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滅亡陳朝建立,庾信也想歸國返鄉,無奈就只有他跟王褒上不了包機

梁朝滅亡陳朝建立,庾信也想歸國返鄉,無奈就只有他跟王褒上不了包機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既然「思鄉」是普遍情感,好像被鎖國滯留海外也不是什麼多特別的事,但說起南北朝比較悲摧的例子,好比那些只是出一趟國,回來時就發現被鎖國或亡國的作家。像寫〈哀江南賦〉的庾信,與寫〈歸魂賦〉的沈炯。

文:祁立峰

先澄清一下:本魯並非當事人,本文也不代表古人立場。這幾天全世界都在封鎖國界,台灣也爆發返國潮,但遙想古代,動輒就遭遇緊急狀態,天災人禍、戰亂饑饉,很容易就造成百姓流離失所、文士有家不歸的慘況。

也因此詩歌辭賦裡,多的是這一類「鄉關之思」——像古詩〈行行重行行〉的「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當年廖蔚卿有篇論文論中國文學的兩大主題,即是「登臨懷古」與「遠望當歸」。既然「思鄉」是普遍情感,好像被鎖國滯留海外也不是什麼多特別的事,但說起南北朝比較悲摧的例子,好比那些只是出一趟國,回來時就發現被鎖國或亡國的作家。像寫〈哀江南賦〉的庾信,與寫〈歸魂賦〉的沈炯。

我在《讀古文撞到鄉民》裡,就曾介紹過庾信寶寶比較搞笑的事蹟,侯景亂時他被派去截斷朱雀航上的浮橋,結果差點被飛矢射中,嚇得嚼到一半的甘蔗都掉了,孬孬地逃走了。事實證明逃避可恥但真的有用,後來庾信到了江陵投靠梁元帝,梁亡後聘於北朝,要注意這個「聘」字,這算史書裡微婉用詞,後來庾信就被開噴啦,說他沒氣節,仕二朝,背骨舔北什麼的。關於庾信仕途經歷,《周書》原文這樣寫:

臺城陷後,(庾)信奔於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轉右衞將軍,封武康縣侯,加散騎常侍,來聘於我。江陵平,拜使持節、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尋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看看這精美的仕途官運:大都督,金紫光錄大夫,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這不是普通的舔北周而已啊。不過要想像比當前更亂的亂世,拿貳臣來檢討庾信實在也沒同理心。梁朝滅亡陳朝建立,庾信也曾表達希望歸國返鄉的願望,無奈就只有他跟王褒上不了包機:

時陳氏與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陳氏乃請王襃及信等十數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庾)信及(王)襃䘓留而不遣。

到底誰可以坐專機回國、誰被滯留北朝,這名單顯然不是庾信可以決定的,但《周書》〈庾信傳〉的末尾,替庾信這顛沛又起伏的人生,加了一段補述:「信雖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也因此我們如今會如此重視〈哀江南賦〉。後來的評論者有個論題是說:庾信晚年官高顯赫,他寫這賦到底是真情流露?還是故作姿態?但我覺得在那個苟全性命的亂世,連探討這個問題都顯得有些殘忍。如果可以選擇,如果可以預知未來並超前部署,歷史會不會不一樣?會不會有轉圜餘地?但我們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作為對照組,是另一位隨王克趕搭上末班機返鄉,順利回到江南的沈炯。他與庾信類似,江陵陷落他不得已逃出國,沒想到一去不返,遭到滯留鎖國:

荊州陷,為西魏所虜,魏人甚禮之,授(沈)炯儀同三司。炯以母老在東,恆思歸國,恐魏人愛其文才而留之,恆閉門却掃,無所交遊。時有文章,隨即弃毀,不令流布。……其夜炯夢見有宮禁之所,兵衛甚嚴,炯便以情事陳訴,聞有人言:「甚不惜放卿還,幾時可至。」少日,便與王克等竝獲東歸。(《陳書》)

沈炯在北朝時期因為怕他文采太好被強迫入籍,只要一寫文章就立刻燒毀,類似現在IG發限時動態的概念。我的老天鵝啊現在疫情蔓延,作家只怕沒人買書讀書,沈炯的這個擔憂實在顯得有些奢侈。後來沈炯寫了篇〈通天臺表〉,表述他希望搭上撤僑班機、與老母親團聚的思鄉之情。當晚他就做了個預知夢,沒多久就被准許出境回到江南。

沈炯寫自己返鄉途中的心情,即便路途奔波,天長路遠,但仍然充滿殷殷盼切:

每日夕而靡依,常一步而三歎。蠻蜒之與荊昊,玄狄之與羌胡。言語之所不通,嗜欲之所不同。莫不疊足斂手,低眉曲躬。豈論生平與意氣,止望首丘於南風。悲城邑之毀撤,喜風水之渺揚。既盡地而謁帝,乃懷橘而升堂。何神仙之足學,此即雲衣而虹裳也。(沈炯〈歸魂賦〉)

回家的路對他來說猶如雲衣虹裳,飛昇上仙一般歡樂,這大概只有思鄉情怯的旅人才能懂的感傷。但沈炯回江南之後也不是安然無事,除了沒被居家檢疫之外,他顯然感到巨大的落差。失落的不只是青春,而是那些熟悉的地景與故舊:

秦軍坑趙卒,遂有一人生。雖還舊鄉里,危心曾未平。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猶疑屯虜騎,尚畏值胡兵。空村餘拱木,廢邑有頹城。舊識既已盡,新知皆異名。百年三萬日,處處此傷情。(沈炯〈長安還至方山愴然自傷詩〉)

「舊識既已盡」之悲,「尚畏值胡兵」的創傷後遺症,時時糾纏著他。沈炯肯定不是那個亂世裡焦慮病恐慌症的唯一一人,而人類也注定不斷纏繞著相似的恐慌,一代又一代,苟延殘喘,歷史告訴我們苦痛會過去,但那些掙扎與感傷依然留在文字裡,與我們一起面對新的災難到臨。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