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棒球員「為國爭光」後的下場如何?四個令人不勝唏噓的經典案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職棒球員去打國際賽,難道能因此加薪嗎?受傷了,又要找誰算帳?如果球員生涯因此斷送,誰要出來負責?「為國爭光」四個字講來輕巧,實際上很殘酷。
2015年,棒協又為了徵召中職球員鬧得不愉快,秘書長抱怨年輕球員都向錢看,像外籍兵團,要考慮身為國民的責任等種種發言,讓我看了又頭昏腦脹。
說真的,球員向錢看有什麼不對?從棒協秘書長的發言聽來,好像向錢看就是十惡不赦一樣。仔細想想,球員可是靠著球技、能發揮球技的健康身體和打出來的成績,做為本錢跟老闆討價還價的,去打國際賽,難道能因此加薪嗎?受傷了,又要找誰算帳?如果球員生命因此斷送,是誰要出來負責?
「為國爭光」四個字講來輕巧,實際上很殘酷。以下介紹四個「為國爭光」的經典案例,讓我們一個一個看下去:
案例一:增菘瑋
增菘瑋2006年受到印地安人隊青睞簽下小聯盟合約,同年底被徵召參加洲際杯,洲際杯中華隊總共出賽七場,增菘瑋就登板其中五場,在這場破壞性、甚至可以說是粉碎性(對肩膀而言)的短期賽裡,增菘瑋對古巴兩次、又對上日本,11月16、18、19日連續上場總共投了127球,整個洲際杯九天內主投221球。
對一個連職棒都沒打過的新鮮人來說,這種「好用就用」的連鬥實在負荷過重,導致印地安人出面關切,認為增菘瑋出賽頻繁,不過各位也可以看到教練葉志仙的回應:國際賽就是要贏球,而且是短期賽事,這樣操沒問題。
我只想跟他講「最好是」。
在結束漫長的2006年──對,2006年增菘瑋從經典賽就開始出賽,因為丟出了96mph的速球所以被球探注目,但是整年下來,他正式比賽就投了167局,在經典賽、哈連杯、世大運、洲際杯、杜哈亞運頻繁出賽,哪場比賽不是去「為國爭光」?
結果呢?
2007年增菘瑋到小聯盟參賽,在小聯盟掙扎了四年⋯⋯多漫長的四年,2010年他終於被印地安人釋出,而他那150公里的速球早就在2006年過度使用之後消失,再也回不來了,我們無緣看到另一個「站穩大聯盟的臺灣投手」。
想當初06年投完還有人喊著「中華隊王牌接班人」,為國爭光,只得曇花一現。
2010年底,增菘瑋加盟中華職棒,被兄弟象隊挑中,以月薪16萬的價碼黃袍加身。假如2006年增菘瑋沒有這麼頻繁的「為國爭光」,他上大聯盟保證底薪至少也是1000萬台幣,月薪是16萬的五倍。
棒協說,不要向錢看,那這月薪的差額,棒協要出嗎?

案例二:高國輝
不知道還有人多少記得高國輝當年曾被人稱為「小陳金鋒」──另一個被叫「小陳金鋒」的人是蔣智賢,不過以整體來看,我還是覺得高國輝比較像陳金鋒,守備位置和砲管都很接近。
高國輝2006年被西雅圖水手隊看上,簽下小聯盟合約赴美打球,07年打世界杯、08年打奧運資格排名賽,大家一定都還記得對加拿大一戰,當時還叫羅國輝的高國輝如何一棒逆轉加拿大。
高國輝的旅美路不算順暢,一路起起伏伏,可是真正毀掉他的,是2011年的「MLB全明星臺灣大賽」,說真的,這是一場可有可無的比賽,既不影響國際賽排行,老實說也不怎麼重要,但是棒協還是徵召了一堆旅外選手參賽。
就在這種「可有可無的比賽」第二場,高國輝一個滑壘卡進場地凹洞,差點生涯絕望。當然啦,還好沒有真的「生涯絕望」,可是大聯盟生涯就真的絕望了。高國輝從此離開小聯盟體系,2012年底加盟義大,進入中華職棒。
事後根據報紙報導指出,棒協只負責了手術費,後續的復健費用是體委會特案買單,也還好大聯盟規定所屬球員受徵召的時候都要買保險,才免去後續在美國的醫療費用問題。
高國輝在美國繼續打能不能上大聯盟,這點沒人知道,但是從他的案例來看,一旦「接受徵召」受傷,先不論球員生命,後續的復健等費用如果不是體委會特案處理,恐怕高國輝就自己買單。
棒協口口聲聲以「國民責任」和「國家光榮」訴求球員參賽,但是球員真的能安心參賽嗎?

案例三:陳鏞基
陳鏞基和增菘瑋其實是同一年的受害者:06年他先參加經典賽,打完打小聯盟,小聯盟打完又打洲際杯和亞運,其實他球季中已經因為撲球受傷,還是接受徵召「為國爭光」。
尤其在杜哈亞運,其實陳鏞基已經很疲倦了,屢屢向教練透露:很累,希望對上弱隊的時候可以不要先發。事實是只要碰到國際賽,沒有一個教練會認為對手是「弱隊」,所以陳鏞基只好拖命先發滿場飛。
07年陳鏞基傷勢爆發只好開刀,術後休養一整年,年底亞錦賽竟然還想徵召陳鏞基,當然他是婉拒了。只是從此他的表現再不見好轉,08年水手隊經過評估釋出陳鏞基,他轉隊到奧克蘭運動家體系,於10年回中華職棒加入統一獅。
好,或許有人又會說「這不算,反正陳鏞基就算再打下去也上不了大聯盟」,沒關係,我們有最後一個例子。
案例四:陳金鋒
陳金鋒在大小國際賽事無役不與,一次又一次用打擊帶給臺灣球迷無數希望,化為一句傳奇標語:「十年金鋒,有球必應」,我想跟著他一路走來的球迷絕對不會忘記,也不可能忘記那些過去經典戰役的點點滴滴。
03年是陳金鋒最接近大聯盟的球季,當年大聯盟擴編40人名單的時候,他同時收到亞錦賽的徵召,結果他決定去打亞錦賽,球團雖然同意放行,也就不將他列入40人名單。
我們知道03年亞錦賽的結果,張雨生的「當我學會飛翔」歌聲響起,蔡明理大喊「又是高志綱!又是高志綱!」的那一幕。相信我們都還記得04年雅典奧運,陳金鋒石破天驚的神來一棒,讓臺灣球迷做了七局的美夢。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