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病毒肆虐是一時,但種族主義為馬來西亞帶來的傷害是永久的

武漢肺炎病毒肆虐是一時,但種族主義為馬來西亞帶來的傷害是永久的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病毒肆虐是一時的,但種族主義為馬來西亞帶來的傷害卻是永久的。以上截圖的網民留言,雖然不能代表他來自的族群,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能不謹慎發言。

文:彭美君

編按:文中「我國」意旨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迎來武漢肺炎第二波疫情肆虐,單單是在星期天(15日),就新增了190宗確診病例,刷新了單日確診數最高峰。在翌日星期一(16日)又再新增125宗病例,確診總數到達了553宗,成為東南亞中,疫情最嚴重的的國家。

馬來西亞是怎麼從一開始的22宗一路暴增到如今的超過500宗大關的,成了普羅大眾最常掛在嘴邊的話題,再加上幾乎同時期發生的政局大動盪,人們還未意識到就已經換了首相,換了內閣。這一切的變化都讓人措手不及,病毒在此刻就是助攻好幫手,將恐懼與不安植入民心。這話題也就此迅速從探討變成了問責,除了公民意識不足,民眾認為疫情加重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政府防疫工作不夠嚴謹,沒有即時暫停或展延大型集會活動,從而導致病毒有機可乘。

這是目前討論聲浪最高的一項指責,在這疫情散播的高峰時段,仍然選擇出門參與大型集會又不自覺自我隔離的人,都是不負責任,罔顧他人生命的。而這個討論的矛頭就指向了最近在吉隆坡大城堡地區(sri petaling),一座清真寺舉辦的萬人集會。

大城堡清真寺萬人集會成重災區,僅有1500人前往檢驗

吉隆坡一座清真寺,在2月27日到3月1日期間舉辦了「2020年馬來西亞傳教士集會」,來自世界各地的1萬6千名穆斯林來到吉隆坡,參與這一次的萬人大集會,其中1萬4500人是馬來西亞人。其中一名來自汶萊的傳教士在回國之後,傳出確診的消息,讓這一次的宗教集會成為焦點,淪為疫情的重災區。這兩天內新增的確診病例,大部分都是這一次宗教集會的出席者。

衛生部目前還在追踪出席者的身份,並且敦促出席者前往醫院接受檢測,還必須要在家隔離14天。但讓人們感到恐懼的是,目前仍然有大批集會出席者,沒有遵從衛生部發出的指示。這些來自馬來西亞各州的參與者,還有的並沒有前往進行檢測,所以並不能確定他們是否具有傳染的風險。

而在柬埔寨,16日就傳出新增4宗病例,其中2宗便是這一次集會的參與者。

AP_20059268631234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武漢肺炎疫情下的馬來西亞穆斯林

疫情加重人心惶惶,穆斯林祈禱引發種族對立

這一次的宗教萬人集會導致的大規模傳染成了炙手可熱的話題,媒體大肆報導,追踪確診數字,再加上截至16日,首相慕尤丁宣布「限制活動令」之前,只有數個州屬取消了穆斯林周五的祈禱(Solat Jumaat),包括玻璃市州和雪蘭莪州。

而掌管宗教事務的首相署部長拿督祖基菲里當時發文告表示,已經獲得國家元首的同意,穆斯林禮拜五的祈禱將會如常進行,但承諾將會縮短祈禱的時間,也會在清真寺內準備好洗手液提供給信眾,更提醒有症狀的信徒不必出席祈禱。

當時眼看政府遲遲未頒發取消週五祈禱的禁令,讓非穆斯林感到焦慮。他們覺得穆斯林如果持續不顧病情嚴峻,繼續進行集會、祈禱的話肯定會導致疫情進入更嚴重的局面。部分華裔網民日前就在臉書討論區中斥責穆斯林,不理解為什麼穆斯林對周五祈禱這件事情如此看重,甚至到了枉顧生命的程度。

combine-chinese-comments-768x550
圖片截圖自臉書
部分網友在臉書討論區中斥責穆斯林,不理解為什麼穆斯林對周五祈禱這件事情如此看重。

這則帖文目前已經被刪除了,只留下被馬來網友翻譯後的截圖。在這幾張截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包括白痴、無知、下地獄等等的用詞,斥責再不取消穆斯林的周五祈禱,肯定會成為疫情傳播的禍患。這名馬來網友截圖後將它發佈到一個親巫伊聯盟的群組中。

WhatsApp-Image-2020-03-17-at-7_33_09-AM-
圖片截圖自臉書
網友將對話翻譯後截圖放到親巫伊聯盟派群組中。

一個取消與不取消穆斯林祈禱活動的話題,一下子就演變成了華人與馬來人兩個種族之間的對立。

Combine-malay-comment-768x609
圖片截圖自臉書
截圖的貼文馬上遭到留言區眾多穆斯林的群體討伐。

截圖的貼文馬上遭到留言區眾多穆斯林的討伐,指這一次的病毒發源地跟中國(涵蓋馬來西亞華人的概念)離不開關係,更表示現在世界各地的人看到華人的亞洲臉孔就會害怕和討厭,指責他們並沒有資格謾罵穆斯林。

仇恨就是這樣滋生的。在這樣的爭論中,疫情的數字也好,應不應該取消穆斯林祈禱活動的討論也好,都早已經淪為配角,雙方都被種族主義蒙蔽理智,一味地攻擊對方。

這幾張截圖隨後也被轉發到其他討論區中,較溫和派的社群提醒大眾「像對待你的宗教那樣對待我的宗教。」要求人們尊重彼此的宗教,不要在不了解伊斯蘭與穆斯林的情況下斥責他們。

熟悉的對立,政變引發大相徑庭的情緒

這樣對立的局面是我們熟知的,例如在去年6月份開始爆發,引起國際關注的香港反送中事件。即便不是在我國發生,但其中「民主膠」與「中華膠」的爭論足以分裂馬來西亞華社。對民主、自由等等價值觀的討論一下子就變成了咒罵環節。

此外,還有最近剛發生的政局動盪。慕尤丁任相後,馬來西亞子民分裂成兩種情緒,一部分人拒絕後門政府的組成,在希盟政府垮台後感受到強烈的亡國感,甚至有的還冒出想移民的念頭。然而在另一邊廂,有的人卻為希盟垮台感到興奮,他們恭賀慕尤丁登上首相的位置,並且期待他與巫伊聯盟帶來的「新馬來西亞」。在這場對立中,前者以華人居多,而後者則以保守派馬來右翼分子居多,這讓雙方關係與言論變得尤其敏感,也由此引發出了許多種族主義,甚至是種族歧視的言論。

同一件事卻能在不同的族群中引發大相徑庭的反應,這兩者之間的隔閡不只是存在著誰對誰錯的問題,更是隔著迥異的文化與歷史背景,導致立場不同的人像生活在平行時空,即便生活在同一個國度都是各懷各的心事與刺。

不懂國語的國民,民族優越感加深雙向的仇恨

這些刺不是短時間內或者單方面就能形成的,就在馬來右翼分子以「馬共」、「種族主義者」來謾罵華人的時候,部分華裔群眾也不遑多讓。在16日晚間,首相慕尤丁宣布「限制活動令」的直播間,可以看到部分的華裔網民表示,自己聽不懂國語,能不能配上即時的華語字幕等等留言,體現出國民對國語的生疏而不自知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