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用「觀落陰」及「陰陽眼」來解釋何謂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

用「觀落陰」及「陰陽眼」來解釋何謂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幾年,被稱為「虛擬實境」的VR以及「擴增實境」的AR變得非常的火紅,不過,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視覺科技的發展呢?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這些視覺科技對於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呢?在這裡,我想用兩種在台灣可以聽到或是見到的宗教現象來為你提供一個洞見。這兩個現象就是「觀落陰」以及「陰陽眼」。

文:宋世祥

VR、AR與觀落陰、陰陽眼

這幾年,被稱為「虛擬實境」的VR以及「擴增實境」的AR變得非常的火紅。特別是2016年的美國消費電子大展上,各家電子廠的虛擬實境頭盔或是眼鏡,不管是HTC的VIVE,還是Facebook所投資的Oculus,都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這些年,另一個令人關注的焦點,就是在上一堂課所提到的Pokémon Go遊戲,當中的擴增實境的效果,讓玩家們真的就從自己手機上感受到皮卡丘、小火龍這些寶可夢就像真實的存在這個世界一樣,等待著被玩家們所收服。

shutterstock_453113092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不過,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些視覺科技的發展呢?我們又該如何理解這些視覺科技對於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呢?在這裡,我想用兩種在台灣可以聽到或是見到的宗教現象來為你提供一個洞見。這兩個現象就是「觀落陰」以及「陰陽眼」。

觀落陰是台灣民間的一種宗教習俗,又有一個名稱叫做「遊地府」,主要是由法師為了想念過世親人的人們,帶著他們一部分的靈魂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去看看、去問候那邊已經過世的親人。

我是親眼去看過觀落陰儀式的。主持儀式的法師,先是請參加者坐在椅子上,並且脫掉鞋子使雙腳接觸到地面,然後眼睛前面綁上裡面附有符紙的紅巾。接著,負責主持儀式的法師開始手敲木魚,嘴裡唸經,帶領參加者前往地府去拜訪親人,或是到另外一個世界裡面去看看自己的「元辰宮」,看看那邊象徵自己財富的「房子」,以及象徵健康的「樹」。如果房子有破損,就象徵著災厄或是破財,如果那邊的樹呈現枯萎生病的樣貌,則象徵著有健康上的問題。

還記得,那時在儀式的現場,有不少參加者是因為太過想念過世的親人,或是突然離世的親人事情沒有交代清楚,所以他們參加了這樣一個儀式,希望可以和已經成為靈體的親友見上一面或是講上一些話。此外,去拜訪「元辰宮」,也是因為他們相信,為了那邊的房子做打掃清理,或是為那裡的樹多澆澆水,好好照顧它們,也能夠提升自己的福氣,以及健康。

由於觀落陰儀式現場人們眼前戴著紅布的樣子,非常像是戴著VR眼鏡的模樣,所以就有網友戲稱,當他們看到2016年消費電子展上Facebook所主持的VR記者會的相片時,就笑著說,台灣人早就擁有屬於自己的VR,他們還自己後製了一張圖,把VR記者會與觀落陰儀式現場的照片擺在一起。說真的,感覺真的非常相像。

shutterstock_408578668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而陰陽眼就更好理解了。在台灣,總能聽說自己的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擁有看見靈魂或是鬼魂的能力。這樣一種能力就稱之為「「陰陽眼」。我自己就認識宣稱擁有陰陽眼能力的朋友,說真的,和他們出去,有時候真的很害怕他們突然臉色一變,或是他們眼神突然很專注地看著某一個角落,但當我順著他們的視線方向看時,卻什麼都看不到。

在我看來,VR就像是觀落陰一樣,帶人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並在那個世界裡面發展出具體的互動體驗。而玩Pokémon Go之類的AR遊戲其實就像是陰陽眼,我們透過手機與AR的技術,在真實世界裡面看到那些虛擬的寶可夢怪物們,並且與他們互動。而對於那些不玩Pokémon Go遊戲的人來說,玩家就像是擁有陰陽眼的通靈人一樣,和不存在的虛擬角色們在互動著。

來自視覺體驗的延伸

擁有人類學經驗的傳播學大師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曾經說過,一切的發明基本上都是「人的延伸」。

人類的視覺文化除了依賴人體自身的雙眼、視神經與大腦視覺區等生理系統之外,最特別的就是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工具,來讓我們的視覺遠遠超越我們的感知限制。於是,我們透過光學技術直接提升了我們的視覺能力,我們用望遠鏡看得更遠,透過顯微鏡看得更為仔細,或是透過藝術的手法,像是繪畫、雕塑、鍛造等能力,去記錄、再現曾經有過的生活,以及視覺體驗。當然,更不能忘記的是,人類還擁有創造力,將心中的靈光一現或是奇思妙想,透過各種工具及素材,表現成為讓人驚艷的藝術或是工藝品。

除此之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非常仰賴視覺的工具。不管是知識的傳遞積累,還是金融資訊的交換,我們今天都非常仰賴視覺媒介來與他人以及社會做密切的互動。今天的網路科技,更讓視覺溝通的距離變得無遠弗屆,只要有智慧型手機、Facebook或是skype等等的軟硬體,我們就能超越地理或是時間的限制,完成溝通的任務。

讓原本看不見的變成看得見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說,人類所發展出的視覺工具,都讓原本只存在於人腦中的文化概念獲得了「可見性」(visibility),以及「物性」(materiality)。也就是說,許多觀念因此變得不再只是空想,而成為世界上可以被看見的對象,或是可以碰觸操作的具體物件。比方說,代表權力的王冠,或是象徵救贖的耶穌基督聖像等,都讓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是如何用工具以及媒材來表現抽象的觀念。就像是人類學家丹尼爾.米勒(Daniel Miller)所認為的,對於「可見性」以及「物性」的討論,不能僅僅停留在「能見」或是具有「物質基礎本身」,人類感官與外在世界的互動其實是一個「辯證」的過程,新的工具會帶來新的視覺經驗,而新的視覺文化物質基礎也會引發之後的視覺上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