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韓國「N號房」事件連署群情激憤,是為了「拯救」還是「報復」?

韓國「N號房」事件連署群情激憤,是為了「拯救」還是「報復」?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大家連署真的是為了拯救被害人嗎?抑或是抱持著想讓加害人受到懲罰的報復心態?若大眾只是以「報復」作為目的,那悲劇仍會不斷發生。

文:涂語晅

韓國「N號房」事件,一起令人髮指的網路性犯罪案件。是在數個以「N號房」命名的Telegram聊天群組裡,散布女性(包含未成年女性)遭脅迫所拍下的性愛及性虐待影片。儘管加入聊天室需要付費,觀看者仍高達27萬人。隨著這件事的曝光,韓國社會更是充滿著不安與憤怒。但在群情激憤之餘,我們應以理性的方式去反思以下幾點問題。

我們關心的是加害者還是被害者?

N號房事件被揭露後,有許多人至「青瓦台請願網」連署,除了要求公開N號房嫌犯的個資,也希望能公開N號房會員們的身份。第一項請願已突破250萬人,第二項則有將近200萬人連署。而嫌犯趙主彬日前也於媒體相機前公開亮相。但這麼做被害者就得到保障了嗎?

我們應思考的是,大家連署真的是為了拯救被害人嗎?抑或是抱持著想讓加害人受到懲罰的報復心態?若站在報復的角度,就算如此行為可能毀掉加害者的人生,仍然無法讓被害者的心靈得到平復。若大眾只是以「報復」作為目的,那悲劇仍會不斷發生,被害者也無法得到拯救。

關注被害者:為什麼被害女性不敢求助?

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層面去分析,第一個是「檢討被害者」。事件爆發後網路上卻出現「誰叫她們先上傳這種影片」等類似的留言。而這起事件中,許多被害者又是未成年女性,她們還處於對「性」感到迷惘和無知的年紀,此種責備只會讓她們更認為是自己的錯。同時,檢討被害者的言論也會壓抑受害女性勇敢講出自己的遭遇,並讓罪犯繼續潛逃和滋長,造成更多悲劇的發生。

第二個是「權力關係」。許多人說N號房事件反映了韓國的「厭女文化」。但我認為與其說厭女,倒不如說有些男性其實是打從心底認為女性本身就比較卑微、比較次等。這些男性視自己的性器官為「權力」的象徵,他們認為女性本來就應該服從,因為女性的身體是他們的所有物,甚至他們喜歡看到女性害怕的樣子。

這樣的心態不只反映在N號房內要求女性在身上刻下「奴隸」字眼的影片,也反映在「鄭俊英群組」事件中對受害女性評頭論足和侮辱的話語中。就是這種男性認為自己有權力,並將女性視為「物」而非「人」的心態,造成女性不敢反抗。服從,似乎是女性在面對這些「權力」時還能自保的方式,反抗似乎只會帶來更大的傷害。

第三個是教育觀念。女性從小就被教導要好好保護自己,不要穿得太暴露、不要跟陌生人講話、不要不聽話。也被教導要保守,不要對性有太多認識,也不要去跟別人聊性。但為什麼是女性「不要」做這些事?為什麼是女性要保護好自己,不是男性要學會尊重女性?為什麼男性可以把性當成一種炫耀,女性卻只能像秘密一樣談論著性?

就是因為這樣的教育觀念給了男性們藉口,認為是因為女生怎樣所以男生才怎樣,就像「因為她上傳這種影片,所以才會被虐待」。這也會讓女性認為是自己沒有保護好自己,而不敢求助。此外,男性對性可以很驕傲的談論,但女性似乎就要對性感到羞恥和丟臉。也因此許多加入N號房的男性並不認為自己有錯,反而認為女性自己要檢討,這也是造成受害這不敢求助的理由之一。

想要減少「被害者」,我們還有更多可以做的

其實不只這次的N號房事件,去年的「鄭俊英群組」事件、前年的#MeToo運動、前年具荷拉被前男友威脅要釋出性愛影片的風波,以及十多年前遭受娛樂圈潛規則,被逼著陪酒陪睡的張紫妍,這些事件都帶出了韓國女性在社會上遭受多麼不平等的待遇。且這十年來問題不但沒有消失,反而以更慘不忍睹的形式繼續發生。

我想比起連署,社會一定還有更多可以做的。像是提供更友善的環境,讓受虐女性知道這不是她們的錯,鼓勵她們能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發聲。社會也應投注更多心力在治療中心,使被害者能減少恐懼、避免悲劇再次發生。此外,也應推動正確的性教育,像是從小就需教導平權的觀念,無論男女都應互相尊重。還有推動女權,鼓勵女性勇敢追求自己,她們不應該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或男性的「物」,而是一個獨立且勇敢的個體。

最後,無論提供友善環境、推動教育和女權都需要全民的參與,不只女性,只有當大家都參與其中一起盡一份心力,才能真正打壓加害者並減少被害者,使類似事件不再發生。女性也才有機會站出來,不受打壓的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李修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