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被遺忘的人:馬來西亞新冠肺炎「鎖國」下,非法移工和難民無聲地求存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來西亞政府實施鎖國政策後,除許多馬國人民的生活受到影響外,許多靠日薪維持生計的非法移工、羅興亞難民等邊緣群體也受到波及,若他們的健康未被照顧好,可能成為馬國防疫的一大缺口。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下,馬來西亞的確證病例不斷攀升,導致馬國政府實施「鎖國」(行動管制令)的狀態,從原定的3月14日至31日的行動管制令,延長至4月14日。在曾參與吉隆坡大城堡清真寺穆斯林集會(Ijtimak Tabligh)的確證病例也急速上升後,政府也透露約有2千位羅興亞難民曾參與該集會,並呼籲他們應立刻到醫院或醫療中心進行檢測工作。隨後,馬國政府也與聯合國難民署(UNHCR)、馬國羅興亞的非政府組織(Rohingya Society of Malaysia, RSM)和國內的人道組織合作(如Mercy Malaysia)合作,鼓勵羅興亞難民進行檢測工作。
遺憾的,相信只有約百位羅興亞難民曾到醫療機構進行檢測工作。目前為止,官方的記錄還沒有任何確證病例是羅興亞難民。而媒體也曾報導有關參與大城堡集会的羅興亞人被拒于公立醫院的門外的狀況,顯示指令和實際執行也有不完善的缺口。雖然聯合國難民署有提供有關疫情的詢問與熱線號碼(Hotline),但相信受利的羅興亞人也不多。至今,有關搜尋曾參與該集會的羅興亞難民的工作,一直沒有太大的進展。
個人的經驗和看法,認為其原因有四。一,羅興亞難民遍布全馬,因工作機會經常搬遷,收入不穩定,手機門號也一直更動,因此他們很難被聯絡上;二,羅興亞社區經常發生爭執和分裂,因此沒有公認的領導人和沒有代表性的組織;三,羅興亞難民一直在馬國不曾有任何合法的身份,他們也會擔心響應政府的呼籲之後,有部分執法單位會乘機秋後算賬或向他們行賄等;四,羅興亞人一直只住在所屬的社區,而擁有的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視、電腦等)有限,因此對於接受外來的信息是相對緩慢和遲鈍。
以下為馬國非政府組織MyCare在「鎖國」時期派送食物給羅興亞難民
難民和移工的現況
截止於2020年2月,共有178,990難民向聯合國難民署註冊和其中的101,010位是羅興亞人。經多個人道組織的預測,相信共有超過25萬羅興亞難民在馬國居住。另,馬國是個極度依賴外籍移工來發展的國家。截止於2019年6月,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記錄指出馬來西亞共有2,002,477的合法外籍移工,居榜首的州屬是雪蘭莪州和柔佛州。
根據非官方的資料指出,近有2百萬非法外籍移工(Pendatang Asing Tanpa Izin, PATI)在馬國生活,來自的國家包括印尼、孟加拉、尼泊爾、菲律賓、緬甸等。
在鎖國的指令執行後,雖然馬國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受到了影響,但移工和難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馬國國內的移工和難民基本上多投身於製造業、建築業、農業、餐飲業,除大型企業或部分的中小型企業提供月薪和依據馬國勞工法令的制度外,大多數的移工和難民皆是日薪制的。他們皆是工作一日,出一日糧(薪水)的狀態。
鎖國後,大多數的中小型企業被迫停業,移工和難民也無法工作,手停口停是必然發生的事。因工作關係,在鎖國期間,我曾參與分發食材物資於城市區域的貧窮家庭,其中包括馬國貧困家庭、移工和難民。有一場物資發放的地點在雪蘭莪州郊區華人新村裡的難民社區。
分發期間,突然有位難民親青年走向我,說明他家有位父親和兩位妹妹,並在華人新村一家傳統咖啡店擔任洗碗工作,日薪12令吉。隨後,他也向我道謝,說道鎖國後後再也沒有工作了,每天只能吃快熟面,已經超過一個星期沒有白飯吃了。物資送到之後,他们一家總算可以吃飯了。這幾句話聽在耳裡,心確是酸的。災難期間,對於窮困人家,不拘國籍,簡單吃飯已經成為奢侈的享受。

總結
為防範疫情持續蔓延,馬國一線的醫護人員、衛生部官員、執法人員、有關的執行員等,已經奮力的站在前鋒,護航更安全的馬來西亞。遺憾的是,一直以来馬國政府缺乏關懷非法外籍移工和難民等弱勢群體。
由於邊境執法鬆散,以及國內官員賄賂的情況不減,這導致許多非法移工和難民可以用各種方式進入馬國和逃離法眼。
至於難民,馬國立國至今之一沒有正式有關難民的政策,只有與聯合國難民署非官方的協定。雖然有部分的難民持有聯合國難民署的「難民卡」,但在執法上,政府一直把難民為非法外籍移工來處理。
另,馬國是傾向穆斯林的國家,而該國內的大多數難民皆是穆斯林。在伊斯蘭教義和穆斯林兄弟的基礎下,執法人員對穆斯林難民的處置是想對寬容的。
疫情期間鎖國的狀態,外籍移工和難民的生活也是困苦的。他們唯有依靠非政府組織或個人的援助來維持生活。在疫情的管制下,除了馬國人民的整體狀況,外籍移工和難民的實況也是不容忽視的。目前,馬國沒有任何難民營或特殊的外籍移工區域的設立,所以他們都與馬國人民為鄰。如果他們的健康和衛生狀況不被重視,馬國人民的健康將會直接受到影響。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吳象元
最新發展:
-
印尼移工非法入境馬來西亞船隻翻覆,釀18死20失蹤 1年前
-
【東南亞週報】越南國會批准與歐盟FTA|泰擬放寬入境限制重振國際觀光|新加坡樟宜機場開放澳紐旅客中轉 3年前
-
馬來西亞「鎖國」下貧困華人家庭悲歌,讓我看見肺炎與貧富差距是不分種族的 3年前
-
防疫比人道重要?從接收羅興亞難民爭議,一窺馬來西亞華人「伊斯蘭恐懼」癥狀 3年前
-
馬來西亞拒收羅興亞難民船:疫情下的羅興亞團體,正面臨攻擊與分裂 3年前
-
不被看見的非我群:馬來西亞鎖國時期下,被忽略防疫需求的非公民群體 3年前
-
既分裂又團結的馬來西亞: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國族情緒激化」會彌合嗎? 3年前
-
馬來西亞新冠肺炎下的「一國兩制」:隔海相望的砂拉越和沙巴州,竟可禁止西馬人民入境 3年前
-
大馬鎖國下的性別日常:政府要求「一家之主」出門買菜,女性學「多啦A夢」般撒嬌 3年前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