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特赦組織:泰國軍隊中被徵召入伍者遭虐待、性侵,受害者多是男同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泰國,服兵役是義務,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年滿21歲的男子,必須參與入伍的抽籤。國際特赦組織指出新兵入伍時經常遭受毆打、性虐,同性戀者者受害尤甚。
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23日發布報告,指出泰國軍隊中,因徵兵制被徵召入伍者,長期存在遭受濫權、虐待與性侵等嚴重問題,甚至有受訪者說出,「沒有一天是免於處罰的。」
2月時,泰國東北部的呵叻府(Nakhon Ratchasima)發生一起隨機槍擊命案,一名士兵從軍營偷走槍枝,在軍營、呵叻府等地開火,槍手在購物中心與安全部隊對峙17小時候遭擊斃。此案最終造成29死、57傷。

《路透社》報導,泰國軍隊濫權、有罪不罰的文化,在這起槍擊案下受到矚目。因為該案的行兇動機是兇手涉及與他上級軍官之間,關於房市交易的衝突。《中央社》報導,事發後,泰國輿論認為軍隊管理失當、積弊已久,此事件引發的質疑包括上司欺凌下屬和軍人福利差距等。陸軍司令阿皮拉(Apirat Kongsompong)誓言改革陸軍、讓軍隊透明化、捍衛軍人名譽,而首要任務就是處理陸軍的事業財產和房舍。
不過,泰國軍隊中虐待問題,卻未被承諾改善。2017年,泰國曾發生一名18歲軍校預備生疑似遭虐致死案,泰國總理帕拉育(港譯「巴育」)當時表示,「這有什麼問題?我都經歷過。」《曼谷郵報》評論指出,
在泰國,服兵役是義務,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年滿21歲的男性,必須參與入伍的抽籤。泰國皇家軍隊 (Royal Thai Armed Forces)35萬的士兵當中,大約有一半是徵召入伍者。
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We were just toys to them〉,採訪了26名曾被徵召入伍的士兵、指揮官和軍官。報告指出,新兵入伍時經常遭受毆打、性虐,同性戀者受害尤甚。軍官會強迫徵兵入伍者跳進化糞池,或者像狗一樣用口進食。此外,也描述了徵兵入伍者遭到性虐待,他們被上級強迫握住別人的下體。
《NationThailand》指出,報告中提到性虐待和性羞辱是軍中最猖獗的現象。當中就記錄了3起強暴、1起意圖強暴和兩起徵召入伍者被迫為指揮官提供性服務的事件,幾乎所有遭受強暴者,都是男同志。
「對新入伍者的濫權,已經是泰國軍隊裡長期以來公開的秘密。我們的研究顯示這種虐待不是例外而是常態,並且是軍隊默許的。」國際特側組織倡議與政策高階研究員Clare Algar指出。「這些新兵暴露在上級指揮官性虐的陰影下,包括強暴,和其他形式的折磨。這些在泰國和國際法律中,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也有責面對正義。」
軍隊的發言人則表示,他還沒看過這份報告。不過過去的濫權問題已經被解決了。國防部發言人Lieutenant General 表示,「我們嚴正地關注濫權的議題,有牽連地均歸都會被調職、處分或起訴。」他也說,「過去兩、三年來案子很少了,某些情況下人們說的可能是舊資訊。」
Clare Algar說,「讓被徵召入伍者和其他士兵可以安全、放心地向國家人權委員會 (NHRC)申訴,是一樣重要的。當局必須鼓勵尊重每個人尊嚴的文,不管他的輩分、軍階、性傾向和性別認同。」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Soldier kills 29 people in Thailand before being shot(路透社)
- Weeks after Thai soldier kills 29, Amnesty report describes conscript abuses(路透社)
- Thai military conscripts face harassment, beatings, sexual abuse, Amnesty alleges(NationThailand)
- 泰國軍人濫射激發陸軍改革 首步財產處理透明化(中央社)
責任編輯:徐卉馨
核稿編輯:杜晉軒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