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的「橡膠王國」——馬來西亞如何成為世界最大的手套和保險套製造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各國對方武漢肺炎之際,醫療防護用品不可或缺,除了口罩外,醫療手套也是重要的醫療防護用品,其中馬來西亞是全球最大醫療手套生產國,甚至能以此捐贈中國抗疫。
武漢肺炎疫情在今年1月底爆發後,中國疫情「震央」武漢市和湖北省出現防疫物資短缺的危機。一些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和商會「自發」捐贈物資給「祖籍國」中國,而為了體現馬中兩國互助精神,馬國政府也牽線國內手套公司捐贈大量醫療手套給武漢市的醫院機構,總數達到1800萬副。為何作為中型國家的馬來西亞能夠提供如此龐大數量的醫療手套給「世界工廠」中國呢?這得從製作手套的原物料——橡膠種植業的發展說起。
馬來西亞橡膠產業的發展史
19世紀時期的馬來半島,英國殖民者、本地馬來統治者和中國勞工共同發展當地經濟,投入的行業包括錫礦開採、胡椒和甘密(gambier)種植,到後來的橡膠和油棕業。發展至今的優勢產業,當屬橡膠和油棕的種植。馬來西亞目前是世界第二大棕油生產國,而橡膠生產則從當初的第一位滑落到第三位,排在泰國和印尼之後,但仍是世界第一大的橡膠製品(手套、保險套等)生產國。
馬來西亞原來不產橡膠樹,其發源地在亞馬遜盆地。根據Paul E. Hurley 研究,美洲的印第安人用橡膠製作成皮球遊玩,哥倫布發現後將之帶回歐洲。歐洲人過後把橡膠製成新產品,如橡皮擦、防水布料和防水鞋子。直至1839年美國發明家固特異(Charles Goodyear)發現了橡膠的硫化過程,可以讓橡膠變得強硬、有彈性,因此訂定了生產橡膠的標準。
初期的橡膠種植主要集中在南美洲的巴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他們壟斷的橡膠的生產,許多城市如貝倫(Belém)和瑪瑙斯(Manaus)富得流油。正所謂風水輪流轉,橡膠引進東南亞後,南美的橡膠業因為成本和生產力遜於東南亞(歐洲人新技術、華商和英商高效管理,以及中國和印度勞工刻苦耐勞)而逐漸沒落。
橡膠最先被旅居巴西的英國人威克翰(Henry Wickham)帶到英國的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進行試種和研究。發芽後的幼苗被帶到錫蘭、馬來半島、新加坡、爪哇島和印度。將橡膠作物在新馬地區推廣的李德利(Henry Ridley)功不可沒,他發明了新式的割膠方法「連續割膠法」,在樹皮只割開一小口讓膠液流出再採集,以延長橡膠樹的壽命。
經李德利大力推廣橡膠,首位進行商業化種植的商人是馬六甲的陳齊賢(Tan Chay Yan)。他是新加坡富商陳篤生(Tan Tock Seng)的孫子,也是馬六甲培風中學的創辦人之一。他在馬六甲武吉林當(Bukit Lintang)的43英畝土地上種植橡膠,為亞洲第一個橡膠園。其後更多華商跟上他的步伐,如林文慶、陳嘉庚、陳六使和李光前,紛紛投入資金建立自己的膠園。

英資橡膠公司的興衰歷程
隨著充氣輪胎在1888年發明,橡膠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在20世紀初汽車產業(福特)興起後,英國資本看到種植橡膠有利可圖,由英商牙直利(Guthrie)、莫實得(Boustead)和夏利臣(Harrisons and Crosfield)旗下的金希望(Golden Hope)帶頭投資,招募南印度人作為勞工。
後來森那美(Sime Darby)和輪胎公司登祿普/南洛(Dunlop)也加入橡膠種植,後者更設立了當時世界最大的膠園「榕吉園丘」(Ladang Geddes)。美商美國橡膠公司(United States Rubber Company)亦進入馬來亞投資橡膠園,成立了「馬美種植」(Malayan-American Plantations)公司,以分散在巴西的投資,並擴大產能以滿足美商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的需求。
在1933年,橡膠園由各族群擁有的比例,分別是歐資73%、華資19%、印資3%、日資3%和土著資本約1%。歐資由前述大型貿易公司組成,華資則是私人、家族資本,印資為小園丘主。各族公司的性質對其公司生存很關鍵。
一戰後橡膠需求大減,但產量仍舊高企,使得當時膠價低迷,膠商苦不堪言(正如現在武漢肺炎導致石油需求大減,油價大跌)。歐資靠龐大資本和政府政策度過了難關,但華資的小膠園主則無力經營而倒閉,只能由富商陳嘉庚收購繼續經營。為了穩定膠價,英國殖民政府落實「史蒂芬計畫」(Stevenson Plan)以限制橡膠的出口,讓低迷的價格回穩(類似OPEC減產石油,以穩定油價)。膠價經歷了世界經濟大蕭條和二戰大落大起,最終只有歐資膠商生存下來。
馬來西亞作為「橡膠王國」在20世紀上半葉生產了世界一半的橡膠,但隨著人工橡膠的興起和周邊國家量產橡膠的競爭使得膠價下降,橡膠產業的吸引力已不如以往。歐資膠商開始多元化其商品,種植更有利可圖的油棕。但對歐洲資本威脅更大的並非低迷的膠價,而是馬來西亞成立後本土政府實行的國有化政策。
1971年前馬來西亞首相敦拉薩推行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將土著資本從2.4%提高到30%。歐資種植公司逐漸被國有化,由土著公司所擁有。根據Keiko Saruwatari 研究,由馬來西亞政府分別在1969年、1978年成立的國家企業公司(PERNAS)和國民投資公司(PNB)主導了歐資企業的收購案。最大的種植公司牙直利(Guthrie)被馬哈迪政府於1981年惡意收購,歸於國民投資公司(PNB)。森那美則於1977年由國家企業公司(PERNAS)所收購。夏利臣(Harrisons and Crosfield)於1982年將旗下的金希望(Golden Hope)膠園賣給了政府,只保留了30%股份。這三家是全馬最大的歐資種植公司,但都被迫成為國營公司。莫實得(Boustead)是第六大種植公司,1976年被國家企業公司(PERNAS)收購,現在由武裝部隊信託基金局(LTAT)擁有。
Tags: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