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日本影評人談是枝裕和:人能夠「安穩地」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記憶

日本影評人談是枝裕和:人能夠「安穩地」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記憶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看完是枝導演的紀錄片作品《失去記憶的時候》,我深深覺得人能夠「安穩地」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記憶。「我現在在這裡」的感覺需要事物細節以及描述的語言支撐。大家應該都是透過這種感覺才能意識到「有包含自己在內的世界存在」。

文:(Ookubo Kenichi/影評人)

「不存在的」他們的豐富世界

僅此一次的遠足,四個兄弟姊妹蹲在地方賞花,撿種籽想種在陽台。自來水停止供水之後,就從外面提水回來,有些種籽因為澆太多水死掉了。小孩們試圖養活比自己更小的東西。

大哥阿明到外面的世界,盡可能帶回物資,守護房間裡的世界。京子了解大哥的角色,雖然大哥動到那些和媽媽有關聯的東西時京子試圖抵抗,但她毫不抵抗地放棄自己未來的鋼琴夢。

他們還有弟弟和妹妹。小茂是個活寶,有時會說出不符年齡的尖銳話語。小雪幾乎不曾接觸過家人以外的人,但是個性開朗。兄弟姊妹之間保持著平衡。不過,這兩個小弟小妹還是屬於受庇護的立場。

人就像鏡子一樣,會藉由模仿別人來形塑自己。和人、狗、貓、物品、語言、景色接觸後,就會漸漸改變。在改變的過程中,藉由想起往事或者試圖想起過去造就現在。只要時間持續下去,便會有很多造就現在的機會。

阿明和京子都對媽媽說想去上學。他們認為在那裡一定會發生些什麼,雖然不知道情況如何,但一定有改變的機會。然而,因為他們沒有戶籍,所以兩個人都沒能去上學。

因此,他們四個人在明面上是「不存在的」孩子,即使把他們當作「不存在」的東西,這個世界仍然繼續運轉。

我們可以同時看見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持續隱藏問題)的世界和他們的世界。

埋在泡麵碗裡的種籽,發芽、漸漸枯萎的植物。陽台的景色比從來沒收過棉被的室內更混亂、更雜亂。由此可以照見生命與殘酷環境鬥爭的世界。

阿明是連結公寓內和外兩個世界的細線。便利商店店員廣山贈送的飯糰、在遊戲中心交到的朋友雄大和正之,都透過這條線進到房間。看著看著便覺得阿明就像是位於兩個世界交界處的薄膜。守護內部世界的薄膜,只能透出一點空氣。

他如果被強力往外拉的話,可能就會破裂。

是枝導演的第一部劇情片《幻之光》(1995)中,丈夫的死充滿謎團,妻子為了面對這種失落感而回溯記憶,試圖想起丈夫的存在。無法忘懷這段往事的她,只能透過回憶、加入幻影得出結論,否則便無法重獲新生。

第二部作品《下一站,天國!》(1999)中,停留在生與死之間的人們,收到指示必須選出一項人生中最重要的回憶,他們述說回憶,工作人員負責傾聽,然後在他們看完「重現」的場景之後,正式離開這個世界。述說、傾聽、用畫面重現細節都是為了讓人用力回憶。

《這麼遠…,那麼近》(2001)中加害者的遺屬,每年都會在「那一天」造訪「那個地點」,追憶留下他們而死的親人。為了面對走向難以理解的極端的親人,身為留在「另一端」活著過日子的人試圖用力回憶。不知道「為什麼」只有這麼做才能靠近離世的親人。

該怎麼回想具體的細節呢?與其思考「意義」,不如思考親人當初在身邊的模樣。回想當初親人在世的模樣,就等於是在塑造具體細節了。從《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中京子的強烈行為就能看到細節,藉由抱著、觸摸著媽媽的衣服、指甲油,具體型塑出媽媽印象。

是枝導演的紀錄片作品《失去記憶的時候》(1996)中,描繪因為醫療失誤罹患「順向失憶症」(無法累積新記憶的症狀)的男患者和家人如何面對這個疾病。為了面對漸漸失去具體的記憶,家人把所有「事物」都化為重複的語言,試圖建立他的記憶。

看完這部作品,我深深覺得人能夠「安穩地」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記憶。「我現在在這裡」的感覺需要事物細節以及描述的語言支撐。大家應該都是透過這種感覺才能意識到「有包含自己在內的世界存在」。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中的媽媽啟子,和小孩待在一起的時候經常和小孩聊天。說話方式比起母親,更像朋友,被阿明吐槽的時候,啟子也會辯解。她的軟弱並非透過肉體虐待,而是透過逃走呈現。

她「丟下」孩子是事實,然而,如果只是單純攻擊她的行為「不負責任」、皺個眉頭就結束的話,思考就等於只停留在想像那些被拋下的孩子們的生活而已。

是枝導演為了不讓大家的想像停在原地,製作這部作品並且徹底具體地寫出啟子說的話,透過飾演啟子的YOU,在畫面上精彩呈現普世的情感波動。

阿明沒有忘記自己在小雪生日那天說:「以後一起搭單軌列車去看飛機吧!」。這是小雪少數聽到有關「外面世界」的句子,她一定回想過很多次。

阿明和紗希為了小雪購買好多阿波羅巧克力,便利商店的店長問他們:「要去遠足嗎?」對了,這就是三人的另一次遠足。

最後一幕紗希也加入,再度變成四個人的孩子們,收下飯糰正打算回住處。飛過上頭的飛機,是否從小雪長眠的羽田機場起飛呢?四人接下來該怎麼生活下去?我們可以具體想像一個家庭的生活。細細回想五位卓越的演員演出孩子們的各種表情、聲音、生活的型態,則是觀眾的特權。

相關書摘 ►奉俊昊、樹木希林、茱麗葉畢諾許談心中的是枝裕和

書籍介紹

是枝裕和:再一次,從這裡開始》,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是枝裕和
譯者:涂紋凰

電影導演,電視製作人。1962年6月6日生於東京。從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學科畢業後加入TV MAN UNION製作公司,主要協助紀錄片的拍攝。1995年執導《幻之光》正式出道成為電影導演,驚艷國際影壇。2018年5月,以《小偷家族》入選第71屆坎城影展主競賽片項目,最後獲得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是坎城影展自1955年設立金棕櫚獎以來,繼黑澤明、今村昌平後,第三位獲得該獎項的日本導演。

是枝裕和從拍電視紀錄片開始他的電影之路,憑藉著《小偷家族》獲得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被尊稱為日本國民導演的他,在這本《是枝裕和:再一次,從這裡開始》當中,談及他對「電影」、「家庭」、「思考媒體」等議題的思考,以及影響他生命的66部電影,當中不僅回顧是枝裕和的個人歷史,也呈現他的創作靈光與世界觀。

  • 一本是枝裕和完全解析手冊!
  • 為求演員的真實表現,拍攝電影時,導演不給劇本!?
  • 追求真實的演技,究竟是專業演員好?還是素人演員好?
  • 電影裡頭的各式料理,原來是導演年少時期的真實經歷!
是枝裕和_立體書封_無書腰
Photo Credit: 時報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