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成長思考力》:想要成長,至少要滿足七個重要的條件

《成長思考力》:想要成長,至少要滿足七個重要的條件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希望大家能捨棄「自己不需要別人來告知應該採取悲觀還是樂觀態度」這樣的想法。樂觀的態度才是解決問題時應有的態度,這樣的態度更容易獲得周圍的幫助,也與個人的成長息息相關。

文:赤羽雄二(Yuji Akaba)

想要成長,至少要滿足七個重要的條件。只要滿足這些條件便能開始成長,就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將這些條件稱為「促進成長的出發點」。

1. 擁有想要成長的意願和目標

第一個促進成長的出發點是「擁有想要成長的意願和目標」。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這項條件是一切的出發點,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成長意願,很多時候是出於「沒有自信」「極度畏懼不擅長的事物」「輸給自卑感」「無法擺脫惡性循環」等理由。這世上其實沒有缺乏成長意願的人,但一旦缺乏自信的話,成長就無從談起了。

關鍵在於如何克服這些障礙。就結果來看,最重要的是降低門檻

在設定目標時應該考慮自己當前的狀況和心情,如果設定的目標過高可能會降低幹勁。隨著自信心的提升,我們可以試著挑戰稍高的目標,甚至可以挑戰對自己而言難度較高的目標。但在到達這樣的境界之前,我們必需「果斷地降低門檻」。

先從就連目標都稱不上的低標準開始,接著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就能提升成長意願。立定高目標而受挫的人很多,但立定簡單的目標並踏實執行的人卻出乎意料地相當少。

或許有很多人會認為「太簡單的目標有意義嗎?」然而,就成長的法則來看,無論是多麼簡單的目標,持之以恆地實踐是有其必要的。

2. 能夠為成長付出一定的努力

想要成長,就必須為其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我不認為一個人可以不付出任何努力就獲得「奇蹟」般的成長,也不認為人可以平白無故地成長。這樣的事是不可能的。

不過努力可以分為持續性的努力非持續性的努力

我的建議是,綜合考量自己的性格和狀況,再從「該怎麼做自己才願意付出努力」的觀點出發思考。

「努力」這項行為最辛苦的過程在於獲得成果之前的期間。只要克服這項難關,就能拿出成果,也會加速成長,此時即便不去刻意維持也能持續努力下去。

就這點來看,在所有為成長所付出的努力中,剛起步的努力至為關鍵

汽車在發動時也需要動力,如果是手排車,就必須先打一檔,再接著逐漸換檔。努力也是一樣,想要展開行動的話,不可或缺的就是動力。

3. 建立「只要願意努力或許自己也能成長」的自信

抱持「只要願意努力或許自己也能成長」這樣的自信和想法非常重要。只要能有這樣的想法,就能開始投身於某件事當中。不需想得過於困難,只要有「毫無根據的自信」就足夠了。只要稍微有想試試看的心情,那麼你就已經站在成長的出發點上了。

但或許有讀者會認為「事情真有那麼輕鬆的話就不會那麼苦惱了」「這項論點太不著邊際」,不過實際上有許多人身處嚴苛環境,卻依然能積極以對。是否能保持積極的心態,取決於「本人的想法」,而非「狀況或環境」。

因此,即便是毫無根據的自信也無妨。我認為,應該先從堅信只要願意努力或許自己也能成長這一點做起,並將把它言語化。只要說出口了,自己便會漸漸開始產生這樣的想法,而只要開始投身於其中,身邊的人也會漸漸開始對你產生期待。

最不可思議的是,如果我們有意識地降低目標門檻並不斷累積微小的成功經驗,在不知不覺間就會產生「只要願意努力或許自己也能成長」的想法。例如,我們會想「上一次辦到了,這次也辦到了。既然每一次都辦得到,那麼這次肯定也沒問題。」

這便是人的思維的運作機制。一開始覺得無法接受的想法,久而久之有可能會有所改變,變得想要嘗試。個人的潛意識是很有可能像這樣產生變化的。

4. 學習創造良性循環

促進成長的第四個出發點是「學習創造良性循環」。單憑個人的力量努力完成一件事並非不可能,只是會很辛苦。更為明智的做法是去思考能有效催生出良性循環的方法,並盡可能地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大趨勢,這樣就能讓事情的進展變得更加順利。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讓所有事情都隨心所欲發展,但只要經常思考這一點,有時也能將局勢轉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進展。

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發想,也是因為自己曾經有過透過不同面向碰巧催生出良性循環的經驗。

如果一個人不管做什麼,打從一開始就四處碰壁,那肯定會心灰意冷。所以在可以創造良性循環時應該多費點心,盡可能為自己打造出有利的條件。

5. 不過度悲觀

有些人很容易產生悲觀的想法。不管別人說什麼,他們在接收後會馬上往負面的方向想,自己在內心生悶氣,一旦事態發展不如己願就馬上輕言放棄,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一個人如果缺乏自信、帶有自卑感和受害者心態,對事物的看法就會變得消極。這是因為消極的思維方式已經變成一種習慣。

雖然這些人會說自己內心深知這是不好的習慣,但就是無法控制。但事情真是如此嗎?恐怕他們只是以「只有消極以對,才不會失望」「對別人沒有期望也就不會失望」為藉口,選擇了逃避而已。

他們或許認為,「我只要表現出悲觀的態度,周圍的人就會設法安慰我,或是幫我解決問題,雖然覺得這樣或許不太好,但就是無法戒掉這習慣」。

一言以蔽之,這種人就是「燙手山芋」或「溫室花朵」。這樣的人會招致周圍的反感,但自身卻渾然不覺。

另一方面,也有人總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消極的人或許會問:「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人嗎?」他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他/她可以如此樂觀?」「他們根本沒有體認到事情的嚴重性吧?」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所有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同一件事可以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也能從消極的角度去看待,而樂觀的人只是經常用樂觀的眼光看待事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