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承毅:何不把「武漢肺炎」視為加速器,為地方創生超前部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武漢肺炎的出現,陰錯陽差的為「地方創生」迎來了非常態的現象,但「扎根安身立命之地」和「鄉村的第二個家」何嘗不就是地方未來的縮影?此危機展現之際,似乎也給了地方一個翻轉城鄉位置的絕佳契機。
十多年前SARS所帶來的巨大衝擊,也許至今許多人都還記憶猶新,也因為有那一段遭遇,讓年度台灣在面對武漢肺炎襲擊,就採用高規格的態度及「超前部署」的行動準則,來因應這一場不知道終點為何的防疫之戰。兩個多月下來,相比於其他國家,似乎仍在可控制的狀態之內,這樣進入到三月,看似一切緩步並平靜的狀態,似乎急轉直下再起漣漪。
首先,就是在中國疫情之後,隨之而來的歐陸大爆發,從南歐的義大利,西班牙,到中歐的德國,法國,甚至一海之隔的英國,不僅確診人數不斷攀升,如義大利的死亡人數,甚至始料未及的超越中國,甚至一開始相當樂觀的美國,許多州也面臨空間危機,全球彷如進入了大感染的緊急狀態,讓在近日,許多國家,包含台灣也已宣示將採取「封鎖國境」的模式,期盼能徹底切斷境外移入,來防堵並避免出現迴圈式的社區交叉感染的情形,尤其這個病毒潛伏期與發病的徵兆是如此的不可測,更加深了防疫的困難度。
在此情況之下,人人自危,生活將如驚弓之鳥般的謹慎,除了各式大小活動,尤其旅遊交流都將直接受到影響,尤其當跨國之間的造訪成為此刻的一大禁忌,國際旅遊產業必然受到嚴重衝擊。根據日前由日本觀光局所做的調查結果,光以今年二月份來說,總體遊客就減少了六成,而Resona Research更是做出預測,如果疫情一路蔓延到六月,預計日本國內經濟損失將高達一兆日圓,影響範圍將擴及運輸產業,零售產業,餐飲及休憩產業等,可說是全面性對於產業造成史無前例的衝擊。
但首先讓我們先把關注焦點拉回到「地方創生」的範疇。
首先要說的是,地方創生並非是一種產業,如果嚴格要說,它是政府在面對國家發展困境之下,所提出的一種迎向未來的策略,為的是解決時代變遷底下,所面臨看似不可逆之困境,高齡化,少子化及區域發展不均衡這些棘手的課題。
而背後的探究解決之道,無不期盼從「流動性」下手——如何引動都市人口關注並願意歸來,模式可以是返鄉、是移住、長住(long stay)或二地居等不同模式,當然如有困難,希望經由黏人的泥土,能人們被吸引並長期關注,使成為地方忠實粉絲—關係人口。
而短期的部分呢?一次性的外來旅人造訪,依舊是地方的收益來源之一,如何創造消費並增加依戀感,透過諸多項活動,產品為地方創造產品,展開以區域活化為核心的行動,注入振興的活水。當地方因而被需要並珍視,就更為強化其存在的理由,意義賦予的背後也造就地方品牌的生成,從而遍地開花,國土將走向均衡發展的新未來,這是我們理想中地方創生的終極願景。

而隨著武漢肺炎這個「冒失鬼」在這個時刻降臨,將對正迎向創生二年之地域振興行動伙伴產生各種實質影響、副作用及衝擊,而在該事件產生的背後,是否隱含有些許新契機?
