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只是媽媽,還是我自己》:想辦法補足你的睡眠時數,面對孩子才能全力以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你疲累時,很難感到開心。當你疲倦時,除了累,很難感受到別的。在沒有足夠睡眠時,無法全力以赴。
文:妮可・克拉克
當你疲累時,很難感到開心。當你疲倦時,除了累,很難感受到別的。在沒有足夠睡眠時,無法全力以赴。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優質睡眠,就會有許多不良副作用,包含——
- 記憶問題。
- 難以思考和專心。
- 發生意外。
- 陰晴不定。
- 免疫力下降。
- 血壓上升。
-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 體重增加。
- 性欲下降。
- 患心臟疾病的風險。
- 平衡性不佳。
在美國,有5000萬至7000萬人有睡眠障礙。20至39歲的人中,有37%的人睡眠時數過少,而45到59歲的人中,有40%的人也有相同的問題。
既然缺乏睡眠會有這麼多負面作用,那學習如何獲得更好的睡眠就十分重要。
根據美國睡眠協會調查,為了獲得一夜安眠,我們日常應該:在上床前洗個熱水澡、床前不要置放太亮的燈光,每日出門曬自然光、盡量早睡(最好在晚上10點前)、臥室盡可能通風和日間小睡一次(不要超過1小時)。
其他可以做的包含:避免喝太多飲料、臥室盡量安靜、戴上眼罩或安裝遮光窗簾好讓室內盡可能不透光、睡前按摩頭部與足部,並將看電視或看螢幕的時間拿來讀些可以提升心靈的東西。如果沒辦法不用3C產品的話,盡量使用抗藍光模式。
為了擺脫壞習慣,就必須培養好習慣。在一天當中,我們浪費最多時間在盯著螢幕方面。我們之中有太多人對3C產品上癮;相信我,因為我曾是他們中的一人。我曾經不可控制地每幾分鐘就要去查看是否有通知、電子郵件、簡訊或是社交媒體的轉推等。
根據2017年的研究指出,成年的美國人平均一星期會花16個小時在手機或其他裝置的應用程式上,進一步來看,等於平均一天花費2小時30分鐘。此外,美國人每個家庭平均每天花7小時50分鐘在看電視上。想一想,如果我們把現在花在螢幕的時間,以「自己」的時間或家庭時間取代,會怎麼樣?我們應該會看見更開心、更有信心和滿足的社會。與其花幾個小時的時間看別人的夢想成真,還不如腳踏實地地讓自己的夢想成真。
一旦了解自己浪費多少時間在瀏覽、觀看無聊的節目後,我決定我值得更好的。我仍舊會偶爾看些電影或節目,但大部分時間裡更喜歡自我學習和發展。這讓我感覺更棒。
我已經將晚上觀看手機、電視和iPad的時間,拿來讀本好書、寫下我感恩的事情、朝著立定的目標努力,並聽著自我肯定的錄音。我現在睡得更好了,不再擔心是否會錯過社交媒體的某些事情,或是與其他人們的生活做比較。我不再杞人憂天,因為坦白說,我通常不知道這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我以平和、向上的思考入眠,而這改變了我的世界。
睡眠期間,大腦可以學到新技能
包括喬.迪斯本札博士和布魯斯.立普頓在內的幾位現代科學家認為,當我們處於睡眠之前的大腦狀態時,潛意識更容易重塑。因此,在入睡前準備好自己的心靈,好能夠進行永遠、積極的轉變。你在睡前所思考和聽到的事情,會大大影響你的睡眠品質和醒來時的感受。只要準備好並相信你會一夜好眠,那麼就可以做到。你可以活力充沛、美好地醒來。我會準備一段聆聽的時間,好讓自己能置換掉那些不好的事情。
我錄了所有我想要完成和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事物的語音,每晚一直聽它們,直到睡著為止。當我在夜半醒來時,通常我的耳塞仍塞在耳朵裡,而手機也還在床上。如果你不想要聽自己的聲音,在YouTube上有許多錄音可以使用。還有多種睡眠冥想和催眠設計,可讓你的潛意識重新安排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愛、健康、財富、深度睡眠等)。
