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人類的前途——未來50與500年》︰如果人類可以長生不老,將對社會帶來甚麼衝擊?

《人類的前途——未來50與500年》︰如果人類可以長生不老,將對社會帶來甚麼衝擊?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長生不老如何得以體現,大大延長了的壽命將對社會帶來巨大和深刻的衝擊。我們將會變成一個極其聰明睿智的族類?還是會變成一個「超級老齡化」並且暮氣沉沉的族類?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問題。

文︰李偉才

參考我們探討「50年後世界」所使用的方法,我們對500年後將是什麼模樣,也可透過下列問題的答案來作出窺探。這些問題是:到了2520年的時候,

  1. 人類已經自我毀滅了嗎?(如果是,他的「繼承人」是誰?)
  2. 人的壽命是多少?還是原則上已可長生不死?
  3. 人類已經實現了「點石成金」之術了嗎?
  4. 世界政府出現了嗎?
  5. 強AI實現了嗎?他們可以獲得公民的身分嗎?
  6. 科技奇點(心靈上載)出現了嗎?
  7. 人類對自己進行了重大的基因改造了嗎?(人類已經變成了「超人」了嗎?「超人」有多少種?)
  8. 知識有窮盡嗎?如果有,人類的知識是否已接近盡頭?
  9. 人類的足跡已經遍布太陽系了嗎?是否更進行了大規模的行星改造工程(planetary engineering),例如加厚火星的大氣、為月球加上大氣層、為金星降溫、縷空小行星以作居住等?
  10. 地球以外的人口會較和地球上的多嗎?
  11. 已經發明了超光速的飛行方法(faster-than-light travel)了嗎?
  12. 已經離開太陽系進行星際探險(interstellar exploration)了嗎?
  13. 已經進行地球復收和「再野生化」(The re-wilding of nature)了嗎?
  14. 會否提升其他動物的智力,使牠們成為我們的真正伴侶嗎?
  15. 遇到外星人了嗎?(或只是偵測到外星文明的存在?)

在未回答上述的問題前,讓我們回顧一下,在之前的「50年展望」中,我們刻意不去考慮的幾種情況:(1)地球經歷類似令恐龍滅絕的一次天體大碰撞;(2)與外星文明發生接觸;(3)出現一種可以徹底改變世界面貌的超級科技(如任何人也垂手可得的無盡能源)等。

可以看出,在「500年展望」中,筆者仍然沒有包括毀滅性的天體大碰撞,卻包括了「與外星人接觸」的可能性。至於「可以徹底改變世界面貌的超級科技」,筆者則把「點石成金」、「人類的自我基因改造」、「人工智能的醒覺」和「人機結合、心靈上載」這幾項包括在內。

不錯,上述的一部分問題我們在「50年展望」中已經提出過了,但「50內年會否實現」和「500年內會否實現」當然是截然不同的問題。好了,現在就讓我們對問題逐一簡略地作出探討。

第一條當然是最重要的,因為如果人類已經滅亡,這個展望便再也沒有意思。但這只是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對於科幻迷,他們自會極想知道假如人類滅絕了,他的「繼承人」會是誰呢:是人工智能還是地球上其他生物?如果是人工智能,它們會發展出一個怎樣的「機械文明」?如果是其他生物,牠們會發展出怎樣的高等智慧?還是高等智慧會一去不返,而地球回歸到人類未出現前的境況?

永生的後果

假設人類未有滅絕,接著的問題是:人類那時的平均壽命是多少?二百歲?三百歲?五百歲?還是原則上已經可以長生不死?留意這種長生不老固然可以來自純生物醫藥的進步,但更有可能源自生物工程學的進步,亦即人類已經和機器結合而成為「機器改造人」(cyborg,由cybernetic和organism這兩個字組合而成的一個名稱)。在最極端的構想中,我們除了大腦加上脊髓的中央神經系統外,整個身體都是機器所造,所以能夠在身體變得殘舊時換一個全新(以及最新款)的。科幻電影《鐵甲威龍》(Robocop,2014)以及《銃夢之戰鬥天使》(Alita,2019)的情節正是建基於這樣的假設。

無論長生不老如何得以體現,大大延長了的壽命將對社會(包括家庭和婚姻制度)帶來巨大和深刻的衝擊。我們將會變成一個極其聰明睿智的族類?還是會變成一個「超級老齡化」並且暮氣沉沉的族類?

由於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問題,讓我們更深入的考察一下。首先,由於資源上的限制,死亡率接近零(之不等於零是因為人們還是會死於意外的)即等於出生率要接近零。結果是,人類社會基本上再也不會聽到兒童的歡笑聲和充滿朝氣的少年面龐。這真是我們心中的烏托邦嗎?

我們常常勉勵年輕人「惜取少年時」,可是對一班面前是「永恆」的長生者,《明日歌》中的「明日復明日,明日何期多」將會成為一項客觀的描述而非勸勉性的告誡。結果是,長生者做任何事也不會有迫切感。今天不做,明天還可以做;明天不做,後天還可以做⋯⋯甚麼「爭分奪秒」和「只爭朝夕」的魄力和衝勁都會因此消磨怠盡。大部分人都可能因此一事無成。

地球變「老人星」?

另一點大家可能沒有充分考慮的,是對於可以長生不死的人,因意外而死亡將會成為他們最大的恐懼。也就是說,他們會養成異常謹慎甚至極度保守的心態,而不願作出任何冒險的行徑或嘗試新鮮的事物。誠然,貪生和怕死是人的天性,但假若「人生自古誰無死」,則總會有滿腔熱血的人肯「拋頭顱、灑熱血」為正義而犧牲。如果可以不死,這種高尚的情操是否也會逐漸消失?

此外,長壽固然可以帶來智慧,但也可帶來思想上的僵化。如果這一長壽是以數百甚至數千年計,則後一種情況出現的機會,肯定會遠遠超越前者。文明的進步,往往有賴新的心靈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現存的事物(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而藝術的創造,則更有賴新的心靈所帶來的奇思妙想。試想想,即使偉大如貝多芬,我們也難以想像他能夠(假如他沒有死)創作出這二百多年來眾多風格迥異的精彩作品(如德彪西、巴托、葛希文和蕭斯塔科維契等的作品)。結論是,一個由「不死人」組成的社會,將會很快成為一個停滯不前的社會。

至此,大家也許能夠領略超級長壽甚至長生不死會為「人類處境」帶來何等重大的衝擊。不錯,假如人類的未來以星空作舞台(見下文),資源的限制會大大減少,而人類在「不死」的同時仍然可以繼續繁衍下去。但就以人類的老家地球為例,相信絕大部分新出生的人都會傾向離開地球以謀發展,而剩下來的,便是那班「老不死」。

相關書摘︰50年後的世界大致怎麼樣,首先要嘗試回答以下問題

書籍介紹

《人類的前途 —— 未來50與500年》,天窗出版
作者︰李偉才

今天的人類,正站在一個可以導致「興盛」或是「衰落」的分岔點。人類的前途將會如何?當視乎我們未來數十甚至只是十數年的抉擇。

著名科普作家李偉才,曾任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於本書透過豐富的史實、深刻的洞見和恢弘的視野,帶領大家回顧自農業革命以來的文明演變,進而考察人類當前的處境,再嘗試預測人類未來發展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