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外交戰:夾在「中國大外宣」與「美國反中戰線」之間,台灣如何生存?

武漢肺炎外交戰:夾在「中國大外宣」與「美國反中戰線」之間,台灣如何生存?
Photo Credit: Reuters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川普藉由政治語言,嘗試將反亞洲的仇恨更限縮於反華;雖然對於台灣人來說,會清楚這是反中的政治言論,但是對於不清楚的世界多數人來說,這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衡量台灣人可能被誤傷的風險,著實沒有太大的底氣。

文: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從2020年初爆發至今,影響範圍遍及全球,病毒的傳播、疫情的影響層面,也都隨著事態演進,資訊持續以爆炸式的速度動態更新。台灣,身處在中國周邊,兩岸經貿上有一定的交流,外加長年對中共治理文化的戒慎恐懼,結合台灣公衛與醫療的優勢,在防疫反應與部署有較為優異表現。然而,當三月下旬整體局面進入歐洲與美國,中國在使出渾身解術後,政府對於疫情與輿論的管制在重新開始上軌道,也進入新局。

人類兩大重要行為特徵:網路連線與封境管制

在這次牽動人類世界的危機事件中,有別於過往的關鍵,筆者認為有兩個:

  1. 全球網路連網的高度普及
  2. 21世紀首次多個國家政府開啟區域封鎖政策

網路社群媒體與手機通訊軟體,已經形成成熟的輿論生態系;同時也在過去八到十年中影響了全球的新聞媒體產業,在官方與非官方、真實與虛假的資訊洪流中,人們對於資訊的判斷、解讀、情緒,都是現今社會問題與公共事務的複雜難題。當前公共輿論的生態,也是各國政府與治理者的壓力,特別是對權力集中的中共而言,處理國內輿論的情緒與生態系,更是棘手難題。而隨著疫情逐漸影響到歐美各國,伴隨的各種資訊也對各國的輿論情緒、防疫與治理,產生衝擊。

面對高傳染力的病毒,各國政府也祭出封城與封境管制的措施。在面對嚴峻的挑戰,這項措施,是必然的政策選擇。然而這也導致人類經濟與貿易的活動力下降,衝擊市場供需,即便在未來疫情穩定後也會有新的挑戰。對於民主體制國家,這會是政治人物的艱難挑戰,以2020年底美國白熱化的大選而言,也已經是相當明確的觀察指標。

牽動外宣籌碼的硬與軟

在輿論與恐懼噴發的壓力鍋中,處理高度複雜化的公共輿論環境、因社群網路發展造就更多的弱連結人際關係中,找出群眾情緒宣洩出口、仇恨動員已經是知識份子思考與批判的課題,也已經是特定政治菁英們採取的主要策略。掌握世界經濟話語權的中國與美國,也逐漸進入狀況,在疫情發展中調整與修正情況。習近平在3月26日於北京和20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連線視訊中,呼籲20國集團成員採取共同減免關稅,發出對市場有利信號,提振世界經濟復甦士氣。暫且不論中國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扮演什麼角色,中國對於經濟發展的話語權,確實有實質影響力。

但歐美正忙著應付疫情與危機管理的時刻,對於各自國內群眾也需要有個交代。中國亦耗費大量精力,避免自己成為此次肺炎病毒源頭國的政治咎責對象。從中國視角來看,這是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工程,作為深諳政治輿論管制的專家,勢必在經濟發展、對外援助這兩方面,同步加深力道,才能符合想要扮演的世界秩序角色。

在不同的社群輿論平台中,中國強化扶植在Tiwtter上的角色,除了傳統官方媒體的宣傳力量,更讓發言人參與到輿論中,產生更多的政治攻防話題,一方面疏導中國內部輿論壓力,另一方面戒慎應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政治語言。美國內部的情勢也是走得小心翼翼,年底的大選局面隨著各種不確定因素,在保守立場與激進言論策略上,也使各國更專注在應付國內情況,對川普的政治言論多半採取不發言、不處理的安全牌。

反亞、反華與反中的歧視戰線

面對中國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各種動作,積極淡化病毒來源國的標籤,美國川普直接以「Chinese Virus」定調,進行政治甩鍋。此動作激起中國外交系統的激烈反應。

從政治言語攻防的角度看待推特的系列攻防,固然是一個視角,同時也能作為一條鮮明的故事線。但溯及政治修辭的操作技巧,則需要抱持更擔憂的心態來看待。面對世界突如其來的大災難,反亞(Anti-Asian)、反華(Anti-Chinese)的強度驟增,若政治輿論風向順應時勢操作,那麼民族意識必然伴隨的種族歧視,也勢必在一方面團結國人面對災難的同時,產生更大的撕裂性。

對歐美國家的人來說,要辨識一個日本人、台灣人、中國人的難度,其實相當高。正如同,要一個台灣人,辨識在台灣的外國人,確實是有難度的。種族歧視,是一個超過百年且歷史悠久的人類難題,各國領導者為了迅速溝通民意、共同抗疫,借用種族意識與刻板印象,是難度很低的選擇。

川普藉由政治語言,嘗試將反亞洲的仇恨更限縮於反華;雖然對於台灣人來說,會清楚這是反中的政治言論,但是對於不清楚的世界多數人來說,這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衡量台灣人可能被誤傷的風險,著實沒有太大的底氣。

從對外宣傳的角度來說,刻板印象與種族歧視都是鋒利的刀。在各種反對與厭惡感駕馭的政治情緒中,不論是反亞裔、反華裔、反中共,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台灣基於長期對於中共的不信任,濃厚的憂患意識在國內防疫與超前部署上,有著成功的表現。但是藉由恐懼、厭惡與仇恨逐漸催化的反華、反亞情緒,更容易帶動非理性的影響,都是同步需要掌握的。在我們已經養成關注對岸產生各種影響的同時,也需要掌握其他國家的變化。

台灣數位外交應做的事情

任何國際氛圍與動態,都可能是國際事務的風險。雖然隨著各國防疫政策,人的移動與流動性放緩,今(2020)年台灣數位外交協會既定的計劃多數暫緩,但目前網路處於尚未被封鎖的狀態,我們依舊相信透過數位網路,串連更多的友情、連結,產生更多友善的交流,建構安全感與信任感網絡,是看起來很微小,卻意義重大的事情。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