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混凝土產業「循環經濟」那麼厲害,為什麼還會有亂倒污泥和爐渣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把廢棄物拿去棄置的混凝土業者難辭其咎,但政策制定者則必須清楚認知材料是否真的能夠循環,不能憑感覺,必須根據科學,否則晶圓廠的污泥事件、爐渣屋事件,還有更多會繼續發生。
文:鄭瑞濱(孜孜屹屹專精於營建材料研究的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博士,秉營建循環翻轉產業的夢想,告別十餘年台灣營建研究院組長、所長的職涯後,以「產業踐履」為職涯目標再出發,任潤泰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職務。同時在台灣混凝土學會平台整合建構含括水泥、砂石、鋼鐵、混凝土等業種的「營建循環產業鍊」,發展營建材料領域的新供需模式、創造新的商機與產值。目前也是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我們的營建業循環經濟系列文章上架之後,議題在環境運動界、綠色產業界炸鍋,很多人說我們用循環經濟替水泥業「洗白」、「漂綠」,說挖山就是不對,水泥只要改成進口,就不需要挖山了嘛,這麼簡單的道理你們這些大財團不懂嗎?
水泥確實可以進口,現在也有一部分進口。但是,經歷新冠肺炎病毒一役,你學習到很多東西不能仰賴進口,想像若是我們沒有塑膠製品製造能力,口罩改成進口,關鍵時刻買不到口罩其他國家會理你嗎!
我相信會看綠學院專欄文章的你,絕對不會只停留在簡單的非黑即白的邏輯裡,你已經嗅出這其中循環供應鏈解決方案的潛能。歡迎你提出對產業發展有幫助的建設性問題,我會挑選出一些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和你一起釐清誤解、找出關鍵問題,為你建構系統性的知識框架。
我們之前的文章談水泥,今天我們來談混凝土及混凝土產業的循環經濟。
把水泥、砂石、水等材料按比例混合,充分攪拌,就成為混凝土。混凝土的使用量之大,其重要性等於國家戰略物資。
在沒有精確稱重和攪拌設備的年代,水/水泥/砂石三者以1/2/4或1/3/6的比例,在工地現場用平鍬人工進行拌和,後來科技進步,現在的預拌混凝土廠使用電腦精確計量配方,使用機器攪拌,再裝到田螺狀會轉動的預拌混凝土車裡,運送到工地使用。混凝土保鮮期最多就半天,半天後就不能用了,這就是為什麼混凝土廠必須設置在都市附近,不能離基地太遠,也不可能從國外進口的原因。
而混凝土其實比水泥更早就開始實踐循環經濟,早在循環經濟這個詞出現之前,中聯資源公司就是全國第一間循環經濟新創公司。
我們在《循環經濟這個新老闆,會讓水泥業由黑翻紅嗎?》文章中說過,高爐石再製成為爐石粉,可以加到混凝土中,替代部分的水泥,在資源的層次上實踐循環經濟。而且靠著循環經濟的供應鏈,高爐石已經可以賣得好價錢。
看完上面這段你只花了十秒鐘,但從概念到落地應用,可是許多人人生的黃金十年。民國60年代,中鋼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高爐石往海裡丟,當地漁民擔心這是有毒廢棄物,封港並圍廠抗爭,雙方陷入僵局。那時剛從國外留學回國的陳振川教授,從國外經驗找到一個可能的解法。他像苦行僧般投入多年研究,證明高爐石再製成為爐石粉,可以加到混凝土中,替代部分的水泥,不僅使用無害,還可增加混凝土的強度。最重要的是,因為可以少用一點水泥,就減少混凝土業者的成本,還可以節能減碳,少挖一點山。
聽起來非常理想,但是大家不敢用。那時的爐石粉是聽都沒聽過的廢棄物,更不用說爐石粉加到混凝土中。你瘋了嗎,有沒有毒啊?水泥用得好好的,突然要換爐石粉,真的安全嗎?房子倒下來有問題誰負責?

但是居民成天圍廠不是個辦法,於是業界開始組團隊,成立中聯資源公司,專門提供爐石粉產品及服務,開辦各種教育培訓課程;政府也修改相關的法規,調整政策,在這幾股力量的助攻之下,最終實現了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產業鏈,也就是最早的循環供應鏈。目前臺灣每年使用的爐石粉達600萬噸,經濟產值超過新台幣60億元。
另外,燃煤發電廠產生的煤灰(飛灰),可以加到水泥和混凝土中,光是送至混凝土廠使用的量,每年也達到400萬噸,經濟產值超過新台幣30億元。
現在,添加爐石粉和煤灰的混凝土,已經成為高品質混凝土的標配,從台北101大樓到南山大樓,從山邊、海邊、到你家旁邊,混凝土產業不只用掉廢棄物,同時也創造了新公司、新商機。
故事到這裡似乎是個完美的結局。但是你忽然想到,不對,混凝土產業的循環經濟並沒有做得很好,晶圓廠的廢棄物被惡意傾倒,就是混凝土惡搞的,這個產業很沒良心。
混凝土和水泥一樣,都不可能吃下所有的廢棄物,用異想天開的法規強迫餵食混凝土,美其名循環經濟,還讓不肖的混凝土業者,為了自己的利益,把整個業界的形象拖下水。
即使神如水泥窯,也不可能吃下所有的有害廢棄物。水泥窯不能燒大量的三號塑膠PVC,因為PVC中含氯,氯離子會留在水泥中,低於一定的量沒有什麼危害,但太多的話,水泥中的氯會跟房子的鋼筋產生作用,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海砂屋。這就是為什麼水泥窯可以協助去化很多廢棄物,但對處理家庭垃圾和焚化爐的煤灰或底渣就會想很多,因為家庭垃圾含氯的東西多,而焚化爐主要燒家庭垃圾,其煤灰或底渣的組成就會跟燃煤發電廠的不同,會影響水泥的產品品質。
同理可證,混凝土一定也要考慮其產品品質,不可能吃下所有的廢棄物。但是政府為了要有漂亮的回收率數字,要有去化的管道,就一股腦兒把一大堆不知道怎麼處理的廢棄物硬塞給混凝土廠。

之前「經濟部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規定,晶圓製程後的廢水處理產生的污泥,可以做為混凝土的替代原料,取代一部分的砂石,混凝土廠再跟晶圓廠收取處理費,這聽起來很循環經濟,但其中有蹊蹺!
最新發展:
-
杜絕事業廢棄物「再利用」填地亂象,環保署將要求清運車輛全程追蹤 1年前
-
支持「ESG投資」就表示不該買台泥、亞泥的股票嗎? 2年前
-
你在家吹冷氣追劇的碳排放,其實比蓋房子的碳足跡還要高 2年前
-
建案廣告常說「SRC建築安全耐震又環保」,在我看來都是鬼扯 2年前
-
為什麼有些人讚賞「生質能」,卻又覺得「燒垃圾不環保」? 3年前
-
「水泥全面進口」的後果,可能是工程執行者坐牢風險變高? 3年前
-
循環經濟最高境界:在資源整合的戰場上,水泥業沒有競爭者 3年前
-
為什麼水泥不該依賴進口?想想離岸風電和口罩為何都拚「國家隊」 3年前
-
台南學甲之後屏東枋寮也爆「廢棄物回填」,立委偕環團控政府包庇將提修法 3年前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