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林承毅:何不把「武漢肺炎」視為加速器,為地方創生超前部署?

林承毅:何不把「武漢肺炎」視為加速器,為地方創生超前部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武漢肺炎的出現,陰錯陽差的為「地方創生」迎來了非常態的現象,但「扎根安身立命之地」和「鄉村的第二個家」何嘗不就是地方未來的縮影?此危機展現之際,似乎也給了地方一個翻轉城鄉位置的絕佳契機。

十多年前SARS所帶來的巨大衝擊,也許至今許多人都還記憶猶新,也因為有那一段遭遇,讓年度台灣在面對武漢肺炎襲擊,就採用高規格的態度及「超前部署」的行動準則,來因應這一場不知道終點為何的防疫之戰。兩個多月下來,相比於其他國家,似乎仍在可控制的狀態之內,這樣進入到三月,看似一切緩步並平靜的狀態,似乎急轉直下再起漣漪。

首先,就是在中國疫情之後,隨之而來的歐陸大爆發,從南歐的義大利,西班牙,到中歐的德國,法國,甚至一海之隔的英國,不僅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如義大利的死亡人數,甚至始料未及的超越中國,甚至一開始相當樂觀的美國,許多州也面臨空間危機,全球彷如進入了大感染的緊急狀態,讓在近日,許多國家,包含台灣也已宣示將採取「封鎖國境」的模式,期盼能徹底切斷境外移入,來防堵並避免出現迴圈式的社區交叉感染的情形,尤其這個病毒潛伏期與發病的徵兆是如此的不可測,更加深了防疫的困難度。

在此情況之下,人人自危,生活將如驚弓之鳥般的謹慎,除了各式大小活動,尤其旅遊交流都將直接受到影響,尤其當跨國之間的造訪成為此刻的一大禁忌,國際旅遊產業必然受到嚴重衝擊。根據日前由日本觀光局所做的調查結果,光以今年二月份來說,總體遊客就減少了六成,而Resona Research更是做出預測,如果疫情一路蔓延到六月,預計日本國內經濟損失將高達一兆日圓,影響範圍將擴及運輸產業,零售產業,餐飲及休憩產業等,可說是全面性對於產業造成史無前例的衝擊。

但首先讓我們先把關注焦點拉回到「地方創生」的範疇。

首先要說的是,地方創生並非是一種產業,如果嚴格要說,它是政府在面對國家發展困境之下,所提出的一種迎向未來的策略,為的是解決時代變遷底下,所面臨看似不可逆之困境,高齡化,少子化及區域發展不均衡這些棘手的課題。

而背後的探究解決之道,無不期盼從「流動性」下手——如何引動都市人口關注並願意歸來,模式可以是返鄉、是移住、長住(long stay)或二地居等不同模式,當然如有困難,希望經由黏人的泥土,能人們被吸引並長期關注,使成為地方忠實粉絲—關係人口。

而短期的部分呢?一次性的外來旅人造訪,依舊是地方的收益來源之一,如何創造消費並增加依戀感,透過諸多項活動,產品為地方創造產品,展開以區域活化為核心的行動,注入振興的活水。當地方因而被需要並珍視,就更為強化其存在的理由,意義賦予的背後也造就地方品牌的生成,從而遍地開花,國土將走向均衡發展的新未來,這是我們理想中地方創生的終極願景。

北竿06據點化身民宿試營運(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而隨著武漢肺炎這個「冒失鬼」在這個時刻降臨,將對正迎向創生二年之地域振興行動伙伴產生各種實質影響、副作用及衝擊,而在該事件產生的背後,是否隱含有些許新契機?

疫情必會對創生團隊產生影響,撐下去的動力又是什麼

我們這樣看,這群在過去幾年隨著風潮陸續返鄉蹲點,或早以深根多時的地方夥伴,在地方投入大致可分為兩種營運模式:第一類型為非營利社造模式,多半投入地方文史調查,文資保存,文化轉譯等模式,主要來源來自於公部門經費補助,而另一類為營利事業經營模式,投入範疇包含地方一二級產業品牌化營運,以及包含旅宿,體驗旅行,設計新商業等營運模式。

當然許多團隊多半會結合兩種類型,但無論如何,具有較高的文化性與社會關懷是這些團隊的共通點,而在面對這一波武漢肺炎衝擊,相對於有政府計畫挹注的團隊和走事業營運的團隊相對較為辛苦,多半是因為造訪人潮的減少,造成實體的營業項目受到衝擊。

此外,國外旅客部分,老實說還不算是大宗,較大的影響還是在國內旅遊部分,尤其近期感染人數日益增加,預期群眾心理,即使許多地點都位於相對安全的戶外,但大家依舊保守行事為先,而其實造成最大影響應該是在原本有固定穩定來源之國內機關團體見學旅遊上。受限疫情影響,短期之內應較難正常進行,其次,則是許多既定的活動,難以正常舉行,少了這群預期會造訪的群眾,勢必對於整體營收或發展帶來不小衝擊。

會不會有團隊就這樣陷入困境,在現金流嘎不過來營運空轉,再加上人流復甦不明的的情況之下因而滅頂?這會不會是一種不同於城市之地方型事業的營運考驗?尤其當團隊或服務發展到具有相對名聲及規模之後,沒預期會碰到如此意外,所以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

要撤退,還是咬牙撐下去,畢竟已無所退路,這裡早就是安身立命之地,我想這必然是這些有志深耕在地,並早已抱持著「地方需要我,我就做什麼」心念的團隊,所會走的路。

願意留下而「永續」的企業,不是老字號,就是創生型團隊

反過來說,有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那就是許多地方團隊所處的區域範圍內,都有著一處具高知名度之所謂「特色老街」,諸如三峽、鹿港、旗山、坪林等處,過往這裡只要假日無不人聲鼎沸,但隨著疫情發生,這裡必然受到衝擊,一週、兩週、一月、兩月,隨著時間一拉長,許多外地過來純「做生意」的廠商經不起這樣的損失,因無利可圖之下多半會當機立斷選擇離開,而仍願意留下來的是什麼?老字號,或早已把這裡視為根據地之創生型團隊。

台北夜市人潮少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事業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營利,而是期盼透過這樣商業模式的建立可以達到永續性,因此,出現一個非預期性的事件,不構成影響他們繼續深耕的理由,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肺炎事件就猶如一面「照妖鏡」來考驗團隊深耕在地的決心。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