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Netflix片單】喜劇電影、影集懶人包,掃除隔離憂鬱這批真的很純

【居家防疫Netflix片單】喜劇電影、影集懶人包,掃除隔離憂鬱這批真的很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武漢肺炎疫情升溫,全球嚴陣以待並有多國展開居家隔離,身為一名資深重度喜劇迷,精心選出在台灣由Netflix獨播的兩部影集、三部電影(分別從愛情、職場、家庭切入),作為推薦的喜劇居家防疫關懷包,量多質精,包準堪用許久。至於影海無涯,如閱覽後有「為什麼沒提到某某某?」的疑問,就交給影友們補充交流了。

《同妻俱樂部》目前已於Netflix上架前六季,確認續訂的最終季尚未排定播出時程(共16集),但可以想見的是,這將會是另一場令人不捨的畢業季,笑淚交織、餘味無窮。

電影類

《好不浪漫》(Isn't It Romantic)

p15839930_v_h9_ab
Photo Credit: 《好不浪漫》

Netflix看準浪漫愛情喜劇的收視保證,原創電影總以此為一大宗;另一方面,聰明地推出反諷這類片型的《好不浪漫》,精準為觀眾的疲乏感鑿出宣洩之道,光從原文片名就能嗅出嗆鼻的不以為然。

幽默討喜的瑞貝爾威爾森(Rebel Wilson)飾演從小被浪漫喜劇洗腦、長大後卻對現實憤世嫉俗的建築師娜塔莉,因一場頭部受重擊的意外,從此人生彷彿套上夢幻泡沫濾鏡,集愛情喜劇的眾多美好於一身。

電影運用不少篇幅詼諧解構浪漫公式,例如莫名其妙的邂逅、毋須原因的一見鍾情、突如其來的流行樂背景、女主角的蒙太奇大改造、總是神助攻的同志閨蜜、雨中接吻和百米搶婚等等。《好不浪漫》透過拆卸這些「標配」,引發觀眾對於親密關係想像的重新反思,立意獨特、主旨清晰,惟受限於本身的喜劇定調,抨擊力道難免滯留淺層,許多片刻仍體驗到討喜元素的難以棄之。

然而值得著墨的是,本片結尾一度以「最好的朋友其實才是真愛」的「cliché」(陳腔濫調)障眼,就在白眼差點翻出之際,祭出「最愛的人須為自己」的最終結論,可以讀出編劇欲在窠臼中翻新的企圖心。

《她們》導演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曾於受訪時被問:「哪一本書正向地影響了妳對浪漫的想像?」。她答道:「我不確定是否正向,但珍奧斯汀(Jane Austen)肯定影響了我。她讓我覺得每個像混蛋的男人,其實都是想娶我的超級大好人。」老實說,浪漫愛情喜劇的現象與其脈絡,絕非三言兩語可釐清。而如何在觀賞此類作品時能感性投入,閱畢能冷靜抽身,明白這只是一種被社會認可的精神錯亂,是我認為現代觀眾更需要具備的技能。

《老闆送作堆》(Set It Up)

wYHaQzfzv5vOGaV6uPhatFWG338
Photo Credit: 《老闆送作堆》

談及Netflix原創愛情喜劇最成功的一部,我個人首推2018年的《老闆送作堆》。故事設定於一棟辦公大樓,為了服侍各自主管而毫無工作尊嚴的兩位助理,在忍無可忍之際,決定將老闆們湊成一對,轉移生活重心、用愛打磨脾氣。

本片不著痕跡地將職場輕喜劇成功變形,罕見地把自我實現的沉重命題說得逗趣。柔伊德區(Zoey Deutch)詮釋的哈普,對於運動產業有滿腹熱忱,忍辱負重只為成為和冷血主管(劉玉玲飾)一樣叱吒風雲的體育記者。原以為成功將老闆送作堆後,就能輕鬆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提筆書寫在腦海盤畫已久的專題,沒想到,褪去了過於忙碌的正當理由後,對成敗的得失心更顯赤裸,最難對付的還是自己。

而男主角葛倫鮑威爾(Glen Powell)飾演的查理這一頭,則是年過28仍不惜為主管幹盡各種鳥事:包括當兒子科展作業的打手、從旁協助與前妻角力等等,只為得到一份擲地有聲的業界推薦書。查理從不問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只仰望痛苦背後的終極利益,本末倒置的工作心態,在這場浮誇病態的職場風雲中,漸漸曝於天日。

在《老闆送作堆》當中,男女主角的情誼,從初始設定就揚棄典型的火花,更多時候以接近「朋友」的型態激盪,始終保持著盟友的距離,在重點時刻化作一面鏡,映照對方的懦弱。

此片亦藉由為數不多的人物、豪不浪費的扣連,帶出更深層的討論:喜歡與愛的區別。辯證了「喜歡」是建立於「因為」對方具備特定的特質,而「愛」則奠基於「即使」對方擁有某些不討喜的特質,兩者的包容空間差異甚大。在看盡彼此不堪醜態後,才決定要交往的成熟路徑,也許是《老闆送作堆》對浪漫喜劇套路的一記重擊。

柔伊德區從《吸血鬼學院》YA片女神出身,爾後接連演出各式喜劇,從家庭類《惱爸偏頭痛》到喪屍片《屍樂園:髒比雙拼》,沒有偶像包袱、只有怪奇萬分的可塑性。在《老闆送作堆》的人物設定中,更被巧妙地勾除愛情喜劇女主角「應有」的條件,不再落入看似酷勁、卻同時滿足男性對「可愛」期待的迴圈,哈普一角對典型的虛偽獻上無邊輕視,不知代多少女性施展滿腹痛快。

《空巢之旅》(Otherhood

Otherhood-6-Patricia-Arquette-Angela-Bas
Photo Credit: 《空巢之旅》

許多電影將青少年成長的經歷刻劃得滋味繽紛,卻很少故事聚焦於父母的悵然若失。《空巢之旅》的英文片名,饒富趣味地將母性「Motherhood」改寫為「Otherhood」,彷彿是這群從「重要他人」被貶為「只是他人」的母親們,自娛娛人的控訴。

由《慾望城市》編劇辛蒂喬佩克(Cindy Chupack)執導、共同編劇的《空巢之旅》,講述三位媽媽突發奇想,決定在母親節這天前往紐約,進行突襲兒子大作戰!全片節奏簡潔明快,劇情推進自然流暢,懂得從真實生活提煉喜劇靈感,最終也成功將喜劇片建置在現實中,是我個人非常鍾愛的喜劇類型。

但劇情若只限於放大母親們變成不速之客的尷尬,就會淪為又一部隔靴搔癢的錯置鬧劇。幸好,《空巢之旅》給予三位母親立體的性格背景、婚姻故事,直接型塑了各自和兒子之間的相處模式,缺席的父親角色並沒有從此透明,間接補足了三幅家庭畫像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