疫情必會對創生團隊產生影響,撐下去的動力又是什麼
我們這樣看,這群在過去幾年隨著風潮陸續返鄉蹲點,或早以深根多時的地方夥伴,在地方投入大致可分為兩種營運模式:第一類型為非營利社造模式,多半投入地方文史調查,文資保存,文化轉譯等模式,主要來源來自於公部門經費補助,而另一類為營利事業經營模式,投入範疇包含地方一二級產業品牌化營運,以及包含旅宿,體驗旅行,設計新商業等營運模式。
當然許多團隊多半會結合兩種類型,但無論如何,具有較高的文化性與社會關懷是這些團隊的共通點,而在面對這一波武漢肺炎衝擊,相對於有政府計畫挹注的團隊和走事業營運的團隊相對較為辛苦,多半是因為造訪人潮的減少,造成實體的營業項目受到衝擊。
此外,國外旅客部分,老實說還不算是大宗,較大的影響還是在國內旅遊部分,尤其近期感染人數日益增加,預期群眾心理,即使許多地點都位於相對安全的戶外,但大家依舊保守行事為先,而其實造成最大影響應該是在原本有固定穩定來源之國內機關團體見學旅遊上。受限疫情影響,短期之內應較難正常進行,其次,則是許多既定的活動,難以正常舉行,少了這群預期會造訪的群眾,勢必對於整體營收或發展帶來不小衝擊。
會不會有團隊就這樣陷入困境,在現金流嘎不過來營運空轉,再加上人流復甦不明的的情況之下因而滅頂?這會不會是一種不同於城市之地方型事業的營運考驗?尤其當團隊或服務發展到具有相對名聲及規模之後,沒預期會碰到如此意外,所以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
要撤退,還是咬牙撐下去,畢竟已無所退路,這裡早就是安身立命之地,我想這必然是這些有志深耕在地,並早已抱持著「地方需要我,我就做什麼」心念的團隊,所會走的路。
願意留下而「永續」的企業,不是老字號,就是創生型團隊
反過來說,有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那就是許多地方團隊所處的區域範圍內,都有著一處具高知名度之所謂「特色老街」,諸如三峽、鹿港、旗山、坪林等處,過往這裡只要假日無不人聲鼎沸,但隨著疫情發生,這裡必然受到衝擊,一週、兩週、一月、兩月,隨著時間一拉長,許多外地過來純「做生意」的廠商經不起這樣的損失,因無利可圖之下多半會當機立斷選擇離開,而仍願意留下來的是什麼?老字號,或早已把這裡視為根據地之創生型團隊。

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事業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營利,而是期盼透過這樣商業模式的建立可以達到永續性,因此,出現一個非預期性的事件,不構成影響他們繼續深耕的理由,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肺炎事件就猶如一面「照妖鏡」來考驗團隊深耕在地的決心。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04-06 從豆干到木藝博物館,在地人用「大溪學」說自己的故事
- 2020-03-30 「返鄉之後要做什麼?」借重自己的經驗,但也別忘了「歸零」
- 2020-03-23 林承毅:何不把「武漢肺炎」視為加速器,為地方創生超前部署?
- 2020-03-16 用織紋記錄美麗的泰雅故事:專訪泰雅染織技藝文化保存者尤瑪.達陸 Yuma Taru
- 2020-03-09 看見房間裡的大象後:專訪「足英台三聲道磅米芳」賴咏華
ESG成為永續經營新顯學,除了追求獲利,這些企業更重視打造多元包容及友善環境的幸福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越來越多企業共享ESG架構理念,彼此跨業結盟、分享各自優勢,讓企業影響力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從渣打銀行與全球第一大烈酒集團帝亞吉歐的對談中,就可以看到雙方有許多相似之處。
「我的夢想」是許多人小時候作文課都會寫的題目,但是長大後,能真正實現夢想的人為什麼少之又少?其實,原因來自千里馬沒能遇上給予支援與資源的伯樂。
不過現在情況正在翻轉,因為現代商業環境,除了追求獲利最大化,更多企業把重心投入於實踐永續發展理念;尤其是在社會責任方面,企業更加重視勞工及社區等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與福祉。打造更包容與多元的社會,需要更多企業一起聯手合作。
渣打、帝亞吉歐:從各自領域幫助社會上的千里馬
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在社會責任方面的相似之處,在於兩家企業都有幫助社會更具包容、照顧弱勢的公益計畫。
多年來,渣打在攜手政府單位及社福夥伴,共同打造「看得見的希望視障就業平台」,並透過連續贊助國內最大型的公益馬拉松賽事「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至今累計幫助近700位視障朋友成功並穩定就業。在支持視障青年多元就業之外,渣打集團於2019年推出全新的全球性計畫 — Futuremakers by Standard Chartered,並擴大所協助對象,主要協助16-35歲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並與社福團體合作,結合各組織的專業與資源,為他們提供就業的支持,幫助他們翻轉未來。在2020~2023年期間,渣打協助近7,000名視障青年及弱勢女性學習新技能、輔助他們就業及創業。目前渣打銀行也有6位視障員工在銀行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

