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惡人》:若目標是打造群體向心力,就必須揚棄民主的原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期以來,無論是在人類社會或狒狒群中,若主要目標是打造群體向心力,就必須揚棄民主的原則。就連民主國家也支持軍隊的存在,而軍隊組織的基礎便是嚴謹的階級與絕對的服從。
文:安東尼.史脫爾
人類社會中獨裁的必要性?
在歐美民主出現前的早期原始社會中,人類的攻擊衝動所發揮的功用,很可能其他群居動物相同,即建立以統馭為基礎的穩定社會。我們習慣把人類社會想像成不斷擴大的集合體,但以前地球上的原始人可能僅是一個個小群體,成員大約5、60名成員。即使是有歷史紀錄的時代,也別忘了封建社會的基礎是一群群的人民,每群都有封建領主賜予的一小塊領土,代價是要提供服務與農作物,並且對領主展現絕對的忠誠。
每個社會都需要有人出來領導,但民主制度會盡量讓領導者無法獨裁,並且藉由給予民眾一人一票,讓他們至少在名目上能參與政府組成,試圖縮小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距離。自由、平等、博愛的革命意識形態,本質上就反對社會落入獨裁與階級分明的結構,僅勉強承認個體間有力量或甚至智力的天生差異。
貴族社會有著牢不可破的階級,原先取決於支配權力,後來演變成繼承而來。在這樣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曉得自己的地位,只要愈甘於接受自己的命運,整體結構也就愈為穩固。群體內潛藏的攻擊能量按照階級高低釋放,每個人主宰著下一階級的人,直到最底層的農民為止──農民被迫辛苦地耕地謀生,照理而言藉此可以發洩攻擊衝動。
當代民主社會已偏離這種較原始的模式,只是幅度尚未達到自由派人士的標準。在這個過程中,民主社會難以釋放攻擊能量,於是便允許反對勢力的出現,這是不見容於獨裁社會的特色;若要平等地稱兄道弟而非按階級宰制彼此,就需要持有不同意見的反對勢力,彼此抗衡與合作。想當然耳,人類社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符合獨裁或民主的模式,但不難發現當前趨勢為何,而隨之而來的結果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無論是在人類社會或狒狒群中,若主要目標是打造群體向心力,就必須揚棄民主的原則。就連民主國家也支持軍隊的存在,而軍隊組織的基礎便是嚴謹的階級與絕對的服從。
軍人的制服其實並不那麼「一致」,因為軍官雖然可以跟大頭兵穿同樣的顏色,肩章或徽章都凸顯了他的軍階,地位截然不同。軍事訓練的用意,就是要灌輸人類絕非平等的觀念。從最高階的指揮官到最低階的士兵,每位軍人盡守本分,必須遵守上級命令,不容提出質疑。軍中固然嚴禁對上級有任何挑釁的言行,卻有許多機會可以凶狠對待下屬,任何被士官長咆哮過的人想必都心有戚戚。
據說,普魯士王國的腓特烈二世曾主張:士兵必須害怕長官更勝害怕敵人。正如先前提到的狒狒群,這樣的階級結構有助帶來穩定,因此大批軍隊才能同心協力。除此之外,很難想像還能如何凝聚如此龐大的人類群體。
從世界各國在戰時採取的行動,便可以證實這項觀點。無論再民主的國家,受到外在敵人威脅時,都很可能揚棄某些自由的原則,回到以權力為基礎的群體結構。1940年,邱吉爾的崛起就是很好的例子。戰前他因為個性格外古怪,似乎應付不了和平的問題,故不受外界信任,但戰時證明了他是能鼓舞民心的領袖,正因為他比其他政治人物更懂得主導且強勢。
儘管仍然會有些反對聲浪,戰時並不容許在野黨唱反調,反對黨往往會跟執政黨合作。同時,社會大眾多半會自願服從威權官制,這在承平時期勢必會惹人反感。
外在威脅導致的第二項結果更有意思:承平時期人與人之間的藩籬往往不復存在。美國研究顯示,群體遭逢地震或龍捲風等天災,都會暫時擱置階級、信仰、年齡、財富和地位等差異,也比和平時更加緊密依賴彼此,也確實常常尋求雜交的慰藉。危險一過,眾多藩籬就再度回來,人性中的攻擊慾恢復正常的尋釁功能。
乍看之下,人與人的情感加深似乎有違一般原則,即面臨外在危險時,社會理應會回到權威群體結構,但這兩個現象並非完全互斥。若面臨的危機屬於不可抗力,譬如出現龍捲風,或敵軍強到毫無勝算,情感可能深化得最為明顯;而需要組織反抗勢力或反擊時,權威群體結構才較容易出現。
無論如何,兩個現象都會有相當大的重疊,而共同之處是:承平時期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攻擊衝動,改為用來對抗外在威脅,不僅導致彼此情感加深,也願意服膺權威。遇到共同危機時,不管是洪水、火災或敵人,我們成了彼此關愛的手足,這是日常生活缺乏的羈絆。
有些倫敦人回想起1940年,都會記得在整晚的大空襲後,同胞對彼此展現的溫暖;許多人也懷念著德軍發動閃電突襲戰的日子,即使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仍隨時都可熱切地提起一個個輾轉難眠的夜晚,以及煙霧瀰漫的清晨。
無論如何,不難想像若哪天火星人入侵地球,俄國、美國,甚至中國都會聯合起來抵抗外敵。同樣地,成功擊退火星人後,暫時的盟國又會因新的緊張情勢與敵意而分裂,全新的鐵幕隨之落下。
人類擁有關愛同胞的能力,因為能把親友當自己人,進而產生認同感。有鑑於此,個人利益可以包含於群體利益之中,也正因為能夠產生認同感,才有可能出現自我犧牲。
然而,發生災難或出現共同敵人,固然暫時會讓人把攻擊焦點從同胞身上移開,但務必不可忘記,人類也好、其他物種也罷,種內的攻擊能量一直都在運作。形同雙面刃的攻擊衝動並沒有消失,而是持續在各個人群中默默發揮作用,古今皆然。
相關書摘 ▶《我們都是惡人》:限縮軍武能達到和平嗎?這樣的願景不可能實現
書籍介紹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