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外交戰:夾在「中國大外宣」與「美國反中戰線」之間,台灣如何生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川普藉由政治語言,嘗試將反亞洲的仇恨更限縮於反華;雖然對於台灣人來說,會清楚這是反中的政治言論,但是對於不清楚的世界多數人來說,這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衡量台灣人可能被誤傷的風險,著實沒有太大的底氣。
文: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從2020年初爆發至今,影響範圍遍及全球,病毒的傳播、疫情的影響層面,也都隨著事態演進,資訊持續以爆炸式的速度動態更新。台灣,身處在中國周邊,兩岸經貿上有一定的交流,外加長年對中共治理文化的戒慎恐懼,結合台灣公衛與醫療的優勢,在防疫反應與部署有較為優異表現。然而,當三月下旬整體局面進入歐洲與美國,中國在使出渾身解術後,政府對於疫情與輿論的管制在重新開始上軌道,也進入新局。
人類兩大重要行為特徵:網路連線與封境管制
在這次牽動人類世界的危機事件中,有別於過往的關鍵,筆者認為有兩個:
- 全球網路連網的高度普及
- 21世紀首次多個國家政府開啟區域封鎖政策
網路社群媒體與手機通訊軟體,已經形成成熟的輿論生態系;同時也在過去八到十年中影響了全球的新聞媒體產業,在官方與非官方、真實與虛假的資訊洪流中,人們對於資訊的判斷、解讀、情緒,都是現今社會問題與公共事務的複雜難題。當前公共輿論的生態,也是各國政府與治理者的壓力,特別是對權力集中的中共而言,處理國內輿論的情緒與生態系,更是棘手難題。而隨著疫情逐漸影響到歐美各國,伴隨的各種資訊也對各國的輿論情緒、防疫與治理,產生衝擊。
面對高傳染力的病毒,各國政府也祭出封城與封境管制的措施。在面對嚴峻的挑戰,這項措施,是必然的政策選擇。然而這也導致人類經濟與貿易的活動力下降,衝擊市場供需,即便在未來疫情穩定後也會有新的挑戰。對於民主體制國家,這會是政治人物的艱難挑戰,以2020年底美國白熱化的大選而言,也已經是相當明確的觀察指標。
牽動外宣籌碼的硬與軟
在輿論與恐懼噴發的壓力鍋中,處理高度複雜化的公共輿論環境、因社群網路發展造就更多的弱連結人際關係中,找出群眾情緒宣洩出口、仇恨動員已經是知識份子思考與批判的課題,也已經是特定政治菁英們採取的主要策略。掌握世界經濟話語權的中國與美國,也逐漸進入狀況,在疫情發展中調整與修正情況。習近平在3月26日於北京和20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連線視訊中,呼籲20國集團成員採取共同減免關稅,發出對市場有利信號,提振世界經濟復甦士氣。暫且不論中國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扮演什麼角色,中國對於經濟發展的話語權,確實有實質影響力。
但歐美正忙著應付疫情與危機管理的時刻,對於各自國內群眾也需要有個交代。中國亦耗費大量精力,避免自己成為此次肺炎病毒源頭國的政治咎責對象。從中國視角來看,這是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工程,作為深諳政治輿論管制的專家,勢必在經濟發展、對外援助這兩方面,同步加深力道,才能符合想要扮演的世界秩序角色。
在不同的社群輿論平台中,中國強化扶植在Tiwtter上的角色,除了傳統官方媒體的宣傳力量,更讓發言人參與到輿論中,產生更多的政治攻防話題,一方面疏導中國內部輿論壓力,另一方面戒慎應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政治語言。美國內部的情勢也是走得小心翼翼,年底的大選局面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在保守立場與激進言論策略上,也使各國更專注在應付國內情況,對川普的政治言論多半採取不發言、不處理的安全牌。
反亞、反華與反中的歧視戰線
面對中國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各種動作,積極淡化病毒來源國的標籤,美國川普直接以「Chinese Virus」定調,進行政治甩鍋。此動作激起中國外交系統的激烈反應。
The United States will be powerfully supporting those industries, like Airlines and others, that are particularly affected by the Chinese Virus. We will be stronger than ever before!
— Donald J. Trump (@realDonaldTrump) March 16, 2020
Chinese spox:
— Lijian Zhao 赵立坚 (@zlj517) March 21, 2020
On Jan 24, President Trump tweeted US greatly appreciates China' efforts & transparency.
On March 13, President Trump said the data China shared are helpful for US efforts against the epidemic.
US should keep its own house in order rather than scapegoat China. pic.twitter.com/Dt7r49ROuN
從政治言語攻防的角度看待推特的系列攻防,固然是一個視角,同時也能作為一條鮮明的故事線。但溯及政治修辭的操作技巧,則需要抱持更擔憂的心態來看待。面對世界突如其來的大災難,反亞(Anti-Asian)、反華(Anti-Chinese)的強度驟增,若政治輿論風向順應時勢操作,那麼民族意識必然伴隨的種族歧視,也勢必在一方面團結國人面對災難的同時,產生更大的撕裂性。
對歐美國家的人來說,要辨識一個日本人、台灣人、中國人的難度,其實相當高。正如同,要一個台灣人,辨識在台灣的外國人,確實是有難度的。種族歧視,是一個超過百年且歷史悠久的人類難題,各國領導者為了迅速溝通民意、共同抗疫,借用種族意識與刻板印象,是難度很低的選擇。
川普藉由政治語言,嘗試將反亞洲的仇恨更限縮於反華;雖然對於台灣人來說,會清楚這是反中的政治言論,但是對於不清楚的世界多數人來說,這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衡量台灣人可能被誤傷的風險,著實沒有太大的底氣。
從對外宣傳的角度來說,刻板印象與種族歧視都是鋒利的刀。在各種反對與厭惡感駕馭的政治情緒中,不論是反亞裔、反華裔、反中共,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台灣基於長期對於中共的不信任,濃厚的憂患意識在國內防疫與超前部署上,有著成功的表現。但是藉由恐懼、厭惡與仇恨逐漸催化的反華、反亞情緒,更容易帶動非理性的影響,都是同步需要掌握的。在我們已經養成關注對岸產生各種影響的同時,也需要掌握其他國家的變化。
台灣數位外交應做的事情
任何國際氛圍與動態,都可能是國際事務的風險。雖然隨著各國防疫政策,人的移動與流動性放緩,今(2020)年台灣數位外交協會既定的計劃多數暫緩,但目前網路處於尚未被封鎖的狀態,我們依舊相信透過數位網路,串連更多的友情、連結,產生更多友善的交流,建構安全感與信任感網絡,是看起來很微小,卻意義重大的事情。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