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驗、民主接軌:「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背後的政治意義

台灣經驗、民主接軌:「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背後的政治意義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強國家、強社會」的治理模式更與中國的「國家鎮壓社會」形成強烈對比,也是台灣經驗成功的關鍵,讓我們雖然在WHO不得其門而入,卻用「民主」與世界接軌。

隨著「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在全球的蔓延與擴張,也讓美中經貿大戰進入到新的「延長賽」階段。中國基於維穩與大復工的政經需要下,不僅重啟威權政體慣有的「輸出危機-轉移內部矛盾」戰爭邊緣策略的模式,各項為黨喉舌的大外宣與滲透顛覆性質強烈的銳實力,也紛紛出爐。

深入觀察,北京的作為除了將被害人與加害人的關係予以錯置,並藉此轉移隱匿疫情與內部鎮壓的責任,更為將來大復工造成第三波疫情爆發注射政治預防針,這可成中國外交部頻頻釋放病毒由美國傳入,官方公佈境內零確診並宣稱案例都是境外輸入等大動作得到解釋。

中國除了在輿論戰與美國爭鋒相對外,其對台政策更是提高壓力測試力道;在中共自行砲製台灣「以疫謀獨」的紅線下,解放軍的飛機船艦越界試探底線,打壓台灣的外交空間從不手軟,代理人也在紅色媒體護航下端出各類似是而非、倒果為因的言論,更別說散佈各類製造社會對立與恐慌的假訊息。國際輿論赫然發現,台灣的防疫成效顯然成為北京眼中的肉中刺,正當各國政府讚揚學習台灣經驗時,中共越是要試圖夷平指揮中心的公信力,或製造「台灣疫情因為隱匿疫情,陷入社區感染」的假象。

「美國-台灣聯合聲明」背後的政治意義

直言之,繼去年介選攻勢後,兩岸議題再度成為美中爭鋒的最前線,台灣再度成為武漢肺炎另類的重災區,這些情勢發展華府自然看在眼裡,面對中共趁美國疫情增溫股市大跌心存見縫插針僥倖之餘,川普雖然蠟燭多頭燒更無棄守印太戰略其樞紐之可能;更何況台美雙邊關係在其任內已經提升到歷史水平,眾院近期無異議通過的「台北法案」修正版本更是重要里程碑,這也為近期「台北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條件。

就政治高度來說,最大的亮點是在標題的表現形式。「U.S.-Taiwan Joint Statement」,因為這是雙方斷交後罕見的政治稱謂。先前最常出現的抬頭多以「AIT - TECRO」(美國在台協會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機構代表為主,而且往往以備忘錄或協定的方式呈現。現在這個聲明直接用了「U.S.-Taiwan Joint Statement」表述雙方政治位階,並用「partnership against Coronavirus」陳述合作事實,其政治意義與意涵不言而喻。

這對於那位直呼沒以「ROC作為簽署主體」就快要昏倒,同時端出什麼聯合國創始會員的國民黨不分區委員來說,正是一個最好的機會教育,同時也突顯了國民黨長期僵化且忽視務實外交的彈性作為。

就另一層面思考,美國以「為共同對抗源自於中國武漢的新冠病毒」描述疫情也有其政治考量,既然中國想要撇清關係來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甩鍋」,華府不僅沒有背黑鍋的義務,同時聯合台灣共同正名且釐清政治責任的用心;直言之,美國此一政治訊號除了像世界各國展現在疫情蔓延時自身的權力義務關係外,也直接揭露中國大外宣的企圖——因為台灣始終是鋭實力攻勢的矛頭所在。

北京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雖然WHO不得其門而入,台灣卻用「民主」與世界接軌

政策面來說,台美的合作基礎乃是基於互惠原則,快篩、疫苗與藥品的共同研發生產,更能使得雙方在超前部署的防疫政策中得到實質利益,此一方向更獲得歐盟的加碼跟進;追蹤接觸者相關機制與科技以及舉行科學家專家聯合會議,更是對台灣公衛專業與防疫政策的肯定。美國的態度有個關鍵的象徵,台灣雖然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門外,但已經在雙邊與多變的機制下與民主國家接軌,這是台灣醫療軟實力的體現,也是防疫政策額外的外溢效果。

最後,台灣在量能許可下,將每週輸出10萬片口罩援助美國,換取30萬件防護衣的製造原料,口罩之可以成功輸出,也是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成功典範。舉例來說,在中央調度、國軍支援與地方政府配合的合作基礎下,位於學甲的口罩學甲區的格安德口罩工廠,原本日產能只有20萬片,目前日產能擴大到70萬片,整個大台南區的口罩支撐了全台灣五分之一的產能,也在台美防疫合作過程中擁有實質貢獻。

這種「強國家、強社會」的治理模式更與中國的「國家鎮壓社會」形成強烈對比,也是台灣經驗成功的關鍵。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