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前途——未來50與500年》︰如果人類可以長生不老,將對社會帶來甚麼衝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長生不老如何得以體現,大大延長了的壽命將對社會帶來巨大和深刻的衝擊。我們將會變成一個極其聰明睿智的族類?還是會變成一個「超級老齡化」並且暮氣沉沉的族類?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問題。
文︰李偉才
參考我們探討「50年後世界」所使用的方法,我們對500年後將是什麼模樣,也可透過下列問題的答案來作出窺探。這些問題是:到了2520年的時候,
- 人類已經自我毀滅了嗎?(如果是,他的「繼承人」是誰?)
- 人的壽命是多少?還是原則上已可長生不死?
- 人類已經實現了「點石成金」之術了嗎?
- 世界政府出現了嗎?
- 強AI實現了嗎?他們可以獲得公民的身分嗎?
- 科技奇點(心靈上載)出現了嗎?
- 人類對自己進行了重大的基因改造了嗎?(人類已經變成了「超人」了嗎?「超人」有多少種?)
- 知識有窮盡嗎?如果有,人類的知識是否已接近盡頭?
- 人類的足跡已經遍布太陽系了嗎?是否更進行了大規模的行星改造工程(planetary engineering),例如加厚火星的大氣、為月球加上大氣層、為金星降溫、縷空小行星以作居住等?
- 地球以外的人口會較和地球上的多嗎?
- 已經發明了超光速的飛行方法(faster-than-light travel)了嗎?
- 已經離開太陽系進行星際探險(interstellar exploration)了嗎?
- 已經進行地球復收和「再野生化」(The re-wilding of nature)了嗎?
- 會否提升其他動物的智力,使牠們成為我們的真正伴侶嗎?
- 遇到外星人了嗎?(或只是偵測到外星文明的存在?)
在未回答上述的問題前,讓我們回顧一下,在之前的「50年展望」中,我們刻意不去考慮的幾種情況:(1)地球經歷類似令恐龍滅絕的一次天體大碰撞;(2)與外星文明發生接觸;(3)出現一種可以徹底改變世界面貌的超級科技(如任何人也垂手可得的無盡能源)等。
可以看出,在「500年展望」中,筆者仍然沒有包括毀滅性的天體大碰撞,卻包括了「與外星人接觸」的可能性。至於「可以徹底改變世界面貌的超級科技」,筆者則把「點石成金」、「人類的自我基因改造」、「人工智能的醒覺」和「人機結合、心靈上載」這幾項包括在內。
不錯,上述的一部分問題我們在「50年展望」中已經提出過了,但「50內年會否實現」和「500年內會否實現」當然是截然不同的問題。好了,現在就讓我們對問題逐一簡略地作出探討。
第一條當然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人類已經滅亡,這個展望便再也沒有意思。但這只是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對於科幻迷,他們自會極想知道假如人類滅絕了,他的「繼承人」會是誰呢:是人工智能還是地球上其他生物?如果是人工智能,它們會發展出一個怎樣的「機械文明」?如果是其他生物,牠們會發展出怎樣的高等智慧?還是高等智慧會一去不返,而地球回歸到人類未出現前的境況?
永生的後果
假設人類未有滅絕,接著的問題是:人類那時的平均壽命是多少?二百歲?三百歲?五百歲?還是原則上已經可以長生不死?留意這種長生不老固然可以來自純生物醫藥的進步,但更有可能源自生物工程學的進步,亦即人類已經和機器結合而成為「機器改造人」(cyborg,由cybernetic和organism這兩個字組合而成的一個名稱)。在最極端的構想中,我們除了大腦加上脊髓的中央神經系統外,整個身體都是機器所造,所以能夠在身體變得殘舊時換一個全新(以及最新款)的。科幻電影《鐵甲威龍》(Robocop,2014)以及《銃夢之戰鬥天使》(Alita,2019)的情節正是建基於這樣的假設。
無論長生不老如何得以體現,大大延長了的壽命將對社會(包括家庭和婚姻制度)帶來巨大和深刻的衝擊。我們將會變成一個極其聰明睿智的族類?還是會變成一個「超級老齡化」並且暮氣沉沉的族類?
由於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問題,讓我們更深入的考察一下。首先,由於資源上的限制,死亡率接近零(之不等於零是因為人們還是會死於意外的)即等於出生率要接近零。結果是,人類社會基本上再也不會聽到兒童的歡笑聲和充滿朝氣的少年面龐。這真是我們心中的烏托邦嗎?
我們常常勉勵年輕人「惜取少年時」,可是對一班面前是「永恆」的長生者,《明日歌》中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期多」將會成為一項客觀的描述而非勸勉性的告誡。結果是,長生者做任何事也不會有迫切感。今天不做,明天還可以做;明天不做,後天還可以做⋯⋯甚麼「爭分奪秒」和「只爭朝夕」的魄力和衝勁都會因此消磨怠盡。大部分人都可能因此一事無成。
地球變「老人星」?
另一點大家可能沒有充分考慮的,是對於可以長生不死的人,因意外而死亡將會成為他們最大的恐懼。也就是說,他們會養成異常謹慎甚至極度保守的心態,而不願作出任何冒險的行徑或嘗試新鮮的事物。誠然,貪生和怕死是人的天性,但假若「人生自古誰無死」,則總會有滿腔熱血的人肯「拋頭顱、灑熱血」為正義而犧牲。如果可以不死,這種高尚的情操是否也會逐漸消失?
此外,長壽固然可以帶來智慧,但也可帶來思想上的僵化。如果這一長壽是以數百甚至數千年計,則後一種情況出現的機會,肯定會遠遠超越前者。文明的進步,往往有賴新的心靈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現存的事物(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而藝術的創造,則更有賴新的心靈所帶來的奇思妙想。試想想,即使偉大如貝多芬,我們也難以想像他能夠(假如他沒有死)創作出這二百多年來眾多風格迥異的精彩作品(如德彪西、巴托、葛希文和蕭斯塔科維契等的作品)。結論是,一個由「不死人」組成的社會,將會很快成為一個停滯不前的社會。
至此,大家也許能夠領略超級長壽甚至長生不死會為「人類處境」帶來何等重大的衝擊。不錯,假如人類的未來以星空作舞台(見下文),資源的限制會大大減少,而人類在「不死」的同時仍然可以繼續繁衍下去。但就以人類的老家地球為例,相信絕大部分新出生的人都會傾向離開地球以謀發展,而剩下來的,便是那班「老不死」。
書籍介紹
《人類的前途 —— 未來50與500年》,天窗出版
作者︰李偉才
今天的人類,正站在一個可以導致「興盛」或是「衰落」的分岔點。人類的前途將會如何?當視乎我們未來數十甚至只是十數年的抉擇。
著名科普作家李偉才,曾任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於本書透過豐富的史實、深刻的洞見和恢弘的視野,帶領大家回顧自農業革命以來的文明演變,進而考察人類當前的處境,再嘗試預測人類未來發展的軌跡。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