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劇場線上展演的可為與不為:表演藝術在武漢肺炎下的絕處逢生

劇場線上展演的可為與不為:表演藝術在武漢肺炎下的絕處逢生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劇場被迫關門的時候,朝數位化另闢蹊徑成為藝文界最直覺的選項之一。而至今各領域的藝文工作者在網路世界所展現的創意、熱情、與堅持,都無疑是劇場寒冬之下最令人暖心的景色。線上展演是一個(夠)好的解方嗎?前幾天臺灣民眾黨立委在質詢時就能成為很好的討論引子。

如果對國內表演環境稍微有點認識,一場演出在台北如果可以演四場,到了中南部可能就只能演兩場;如果最高票價在兩廳院可以畫到2000,在中南部可能就要調整成1200;更別提某些縣市光是要辦售票演出都有些困難,更多是索票甚至免票。在藝文界的努力推廣之下,這樣的狀況一直到近幾年才略有改善。

在沒有疫情的時候,國內的藝文產業就已經是如此艱難若是這時再由公部門帶頭辦免費展演,在缺乏長遠深慮的規劃下只會是飲鴆止渴。(至於說讓民眾暫時看免費展演,疫情過後他們就會有興趣去買票什麼的,這樣的想法我只能說太過天真。)或者說,你會要求政府幫你付費讓你可以免費上Netflix嗎?不會吧?

高虹安忽略的另一件事情是,錄影或直播對於節目演出執行的成本只會更高不會低。《公視表演廳》的製作人黃湘玲便在一場專訪中提到「人眼與攝影機是不同的眼睛」,《公視表演廳》在這十餘年間即便已有與各種表演形式的藝文團隊的合作經驗,在每一次與團隊談妥合作之後都還是需要不斷的溝通與斡旋。

前文提到的音樂會或是歌劇可能已經是相對單純的演出形式,在劇場技術逐年發展的情況下,該如何以鏡頭呈現各種光彩陸離的多媒體、燈光、視聽效果,都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援。而若是影音技術採急就章,太過陽春的成果品質別說觀眾未必買帳,恐怕表演者、藝術家們自己都無法接受

在票款無法回收、補助杯水車薪,很多團隊可能連薪水都付不太出來的現狀,文化部要不要把珍貴的紓困款投資在這一塊,是需要更審慎思考的。

雲端劇場可為可不為,創造營收才是關鍵

在劇場被迫關門的時候,朝數位化另闢蹊徑成為藝文界最直覺的選項之一。而至今各領域的藝文工作者在網路世界所展現的創意、熱情、與堅持,都無疑是劇場寒冬之下最令人暖心的景色。

但感人之餘終究要面對,要如何靠新的展演形式創造實際的收益。當然我們有很多現有的模式可以參考,譬如直接就藝文團隊自有的影音平台譬如youtube、twitch,經由社群平台本身的營利機制創造收入;或是與Netflix一類的平台合作,推出付費節目。

但不可諱言,觀眾的消費習慣很難一時改變。就本人之前在劇團服務的經驗,即便兩廳院售票上線這麼多年了,仍然有許多觀眾(不乏資深粉絲)習慣直接請劇團幫他訂票。他們可能沒有時間或沒有意願去主動了解售票系統怎麼下訂、取票,更何況要換成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消費模式。

換言之,政府補助最多在技術或成本上搭把手,要如何發揮品牌黏著力將原有的客群轉移至新的平台,甚至是在截然不同的網路社群中培養新的觀眾,終究還是要看每個團隊自己的行銷功力

紙風車劇團推線上劇場(3)
Photo Credit: 中央社

無論如何,這些新的討論、新的嘗試,即便不能馬上解決藝文界現在面臨的困境,但至少還能夠一定限度的維持產業的運轉,並最終留下每一分都彌足珍貴的經驗與足跡。這場災難漫漫不見盡頭,何況是體質先天不良、仰賴熱情供養的藝文產業。但也或許正是如此充斥著理想主義的一個環境,更讓人願意等待在這段沉潛陰暗的時期過後,能綻放什麼樣的新生火花吧。

[1]文化部已發佈了相關新聞稿,宣告轄下場館原則性暫停主辦或外租節目,在國內大部分的場館都是類公務機構的情況下,這份新聞稿已經等同於全面呼籲室內節目取消或延期。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