一般人可能無法體會,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礙於視力限制,必須比常人多付出數十倍的反覆練習,沖泡咖啡就是一例。台灣第一位視障咖啡師林佳箴,小時候因意外導致視力逐漸退化,但她沒有向命運低頭,努力取得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並且創立「甜裡開始」咖啡廳。
林佳箴的故事,能夠感動人心並且躍上媒體版面,一方面也因為她是帝亞吉歐「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2020年得主名單之一。
帝亞吉歐Keep Walking計畫從2003年正式啟動,訴求不以營利為目的,不限定夢想的類型和議題,從環保生態、藝術文化、公益推動、到偏鄉教育,如今已經實現超過200份計畫,累積提供達1.8億元獎金回饋。每一位夢想家獲得贊助後,得以展現他們的天賦,實現自己的使命,堅持夢想並且勇往直前。
為地球永續而戰,日常小動作也能節能減碳
ESG概念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環境保育」。近年因應極端氣候現象頻傳,為了讓全球溫升控制在1.5°C以內,截至2022年10月,全球已經有137個國家響應2050年要達成淨零排放,其中德國、瑞典、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更將「淨零入法」透過實際舉措要求企業從營運過程減少碳排放。
從國家立法到企業響應並展開行動,證明永續行動的迫切性,也凸顯沒有任何人可以在節能減碳這件事置身事外。
帝亞吉歐近期提出「2030社會願景」計畫,其中三個核心範疇分別是「提倡理性飲酒、促進社會多元包容、促進環境永續發展」,最後一項就扣連203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帝亞吉歐台灣總經理梁殷禎分享,在釀酒過程,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資源,帝亞吉歐規劃未來在產地製造過程,運用先進技術讓產品減少30%用水,具體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渣打銀行總經理韓德聖(Ian Anderson)則表示,渣打集團也訂出2025年底要落實自身營運零碳排,2050年底達成投融資淨零碳排的目標。由於銀行的業務屬性,碳盤查過程, 屬於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可以從自身做起;範疇三則屬於其他間接排放,例如商務旅行、上下游運輸、乃至於供應鏈、客戶所產生的碳排,且範疇三的碳排放量佔了總排放量95%。因此,渣打銀行下個目標就是要幫助客戶落實綠色轉型,打造綠色永續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淨零減碳除了仰賴數位科技、組織轉型、調整商業模式來達成,每個人也可以在生活中擔任永續小尖兵。例如渣打銀行推出自家的永續發展App,員工可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掌握自己的碳足跡,嘗試透過趣味的方式減碳,像是澆水、種樹小遊戲,企業會依同樣比例植樹,讓員工在日常為永續盡份心力。
翻轉偉大企業定義的現在進行式
股神巴菲特曾如此定義他眼中的偉大公司:「我認為競爭優勢可以持續25年到30年的公司」。然而,在ESG思維之下的今日,值得思考的是,偉大企業的意義應被賦予更多價值,除了具備競爭力與獲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願意關注社會、在乎永續的願景及行動。
對此,韓德聖這樣回應:「我們相信在推動商業與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人類、環境、以及相關社群的關懷;藉由把永續行動融入我們的政策及業務之中,攜手我們的員工、客戶、乃至於更多人,一起創造更好的未來。」
想知道更多渣打銀行與帝亞吉歐決策者的精采對談,以及他們為ESG投入哪些心力?點擊影片觀看更多: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Ub5gUPWBO8
延伸閱讀
l 渣打銀行永續之旅網站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高的綠建築 台北101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全球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系統 YouBike
l 【渣打銀行的永續之旅】永續能源推手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