為了加強錄音和冥想的效果,我會從iPad或平板電腦上播放一些YouTube的Solfeggio音頻,同時將自我肯定用語錄進手機的應用程式。Solfeggio音頻是一種十分療癒的音效,而且有各式各樣的音頻可提供直接振動效果,達到你想要的某類療癒或提升目的。它們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方法,能夠讓我運用在晚上、午睡期間,以及需要放鬆卻不能入睡的時候。
我曾要求我的按摩師,在按摩期間使用治療的Solfeggio音頻,因為對我來說,它的放鬆效果比鋼琴還好。在你評論我定時去按摩所以是個壞母親之前,請記得本書是教導你如何撥出時間投資自己的書。按摩對我的整體幸福而言至關重要。在我一生當中的大部分時間裡,無法支付這筆費用,但現在我可以了,所以我會投資自己,讓自己盡可以感到被愛。我希望我能幫助每位母親,在她們需要時都能來場按摩。它絕對能讓我睡得更好。
聆聽生命裡想要的潛意識訊息,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因為可以在不知不覺間重新架構我們的潛意識。這不會占據我們日常行事太多時間,畢竟無論如何都是要睡覺的。將占據我們晚上看螢幕或其他事物的時間,以這個練習來取代,將重新讓你充滿活力,並幫助你移開可能影響幸福和成功的障礙。
我們可以從睡眠中獲得這麼多好處,真是太棒了,不是嗎?而我的上床儀式讓我的夢更為生動且有趣。下一章,你會從中學到如何夢想成真。
媽媽愛自己的練習:
- 要提升我們生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好好睡一覺。我們身邊有許多睡眠不足的人,因此無法以最佳狀態應戰。
- 在你心裡起伏不定、無法入眠的夜晚,可在床邊放上紙筆。
- 在入睡前寫下你的思慮以及待辦事項,可讓你睡得更好。
- 計算你的祝福或未來燦爛的夢想,比數羊這個入睡方法好多了。
- 如果你需要小睡,那麼小睡就可以拯救你!做一些可以讓你在白天中找到些許平靜和安靜的事。讓你的小孩使用玩具箱或看電影,也可與朋友交換看顧孩子。
- 我們都需要不同份量的睡眠。找出你的睡眠時數,並養成每天睡足這個時數的習慣,好讓自己可以全力以赴。
- 入眠不僅能讓我們感覺更好,還對體重有重大的影響。
- 缺乏睡眠,會對健康有數種傷害。在美國,超過五千萬名成人患有某種睡眠失調疾病。
- 為了擺脫壞習慣,必須培養好習慣。在我們一天當中,浪費最多時間在盯著螢幕方面。
- 在睡覺期間,你的大腦可以學到新技能。
- 10分鐘抒壓法
- 你是否獲得足夠的睡眠呢?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請記錄你每晚的睡眠時數以及那天的感受。在一週結束時,評估並找出你最好的睡眠時數,然後制定計畫,確保每日可達成。
- 找到一位可以跟你輪流小睡的朋友,或是在需要時,想出可以每日小睡的計畫。
- 在本章列出的方法中,有哪些是你可以用來改善睡眠的?如果想要睡得好些,寫下至少三件你今晚就能改變的事,然後去做!
- 錄下你自己的肯定詞語,然後在夜晚上床前聽它們。
- 將你的手放在心上,重複:「我值得一晚好眠,會做任何能讓我好好休息的事。」
相關書摘 ▶《我不只是媽媽,還是我自己》:想辦法「好好睡一覺」,對年輕媽媽來說相當重要
書籍介紹
《我不只是媽媽 還是我自己:10分鐘自我修復課 解除情緒臨界點 釋放壓力 讓你愛小孩老公更能漂亮做自己!》,方言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妮可・克拉克
譯者:楊雯祺
擁有六個孩子的作者妮可.克拉克,也曾把日子過得一團亂。她總是全心全意地為孩子付出,唯恐自己哪裡做得不好。然而,長期面對不如預期、突發的狀況,再怎麼有耐心的人,也難免有挫折和崩潰情緒。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