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馬可仕曾帶來經濟巔峰,但戒嚴統治卻讓數萬人遭政治迫害

《現代菲律賓政治的起源》:馬可仕曾帶來經濟巔峰,但戒嚴統治卻讓數萬人遭政治迫害
馬可仕與其妻伊美黛,照片攝於1965年11月。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際特赦組織曾估計,認為戒嚴時期在馬可仕政府手下有約7萬人遭囚禁、3萬4000人遭虐待、3240人喪命,而在他們1975年來訪菲律賓時訪問的107名受刑人中,有71名表示他們曾在獄中被凌虐,這是非常高的比例。

文:江懷哲

威權治理的先盛後衰

馬可仕的戒嚴統治下,重整旗鼓的菲律賓經濟在1970年代中期達到顛峰。綠色革命發揮效用,這搭配有利的國際原物料價格,加上菲律賓逐步成長、現在有加工出口區加持的工業基礎,一同促成了菲律賓出口擴張,甚至在1974年創造了菲律賓戰後首度的國際收支帳正字。在這過程中,菲律賓一邊積極向外借貸、轉投資國內產業來促進發展,一邊小心翼翼控制債務不要成長過於快速。

這些成就要歸功於渴望翻轉舊政治模式的技術官僚,總統直接管轄下的部會官署也大量增加,他們獲得馬可仕授權,得以在豪強菁英家族干擾大幅降低的情況下展開治理變革、促成菲律賓「發展型國家」的雛形。這些技術官僚的成績斐然,不但推動了當時菲律賓有史以來最具深度的土地改革,他們所催生的國營企業也進軍原先由少數家族壟斷、或投資不足的產業領域──這些新政策不僅為菲律賓經濟帶來成長,也協助馬可仕排除政商界的敵人。此外,舊菲共與不少左傾人士也支持馬可仕的戒嚴統治,甚至擔任官職,視此為菲律賓擺脫舊勢力、推動改革的契機。

由於馬可仕的積極反共吻合美國冷戰戰略需求,美國政府也大力支持這些新政策,並提高對菲律賓的援助。必須強調的是,這並不代表馬可仕是美國傀儡,儘管共產黨、反對派政治人物總是刻意貼標籤渲染──馬可仕時期事實上是菲律賓外交政策獨立性抬頭的重要節點,無論是派夫人等特使赴北京拜會周恩來、毛澤東,或與中共、蘇聯建交並國事訪問等方面,馬可仕時期外交非常活躍,自主性與創意性是超過去菲律賓總統的格局。

馬可仕與中共接觸和建交,後者大談包含互不干涉內政的「和平共處五原則」,此發展讓毛派的新菲共有苦說不出,一方面只能公開支持這一發展,聲稱這是菲律賓革命鬥爭的勝利,另一方面卻嘴硬「中國從不與任何超級強權談判妥協自己的原則,始終是為自己的原則勇敢地戰鬥」,並強調菲律賓革命只能靠自己。

在1980年代初期,馬可仕夫人甚至表示,若美國不體面地對待菲律賓,後者可能會轉向中國或蘇聯。當馬可仕被美國《時代雜誌》問及夫人的發言時,他表示:

「……這一定是衝動發言,她知道這個選項很久以前就不存在了。只要我還是總統,共產主義就不可能在這裡(菲律賓)蓬勃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美國)可以為所欲為,隨心所欲地傷害菲律賓,還同時期望可以保有菲律賓。你可能會失去菲律賓,譬如若菲律賓遵循中立政策。不一定要和蘇聯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聯手。」

在馬可仕的外交團隊中,一直存在著許多希望能在不衝擊美國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尋求更大更多元國際空間的人士──曾在1955年萬隆會議時主張亞非國家不但要「獨立於西方」、還同時要積極「反共」的知名菲方代表卡洛斯.羅慕洛(Carlos P. Romulo),在1968年被馬可仕任命為外交部長,成為菲律賓這新外交路線的主舵手。馬可仕本人經常公開倡議這類要「獨立於西方」的國族主義理念,曾在演講中論及第三世界時表示:

「……第三世界的人民為擺脫殖民統治而進行的劃時代鬥爭,尚未充分認識。直到現在,即使是美國的戰略家和學者,似乎也還沒有意識到和理解國族主義的威力。他們仍然在詆毀它,而這也是他們最嚴重的錯誤之一。」

「……現在國族主義不只是一個國家不妥協的旗幟,它同時也是團結第三世界成員反對不公正世界經濟秩序的旗幟。

也許它可能不會被用來帶來暴力,也不應該被用來製造暴力,但它無疑是第三世界人民聚集在一起的重要的、充滿活力的動能。我們不再單獨談論菲律賓人。我們也不再單獨談論馬來西亞,或單獨談論印度尼西亞。在我們這個地區,我們有東協,但這還不夠──我們現在有了七十七國集團(Group of 77)。

什麼是七七國集團?七七國集團由聯合國成員組成 ,當時他們環顧四周,發現他們擁有在聯合國內可投票壓過任何國家所需的票數,然而他們卻受聯合國現有的決定所苦。他們因此決定聚在一起。什麼讓他們走在一起?是國族主義。什麼把他們團結在一起?他們是如何組織起來的?他們打著國族主義的旗號,將自己組織成七十七國集團,來威懾任何形式的侵犯。」

然而,埋藏上述外交經貿表現下的,是菲律賓大量外債與裙帶資本主義的難題。外債光是1974年至1978年間就翻了3倍,而儘管投資於菲律賓國內生產毛額(GDP)中比重高,其創造出來的成長卻較其他鄰國少許多,這一方面是因為在這些投資中營造占比高,如馬可仕夫人熱中推動興建的豪華飯店、文化中心等,另一方面也受到出口品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持續借貸投入的製造部門生產力增長亦不如預期。

此外,馬可仕早期曾努力扶植具發展潛力的事業,然而後來越來越專注於訂立保護主義政策、創造壟斷來造福他的親信盟友們,不但影響了外資對投資菲律賓的前景評價,也為菲律賓經濟運作帶來了諸多低效率,以及菲律賓政府龐大的財政負擔。

當國際原物料價格跌價,菲律賓農產外銷賺錢能量跟著大降,也曾經在1979-1981年時隨著國際石油價格暴漲,讓菲律賓在1980年代初陷入國際收支危機、通膨暴增與經濟嚴重衰退。後來為控制通膨而執行的信用緊縮政策,讓中小企業與一般菲律賓人受創慘重,人均收入於1983-1985年間衰退15%。這樣慘澹經濟的局面,讓中產階級、商界逐漸無法消受,給了共產黨在鄉村地區吸納支持者、擴大勢力範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