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上的「橡膠王國」——馬來西亞如何成為世界最大的手套和保險套製造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各國對方武漢肺炎之際,醫療防護用品不可或缺,除了口罩外,醫療手套也是重要的醫療防護用品,其中馬來西亞是全球最大醫療手套生產國,甚至能以此捐贈中國抗疫。
武漢肺炎疫情在今年1月底爆發後,中國疫情「震央」武漢市和湖北省出現防疫物資短缺的危機。一些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和商會「自發」捐贈物資給「祖籍國」中國,而為了體現馬中兩國互助精神,馬國政府也牽線國內手套公司捐贈大量醫療手套給武漢市的醫院機構,總數達到1800萬副。為何作為中型國家的馬來西亞能夠提供如此龐大數量的醫療手套給「世界工廠」中國呢?這得從製作手套的原物料——橡膠種植業的發展說起。
馬來西亞橡膠產業的發展史
19世紀時期的馬來半島,英國殖民者、本地馬來統治者和中國勞工共同發展當地經濟,投入的行業包括錫礦開採、胡椒和甘密(gambier)種植,到後來的橡膠和油棕業。發展至今的優勢產業,當屬橡膠和油棕的種植。馬來西亞目前是世界第二大棕油生產國,而橡膠生產則從當初的第一位滑落到第三位,排在泰國和印尼之後,但仍是世界第一大的橡膠製品(手套、保險套等)生產國。
馬來西亞原來不產橡膠樹,其發源地在亞馬遜盆地。根據Paul E. Hurley 研究,美洲的印第安人用橡膠製作成皮球遊玩,哥倫布發現後將之帶回歐洲。歐洲人過後把橡膠製成新產品,如橡皮擦、防水布料和防水鞋子。直至1839年美國發明家固特異(Charles Goodyear)發現了橡膠的硫化過程,可以讓橡膠變得強硬、有彈性,因此訂定了生產橡膠的標準。
初期的橡膠種植主要集中在南美洲的巴西、哥倫比亞和厄瓜多,他們壟斷的橡膠的生產,許多城市如貝倫(Belém)和瑪瑙斯(Manaus)富得流油。正所謂風水輪流轉,橡膠引進東南亞後,南美的橡膠業因為成本和生產力遜於東南亞(歐洲人新技術、華商和英商高效管理,以及中國和印度勞工刻苦耐勞)而逐漸沒落。
橡膠最先被旅居巴西的英國人威克翰(Henry Wickham)帶到英國的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進行試種和研究。發芽後的幼苗被帶到錫蘭、馬來半島、新加坡、爪哇島和印度。將橡膠作物在新馬地區推廣的李德利(Henry Ridley)功不可沒,他發明了新式的割膠方法「連續割膠法」,在樹皮只割開一小口讓膠液流出再採集,以延長橡膠樹的壽命。
經李德利大力推廣橡膠,首位進行商業化種植的商人是馬六甲的陳齊賢(Tan Chay Yan)。他是新加坡富商陳篤生(Tan Tock Seng)的孫子,也是馬六甲培風中學的創辦人之一。他在馬六甲武吉林當(Bukit Lintang)的43英畝土地上種植橡膠,為亞洲第一個橡膠園。其後更多華商跟上他的步伐,如林文慶、陳嘉庚、陳六使和李光前,紛紛投入資金建立自己的膠園。

