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特赦組織2014人權報告【中國】:酷刑和不人道對待依然普遍,公平正義遙不可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府依舊嚴格限制言論自由。社會運動者和人權捍衛者受到騷擾和恣意拘留的威脅。酷刑和不人道對待情形依然普遍,對許多人來說,公平正義遙不可及。
文:國際特赦組織 台灣分會 翻譯團隊編譯
中華人民共和國(含西藏 / 圖博、香港、澳門)
國家元首:習近平
政府首長:李克強
政府依舊嚴格限制言論自由。社會運動者和人權捍衛者受到騷擾和恣意拘留的威脅。酷刑和不人道對待情形依然普遍,對許多人來說,公平正義遙不可及。少數民族包括藏人、新疆人和蒙古人受到歧視,安全鎮壓次數增加。工人罷工,要求更好的薪資和工作環境。
2013年11月,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三中全會中公布了加強經濟和社會改革的計畫,為調整家庭計畫政策和戶口登記制度鋪路。勞動教養制度亦於2013年廢除。在2014年10月的四中全會則以法治為主。
背景
2014整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高階與低階政府官員,持續進行備受關注的反貪腐運動。7月,官方媒體宣布,前公安部部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從2013年晚期就已經開始接受貪腐調查。他是此活動對象中的最高級官員,而官方消息指出,超過10萬名官員已被調查和處分。
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委員會」和「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對中國《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CESCR)和《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分別在5月及10月複審。在2013年12月,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採納中國第二次普遍定期審議的文件。
恣意拘留
在2013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廢除中國惡名昭彰的勞動教養制度。隨著制度的廢除,政府當局擴大使用其他形式的恣意拘留,包括「法律教育培訓中心」的各種行政拘留、「黑獄」和軟禁。此外,警方常使用含糊的罪名,如「尋釁滋事」和「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來恣意扣押政治運動者達37天之久。有貪污嫌疑的中國共產黨成員被處以秘密拘押制度「雙規」,未能獲得法律協助或接觸他們的家人。
酷刑和其他虐待
酷刑和其他虐待仍舊普遍。在3月,4名在黑龍江省建三江的法律教育培訓中心被調查的律師受到恣意扣押和酷刑。其中一人唐吉田說,他被綑綁在鐵椅上、甩巴掌、拳打腳踢和被用裝滿水的塑膠瓶重擊頭部後昏厥,之後被蒙面、雙手背銬和手腕懸吊,而警察繼續毆打他。
另一個罕見的案例裡,黑龍江省哈爾濱上訴法院8月對四名罪嫌以「酷刑」的罪名定罪。2013年3月與其他三人於一審判定對數名罪嫌使用酷刑,判刑一至兩年半。七人中只有三人是警察,其餘四人是「特別舉報人」,據稱協助警察調查犯罪。其中一位受害者經電擊和毆打的折磨之後,死於監禁。
刑具貿易和執法裝備濫用
中國是執法裝備的主要製造商和出口商,其裝備愈趨多樣,甚至包括不合法管束,如電擊用電槍、加重的腳鐐。此外,雖然裝備用於執法是正當的,但卻很容易遭濫用,如催淚瓦斯或防暴車皆從中國出口,進口方的執法機關在使用上有嚴重侵害人權的危險,仍沒有適當管制。
死刑
最高人民法院在5月推翻家暴受害者李彥的死刑, 且命令重審,被視為具歷史意義的判決。直至今年年底,重審判決結果仍然未定。資陽市中級法院於2011年,以謀殺她丈夫為由判處她死刑,卻忽視她長期被虐待的證據。
在罕見的無罪開釋案例中,福建省高等法院於8月推翻了小吃攤販念斌的死刑判決。據稱他用老鼠藥毒害鄰居,並先在2008年被處以死刑,儘管他聲稱自己是在刑求下被逼供,當時高等法院引用不充分的證據,而沒有提及刑求。
同樣地,在1996年,一內蒙古男子呼格吉勒圖因性侵和謀殺被起訴,於2014年12月,內蒙古人民法院宣判其無罪且撤銷原判決。他的家人獲得逾2百萬人民幣的賠償。
人權捍衛者
人權捍衛者仍因致力於合法的人權而遭騷擾、恣意拘留、監禁、酷刑和其他不人道對待。3月,曹順利因在拘留期間沒有受到適當醫療的照護,器官衰竭死於醫院。2013年9月,她於前往瑞士接受人權培訓的路途中,被扣留於北京機場。
在這一年中,當局對於人權運動者的安全鎮壓加劇。個人只要和政治運動者、新公民運動有些微的牽連都會被判刑兩年至六年半。此運動訴求兒童和移工的平等教育權、廢除戶口登記制度與清廉反貪的政府。
逾60名政治運動者於1989年6月血腥鎮壓北京天安門民主運動的25周年,紛紛被恣意拘留或非法軟禁。數人仍被拘留等待判決,包括重要的人權律師浦志強。在9月底10月初,全中國約有100名政治運動者,因支持香港的人權運動而遭拘留。31人仍被拘留至今年年底。

北京中級人民法院外聚集著公安及便衣,裡面正在審理的是被控「泄露國家機密罪」的資深記者高瑜。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言論自由
中國領導階層更加致力於有系統地限制資訊自由。2013年底中國共產黨設立「協調網路安全」的小組。據悉,其成員描述任務如一場對抗「外國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滲透」戰役。
6月,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發布一則規定草案,禁止律師討論進行中的案件、寫公開信,或批評法治體系、政府政策和共產黨。
政府當局繼續使用刑法來壓迫言論自由,包括拘留和監禁網路文章被點閱超過5000次或轉載超過500次的政治運動者。
刑事控訴也用來對付記者。知名記者高瑜在4月被捕,之後以「向境外非法散布國家機密」之嫌被扣押。博訊為最大的中文新聞來源之一,博訊記者向南夫在5月被捕。甚至在他們審判開始之前,兩人皆出現在國家電視台「承認」他們被指控的罪名。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