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豆干到木藝博物館,在地人用「大溪學」說自己的故事

從豆干到木藝博物館,在地人用「大溪學」說自己的故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很多人對大溪的第一印象就是老街和豆干,但最近其實有越來越多日式老房舍變身而成的木藝博物館,在這裡創生的人的目標,就是讓大家以後只要提到大溪,就會知道這是一座以文化治鎮、有文化的地方。

經過多年推動大溪學共學模式及街角館的經營,很多居民已與木博館館員建立宛如家人的緊密關係,經常木博館想做什麼,會向居民詢問,從居民身上挖寶,居民通常知無不言,讓居民的腦海就像是木博館的典藏庫;而居民也樂於跟著木博館的推廣計畫走,從木博館學習梳理歷史文化脈絡的方法。

然而,木博館並非一下子就獲得了居民的認同。陳倩慧坦言,木博館剛開始的策展主題曾經沒那麼接地氣,以致讓在地木藝業者無感,「有人不了解我們,或出現不同聲音,我們都聽到了」;後來經由不斷地向在地人士請教、調整及溝通,策展主題愈來愈貼近大溪居民的關切重點,逐步獲得共鳴。

堂和神桌二代黃裕凰就是從一開始就不解的業者之一。她回憶,剛開始她實在搞不清楚木博館和她有什麼關係,更不知木博館能為大溪木業帶來什麼;但現在當她被問到相關問題時,她會不假思索地開心回答:「我們跟木博館的關係嗎?你自己看哦!我們來到這裡(木博館辦公室)就像在自己家一樣,他們不像一般行政機關,給人冰冷的感覺。」

在木博館的推動下,居民之間也發生了微妙連結變化。例如原本是競爭同業,可以成為合作夥伴。像是黃裕凰向木藝館提出串連木二代的計畫,已串起五家二代木藝世家的青年,將透過共學及每年一家具創作,為產業尋找新路,試圖為地方創生盡一份心力。她坦言,響應木博館的計畫主要是基於轉型需求,並思考「我能為我的產業做什麼?」

不只同業可以合作,不同業種間更有跨界連結可能。已上了好幾年「大溪學」課程的黃淑媛,每年都自己編製一張不同主題的大溪地圖,把她欣賞的店家或餐廳,都整合在地圖上,「我愛放什麼就放什麼」,讓訪客看見大溪的多元產業面貌。曾經只想著「我把豆干賣好就好」的她,轉變為熱心地方文化的街角館館長。

用心梳理家族產業脈絡的黃淑媛,甚至還從一張老照片中發現,1963年因強颱以致大溪淹水時,其祖父黃伯輝(大房豆干創始人)曾煮粥給避難的鄉親食用,黃伯輝擔任大溪普濟堂主委後還延續此傳統,每年在普濟堂圓斗時供應平安粥給信眾食用;大房豆干因此催生出熱銷的「豆干平安粥」即食商品,成為具體實踐了將歷史文化產業化及地方創生的案例。黃淑媛說:「木博館進駐大溪5年來,我們學到最多的不是行銷,而是讓我們了解文化對產業的重要。」

5
大溪豆干節亦曾邀請國外職人、製作大型豆干等,帶入不同的飲食文化體驗 | 圖:大房豆干提供

官民齊心,打造大溪宜居宜遊好生活

「我對木博館的評價,在全國公部門中可排名第三,但第一、第二名都從缺。」桃園市產業創生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建嘉幽默地說,可看出其對木博館的肯定。他認為,木博館館員心態開放,且對大溪的熱愛不亞於在地人,是他們能夠獲得大溪居民與商家共鳴的關鍵。

「大溪有兩顆心臟,一顆是旅遊,一顆是文化。」黃建嘉點出大溪兩大特色。青年返鄉的他,原先在國外唸書及創業,也在知名企業工作過,後來回到大溪成立行銷公司,協助推廣大溪豆干節等重要地方活動,最近更取得大溪兩處公有地點的民間經營權,包括把大溪遊客服務中心變身為散發藝文風的灌園草堂十二茶屋,以及原蔣公行館將打造成木生活平台,以創意參與創生地方,也為地方創造就業機會。

也是返鄉創業青年的街角館館長、日日田職物所負責人高慶榮,肯定木博館館員進到社區深入與居民互動,並與街角館合作連結,陪伴及行銷在地產業,透過共學、共造,以不同主題建置大溪學的不同構面,並讓每個居民都可以是建構大溪學的一份子,凝聚出一股推動地方向前的力量。

至於對大溪這座古老小鎮的未來有什麼想像?有人希望以後大家只要提到大溪,會知道這是一座以文化治鎮、有文化的地方;有人希望可以在自己的家鄉,再造產業的榮景與傳承;他們更共同期望,可以在此處展演在地生活魅力,讓大家來此親深感受大溪是一座宜居宜遊的城鎮。

更多國內外地方創生案例,請詳見《地方創生way第6期生意盎然號:老街區新經濟》(中衛中心出版)。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