英資橡膠公司的興衰歷程
隨著充氣輪胎在1888年發明,橡膠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在20世紀初汽車產業(福特)興起後,英國資本看到種植橡膠有利可圖,由英商牙直利(Guthrie)、莫實得(Boustead)和夏利臣(Harrisons and Crosfield)旗下的金希望(Golden Hope)帶頭投資,招募南印度人作為勞工。
後來森那美(Sime Darby)和輪胎公司登祿普/南洛(Dunlop)也加入橡膠種植,後者更設立了當時世界最大的膠園「榕吉園丘」(Ladang Geddes)。美商美國橡膠公司(United States Rubber Company)亦進入馬來亞投資橡膠園,成立了「馬美種植」(Malayan-American Plantations)公司,以分散在巴西的投資,並擴大產能以滿足美商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的需求。
在1933年,橡膠園由各族群擁有的比例,分別是歐資73%、華資19%、印資3%、日資3%和土著資本約1%。歐資由前述大型貿易公司組成,華資則是私人、家族資本,印資為小園丘主。各族公司的性質對其公司生存很關鍵。
一戰後橡膠需求大減,但產量仍舊高企,使得當時膠價低迷,膠商苦不堪言(正如現在武漢肺炎導致石油需求大減,油價大跌)。歐資靠龐大資本和政府政策度過了難關,但華資的小膠園主則無力經營而倒閉,只能由富商陳嘉庚收購繼續經營。為了穩定膠價,英國殖民政府落實「史蒂芬計畫」(Stevenson Plan)以限制橡膠的出口,讓低迷的價格回穩(類似OPEC減產石油,以穩定油價)。膠價經歷了世界經濟大蕭條和二戰大落大起,最終只有歐資膠商生存下來。
馬來西亞作為「橡膠王國」在20世紀上半葉生產了世界一半的橡膠,但隨著人工橡膠的興起和周邊國家量產橡膠的競爭使得膠價下降,橡膠產業的吸引力已不如以往。歐資膠商開始多元化其商品,種植更有利可圖的油棕。但對歐洲資本威脅更大的並非低迷的膠價,而是馬來西亞成立後本土政府實行的國有化政策。
1971年前馬來西亞首相敦拉薩推行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將土著資本從2.4%提高到30%。歐資種植公司逐漸被國有化,由土著公司所擁有。根據Keiko Saruwatari 研究,由馬來西亞政府分別在1969年、1978年成立的國家企業公司(PERNAS)和國民投資公司(PNB)主導了歐資企業的收購案。最大的種植公司牙直利(Guthrie)被馬哈迪政府於1981年惡意收購,歸於國民投資公司(PNB)。森那美則於1977年由國家企業公司(PERNAS)所收購。夏利臣(Harrisons and Crosfield)於1982年將旗下的金希望(Golden Hope)膠園賣給了政府,只保留了30%股份。這三家是全馬最大的歐資種植公司,但都被迫成為國營公司。莫實得(Boustead)是第六大種植公司,1976年被國家企業公司(PERNAS)收購,現在由武裝部隊信託基金局(LTAT)擁有。
除了土著資本收購歐資種植公司,華資也趁國有化的潮流對歐資進行併購。馬來西亞華人政黨馬華公會(MCA)旗下的馬化控股(MPHB,旗下有博彩公司萬能Magnum)收購了南洛(Dunlop)的膠園,後來南洛膠園又被華商李深靜所收購於IOI集團。得以撐過多次種植業危機的華商還有李萊生(Lee Loy Seng),他透過不斷收購英資種植公司建立了龐大的種植集團吉隆坡甲洞公司(Kuala Lumpur Kepong Berhad),透過其峇都加湾(Batu Kawan Berhad)控制。如今甲洞公司已躍升為馬來西亞第四大種植公司,排在公營的森那美集團、李深靜的IOI集團和郭鶴年的PPB集團之後。
橡膠兩大製成品——手套和保險套
橡膠原物料如今已不具吸引力,上述集團已轉向多元化投資(如汽車業、地產業、製藥業和重工業)以及主要投資油棕業。然而本地公司在橡膠業繼續精進,讓馬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橡膠製成品生產國之一,其中以橡膠手套和保險套為世界第一。橡膠手套主要由五家公司生產,即高產尼品(Kossan,1979)、速柏瑪(Supermax,1987)、賀特佳(Hartalega,1988)、頂級手套(Top Glove,1991)和康復手套(Comfort,1993)。這五家手套公司都是由華商創辦。目前馬國出產的橡膠手套佔全球供應量的63%,這解釋了為何在今次武漢肺炎疫情中,來自馬來西亞的防疫供應鏈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另一個重要的橡膠製品是保險套。眾所周知,保險套最大品牌是英國的杜蕾斯(Durex),但世界最大的保險套生產商是馬來西亞的康樂(Karex,1988),其產量佔了全球15%。康樂主要為杜蕾斯和澳洲的安思爾(Ansell)代工,也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生產保險套。康樂的自主品牌則有Carex和收購的One。
雖說保險套與本次武漢肺炎防疫無直接相關,但由於疫情造成的恐慌性搶購和多國居家防疫人人不得外出、只能在家閉關,使得保險套銷量大增。再加上馬國因疫情加劇限制民眾返工,致使Karex廠房因工人無法上班而停工,全球陷入保險套「供不應求」的狀況,這對於性疾病的防範和人類節育是個重大挑戰。


