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豆干到木藝博物館,在地人用「大溪學」說自己的故事

從豆干到木藝博物館,在地人用「大溪學」說自己的故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人對大溪的第一印象就是老街和豆干,但最近其實有越來越多日式老房舍變身而成的木藝博物館,在這裡創生的人的目標,就是讓大家以後只要提到大溪,就會知道這是一座以文化治鎮、有文化的地方。

採訪撰文:鄭秋霜
研究編輯: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 陳明禮

提起大溪,很多人第一印象想到的是大溪老街及大溪豆干;如今漫步在大溪,可以看到多處日式老房舍變身而成的木藝博物館、不同產業主題的「街角館」、甚至新開的藝文風咖啡館、茶屋等,使得以往來大溪購物後就匆匆走人的遊客,紛紛拉長停留時間,放緩腳步,細細品味不一樣的大溪風華,也為老牌商圈注入活力。

曾獲得「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票選第一名的桃園大溪,是台灣木藝產業及豆干產業重鎮,具豐富的歷史文化;但傳統產業趨向沒落及從業人員高齡化等問題,為大溪發展帶來挑戰。政府不只曾在大溪推動「商圈更新再造計畫」,五年前,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簡稱木博館)更在大溪開館,積極透過建構「大溪學」、鼓勵店家加入「街角館」行列,推動店家與居民共學、共造,推廣產業技藝及常民生活的文化價值,以期促成地方蛻變與創生。

木博館帶動「整個大溪都是博物館」

2015年3月28日開館的木藝館,是國內第一個以生態博物館為名的博物館,將大溪區內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多個公有老建物如大溪警察局宿舍群等,陸續修繕成博物館,作為展示大溪木藝產業、匠師故事及常民生活文化的據點,讓居民及訪客留下正面評價。

木博館透過積極推動「大溪學」,鼓勵居民參與共學,促成庶民與專家對話,帶動居民挖掘家族脈絡與老鎮歷史交織出最大的共鳴,每每開課都大受歡迎。

木博館還力推「街角館」計畫,串連大溪商圈店家及在地產業,現地保存及展示自家特色,為產業注入文化脈絡及技藝知識,目前已有20多家加入,打造「整個大溪都是博物館」。每家街角館的參與者以館長稱之,讓大溪人自豪地說:「大溪現在最多的就是館長」。

位在木博館附近的大房豆干,就是街角館成員之一。大房豆干第四代黃淑媛說,來大溪商圈的客人常到其店裡消費,她經常主動向客人介紹大溪還有木博館、街角館可參觀,客人常會興奮地告訴她:「我都不知道大溪還有這麼多博物館可看」。她並觀察,大溪這幾年有不少年輕人返鄉開店、甚至還有民宿,遊客現在留下來時間變長,更有機會體驗大溪有別以往的文化底蘊。

「大溪學」 重構常民文化活力

透過貼近在地生活,挖掘梳理地方歷史文化脈絡的地方學,已在台灣許多地方形成風氣。不自外於此趨勢,木博館的目標之一,就是建構「大溪學」。

為真正了解大溪,木博館開館以來的前幾年都在探索地方歷史文化脈絡、訪查木藝職人,深入大溪社區口訪居民,進行田調及整理資料,並發現每年農曆6月24日的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遶境文化,幾乎是每個大溪居民共同關心的焦點,且可交織出廣大的生活、人際及產業網絡。因此,木博館梳理出社頭、木藝及街角館等大溪人最關心的優先課題,作為推廣及策劃活動的依據,以便帶給居民最大共鳴。

木博館鎖定這些主要課題,積極辦理「大溪學」相關課程、論壇、工作坊及活動,請專家講師開課或帶領學員在當地田調,邀請居民及大眾共同探討大溪的木藝等傳統產業、民俗信仰、街角館等,藉由共學、共造帶動民眾參與,並為地方培育文化人才。

3
木藝產業二代為傳統木藝注入創新元素,以創造傳統產業的新生命 | 圖:女俠愛木藝提供

由於木藝產業是大溪學的重要面向之一,木博館進一步與在地小學合作,設立木藝專用教室,作為木藝共學工坊,由木藝師投入木藝課程教學,讓木藝學習進入校園,從小扎根,使得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及參與傳承大溪木業技藝。木博館也持續出版《一本大溪》刊物,徵集老照片圖文等,促成更多民眾分享生活記憶。

木博館更鼓勵居民從調查家族歷史脈絡找到自身價值,以豐富大溪學內涵。「大溪學的建置是無止無盡的事,而且一直在摸索,不能只靠歷史學者或研究者對大溪的論述,而是需由地方居民一起參與詮釋。」木博館館長陳倩慧強調。但為避免居民只談家族脈絡的小歷史而造成大歷史的斷鏈,木博館則整理大溪整體歷史文化研究架構,促成專家與民眾對話,以提高公共共鳴。

街角館,現地保存再造價值

大溪的街角館是木博館推動「現地保存」最重要的民間夥伴,也是讓「大溪學」遍地開花的種子。這些散布在大溪街道或社區角落的街角館,傳統和新興產業兼具,像是木器行、豆干店、茶坊、文創品牌商店、藝文館、旅社、設計工作室、老建築、醒獅團等,展現多元業態樣貌。木博館並推出街角館補助計畫,讓民眾可申請補助研究執行自己感興趣的主題。

陳倩慧說,街角館的設立是希望回到生活現場,展現常民生活樣態,讓民眾看到自己的價值並加以現地保存或創生。但就像在大溪學的研究過程中,一方面累積了在地知識文化,一方面也決定留下哪些東西,如何取捨是一大課題;街角館館長必須學會決定家族產業歷史中哪幾件事情、物件最重要、需要被保留。「例如你家的創業史是重要的,那創業筆記或相關物件就需要被保存,這必須由居民參與詮釋、討論而決定。」

許多街角館的空間是老房子,本身可能就是一個文物,業者在其中工作過程就是展演內容,木博館常跟他們互動討論共學,怎麼去看到自己的價值。為協助街角館館長從個人家族歷史文化中梳理出獨特價值,公部門也透過引進外部專家,藉由他們的眼光把大溪放在台灣大歷史中,更能看出哪些最特殊珍貴,更能找出故事主軸,並帶回居民生活中、甚至成為產業的一部分,創造新可能,促成地方創生,也讓這些文化歷史得以持續保存。

4
街角館之一的女俠愛木藝黃裕凰即走入國中校園,帶領地方子弟動手探索木藝之美 | 圖:女俠愛木藝提供

從不解到投入,合作共學文化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