的人可以保持健康的理性決定,而不像有些國家或群體在進行關係人命的防疫政策時,滿腦子整天想的就只有政治。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最新發展:
-
英國人如何與病毒共存:遵循「六人法則」,以及舉辦不戴口罩的超大型派對? 1年前
-
還能忍受「與世隔絕」多久?《紐時》報導台灣「鎖國防疫」,陳時中:疫苗有效才能放鬆 2年前
-
【關鍵眼中盯】在復活節復活的強森,正在摧毀救活他的英國健保 2年前
-
利用資訊視覺化動員全民防疫:政府可引入「每日新增案例曲線圖」強化溝通 2年前
-
是超前部署還是混亂無方?英國防疫政策爭議 2年前
-
防護衣重複用、口罩不要戴——美國肺炎疫情下的白色巨塔亂象 2年前
-
比利時台人:三個月前他們叫我「滾回中國」,今天肺炎找上他們了 2年前
-
【關鍵眼中盯】如何用庶民能懂的語言,解釋中國人得肺炎和美國人得流感無關? 2年前
-
同樣選舉狂勝,英相強森跟蔡英文的防疫態度卻天差地遠 2年前
-
英國頒布「全國禁足令」:禁止任何超過2人的集會,外出運動1天僅限1種 2年前
-
英國真的是「佛系防疫」嗎? 2年前
-
英國武漢肺炎一日32死,首相強生宣布全國停課、倫敦可能「封城」 2年前
-
中國「腦控戰」最新進化:從武漢肺炎的問題製造者變成解決者 2年前
-
政府應將台灣防疫成效,轉換成吸引外國企業投資的助力 2年前
Tags:
不管年終領多少,小資也能變大戶!數位經濟時代必備的永豐DAWHO數位帳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年終將至,領到年終獎金後該如何聰明理財?尤其面對升息、通膨、經濟不穩定的時侯,更需要一套抗通膨的理財之道。新的一年想變身理財大戶,或許就從永豐DAWHO數位帳戶開始。
年關將近,相信不少人都想在這個時機好好整頓未來一整年的財務規劃,領到的年終獎金該如何有效配置也至關重要。在2022年10月舉辦的「DAWHO之夜──大戶方舟策略,迎接未知挑戰」直播活動上,主持人吳怡霈與理財達人寶可孟、存股達人大俠武林兩位專家曾分享動盪經濟局勢下的投資觀念,以及運用新世代數位工具掌握投資風險,總結出適合市場波動時期的投資策略;如今,投資市場仍波動不斷,投資人究竟該如何判斷局勢、穩健配置個人資產?新的一年,想要達到長期且有效的理財投資,你準備好了嗎?
又到了領年終獎金的日子,不同的產業有著不一樣的結果,有的公司年終可能高達52個月,亦有發不到1個月年終的例子,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無論是否享有優渥年終,都要審慎理財,善用這筆款項。若今年獎金相對微薄,更不能氣餒,必須好好布局下一步,盤點個人財務狀況、擬定目標,在新的一個年度展開聰明的理財之道。
除了活存、定存,要避免辛苦賺來的資本變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投資。市場上投資工具琳瑯滿目,較穩健的主流工具包括基金、台股、美股,近年隨著AI科技進步,也發展出智能投資工具,幫助投資人克服人性弱點、提供理性判斷的決策。無論選擇哪種工具,投資理財一直是人生的必修課,在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時,也可參考「DAWHO之夜──大戶方舟策略,迎接未知挑戰」中理財達人寶可孟所說的,投資只要把握「80/20法則」,將多數資產投入穩健標的,少部分資金用於波段操作,就能安心參與市場活動。
近年來數位經濟的崛起,數位帳戶已經是新世代必備的投資工具。永豐DAWHO數位帳戶,提供一站式多元的服務體驗,除提供台外幣存款帳戶外,更成功整合基金信託、台美股交割及DAWHO現金回饋信用卡等多元的金融服務與功能,可以說是2023新年度的理財好幫手。
許多投資小白往往先從存錢開始,而永豐DAWHO數位帳戶推出大戶等級客戶享有新臺幣活儲年利率最高達1.5%(*註1),讓小資也能逆襲變大戶。此外,永豐DAWHO也提供每月最高20次的跨行提款、轉帳免手續費優惠,且支援QR Code掃碼提領現金,在永豐、中信ATM皆可使用,支援日常生活便利無虞。
此外,永豐DAWHO數位帳戶更提供專屬理財報告,提供投資現值總覽、臺外幣存款變化,讓客戶輕鬆掌握每月金流,定期檢視資產配置,無論是台美股交割及基金申購,皆能進行查看及追蹤,同時也有永豐「智能理財ibrAin」,為沒空盯盤、財力有限的小資族省時省力,提供ETF投資標的布局全球市場及24小時監控市場脈動的服務,給予客製化投資組合調整建議,不再心慌意亂;此外,最低只要NT$3,000就能開始投資第一步,申購、贖回再平衡皆可享0元手續費。
實現成為大戶的新年新希望,實踐穩健理財的最終目標,即刻申辦:永豐DAWHO數位帳戶!
*註1:大戶等級客戶即當月平均財富達新臺幣10萬元(含)以上之客戶,於新臺幣30萬元(含)內享有1.5%活儲利率。
*注意事項:
1. 基金: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請至永豐銀行基金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tnlbs.pse.is/SinopacFund
2. 美股:
(1). 投資人投資海外股票之決定應依本身判斷為之,且應自行負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本行並不分擔投資風險或為任何收益保證。投資海外股票有投資風險(包括但不限於信用、價格、匯率、下市、政治之風險),亦可能發生部分或全部本金之損失,最大可能損失為全部投資本金及利息。申購前請至永豐銀行美股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tnlbs.pse.is/spUSStock
(2). 投資一定有風險,股票/ETF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請至永豐銀行 ShareShares 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tnlbs.pse.is/spShareShares
3. ibrAin:
永豐商業銀行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109年9月10日金管證投字第1090352215號函核准辦理兼營證券投資顧問業務。請至永豐銀行ibrAin網站參考完整投資警語說明:https://tnlbs.pse.is/spibrain
4. 大戶投:
「大戶投」為永豐金證券提供之服務,詳情請至大戶投網站參考完整說明:https://dawho.tw/hot/dawhotou/
*信用卡注意事項:
謹慎理財 信用至上
銀行客服24小時服務專線:(02)2505-9999、0203-08989
信用卡客服24小時服務專線:(02)2528-7776、0800-058-888(限市話)
循環信用利率年息2.74%~15% (基準日2015/8/3),預借現金手續費:預借現金金額X3.5%+指定金額
(100元新台幣/3.5美元/350日圓/3歐元) 其他費用請上永豐銀行網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