武漢肺炎疫情讓我們了解到橡膠產業下游的精進,使得馬來西亞即便已非橡膠原物料生產大國,卻是橡膠製品供應鏈中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橡膠手套和保險套是人類公共衛生必要的產品,或許可以給生產原物料的開發中國家啟示——若要維持原物料產業的優勢,就應該增加原物料製成品的競爭力。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
Tags:
講究機能與美學,LG OLEDevo系列電視令人心醉神迷的三大黑科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LG OLEDevo 系列電視三大黑科技,包括雙重國際認證的護眼效果、AI 智慧優化與聲控系統,以及令人心醉神迷的超輕薄機身。講究機能與美學的你,必須認識這款電視。
現代人講究極致的娛樂體驗,尤其疫情時代讓居家時間變長,電視的地位恐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來得重要。一台好的電視,能讓居家空間化身為重要的視聽娛樂中心,甚至把客廳打造成一座藝廊;凝聚家人在此齊聚享受視聽饗宴的時刻,也為整體空間做出現代科技感的華麗點綴。
韓國科技大廠 LG 全新 OLEDevo 系列,作為結合視聽享受、極致美學、智慧簡約的存在,將是此時此刻市場最需要的優質電視。不少人想為家裡添購新電視,或是為長輩汰舊換新,尋覓一台簡易好上手、又能保護視力健康的電視。那麼,LG 全新 OLEDevo 系列的三大黑科技,將是消費者不能錯過的精彩選擇。

LG OLEDevo 黑科技之一:雙重護眼認證的 OLED 面板
LG OLEDevo 全系列搭載 LG 獨家最新一代「OLEDevo」面板技術,運用「自體發光像素技術」的有機材料,控制每一像素的顯示品質,提供極為精準的顯色能力與絕佳的高對比度;不只視覺效果遠遠超越一般市售常見的 LCD 面板,LG OLED 面板還具備「護眼雙認證」,友善長輩與兒童,讓家人能安心追劇、減少眼睛負擔。
針對電視產品的護眼認證,主要是判斷「抗藍光」功能。藍光屬於一種「高能量光線」,若長時間大量接觸,可能會對視網膜產生影響,進而傷害視力。為了讓消費者可以安心觀賞電視,LG OLED 電視將藍光影響降至最低、僅發射出 29% 的藍光,遠低於眼睛舒適度的最低 50% 標準,護眼效果獲得國際權威認證機構——德國萊因 TÜV 護眼認證、美國 UL 低藍光顯示認證等認可。
此外,LG OLED 藍光只有同等大小液晶螢幕的 60%,大幅降低眼睛的負擔。也就是說,LG OLED 電視讓消費者能比以往更加放心地享受大螢幕,盡情玩遊戲或看電視。


LG OLEDevo 黑科技之二:AI 技術讓電視更好看,也更方便看
另一個令人驚豔的黑科技,則是 LG OLEDevo 系列機種非常善用 AI 人工智慧。首先, LG OLEDevo 系列電視採用了 α9 第四代 AI 4K 影音處理晶片,能運用 AI 優化影像與聲音品質,呈現最卓越的視聽效果,包括:
- 影像強化:內建 AI 技術擁有規模超過百萬組的視覺資料點數據庫,能識別影像內容,進行降噪與圖像優化程序。全新「場景檢測」功能還能進一步分析顯示場景類型,並支援優化。
- 音效強化:α9 第四代 AI 4K 影音處理晶片還具備超過 1,700 萬個音頻資料點作為學習基礎,能識別語音、音效與音調頻率,依照不同的風格優化聲音音效,甚至自動調整音量,確保高均值的視聽感受。
此外,LG 也導入 AI 語音辨識系統、家電物聯網技術,讓電視搖身一變成為家電物聯網系統的主控台,打造聰明駕馭的智慧居家功能,包括:
- AI 語音控制電視:聰明的 AI 語音辨識,讓長輩能聲控電視,迅速執行轉台、調整音量等功能。使用 Netflix、Disney+ 等 OTT 串流平台時,也不必費時打字搜尋,直接語音輸入就能迅速找片。
- 家用物聯網裝置:OLEDevo 系列還有物聯網功能,電視可作為儀表板來控制家電設備,串連智慧滑鼠遙控器的 AI 語音控制功能,輕鬆聲控家電。


LG OLEDevo 系列黑科技之三:零間隙壁掛超窄邊,打造藝廊等級外觀
LG OLEDevo 系列全名 LG OLEDevo G1 的「G」,隱含「Gallery」(藝廊)的精神,也充分反映外觀設計的精神。憑藉 OLED 面板獨有的極輕薄特質,再加上零間隙壁掛的超窄邊框設計,讓 LG OLEDevo G1 看起來就像是一幅畫作。換言之, LG OLEDevo G1 不只能提供電視娛樂,也可也作為空間佈景的一部份,增添藝術氣息與科技感。


LG OLEDevo 系列符合新世代電視主流需求,配備 4K UHD 解析,無論是 4K 藍光影音、線上串流影音平台、各大遊戲主機(PS5、Xbox Series X)等都能享受高品質視聽。
目前全系列分別有 55 吋、65 吋、77 吋三種規格,一般家庭房間建議選用55吋、客廳建議選用 65 吋;若是展示空間、會議室或喜歡劇院感受者等,可考慮更大尺寸的 77 吋。追求極致視聽、體驗智慧便利,就從 LG 全新 OLEDevo 系列護眼電視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