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藝術很有事》第三季:乘上老電影的時光機,重拾數位修復經典

《藝術很有事》第三季:乘上老電影的時光機,重拾數位修復經典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藝術很有事—老電影的時光機》以國影中心的數位修復工程作為主軸,深入淺出電影修復師工作的後台,將過去不為人所知的數位修復流程大公開:從最基礎的素材準備、膠卷整飭、影像掃描與聲音掃描,到透過去雜、穩定、調光等過程所進行影像與聲音修復。

在觀賞《藝術很有事—老電影的時光機》這一集節目時,就如同標題所示,觀眾像是搭上一台時光機,在流暢的剪接下,穿梭在國家電影中心近年重點業務的幾個現場。這個議題的選擇在時間點上,剛好銜接在去年年底國家電影中心適逢四十週年館慶,舉辦的「TOGETHER, IN TIME國影四十」系列慶祝活動之後。

翻開國影大事紀,最早期以「電影圖書館」方式成立,主要任務以引介國外經典名片和推廣電影美學,並負責辦理金馬觀摩影展為主,後續因為電影文化資產保存意識抬頭,逐漸轉型為「電影資料館」,除教育推廣之外,也納入研究與典藏的功能。再到2014年,升級成為「國家電影中心」,跨足電影文化之典藏、修復、研究、出版、教育推廣、海外市場推動與行銷等使命,一個全方位的電影文化組織正式定調。

如果長期有追蹤國影中心動態的影迷能發現,近年來「台灣經典影片的數位修復」成為中心的核心項目,以精選的修復影片進一步衍伸出系列活動、出版、展覽等,也延伸出相關論述,最顯著的莫過於2016年適逢台語片60週年,以國家的力量與資源投注這塊長期被隱沒的台灣電影史,中心修復多部台語片並進行推廣放映、文物展以及相關研究出版。

《藝術很有事》S3_國影中心整飭人員以異丙醇清潔膠片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藝術很有事—老電影的時光機》這段節目就以國影中心的數位修復工程作為主軸,深入淺出電影修復師工作的後台,將過去不為人所知的數位修復流程大公開:從最基礎的素材準備、膠卷整飭、影像掃描與聲音掃描,到透過去雜、穩定、調光等過程所進行影像與聲音修復。如果觀眾在這次節目中,對於這些幕後細節看得還不夠過癮的話,可以期待後續國影中心專門為數位修復所拍攝的自製紀錄片《數電影的人》的正式上映。

除了修復流程的引介外,在有限的節目篇幅中也從幾位關鍵的專家學者口中,延伸出關於數位修復的問題討論,節錄包括國影中心前執行長陳斌全問道:「究竟修復的標準與倫理在哪裡?」;現任執行長王君琦提及:「修復影片對於電影研究者來說,在未來進行研究時更能有憑有據」;影評人藍祖蔚則期盼到:台灣數位修復的成果可以成為國家軟實力,進一步能夠產業化等議題。

在眾多討論中,製作小組特別選定了國家電影中心數位修復經典的重要案例:2008 年中心開始修復工程的首部電影——李行導演的《街頭巷尾》進行回應。從台灣電影史的角度上看,李行導演早期以拍攝台語片起家,《王哥柳哥遊台灣》(1958)為其首部作品,1963 年轉拍首部國語片《街頭巷尾》,這也開啟台灣電影十五年的健康寫實路線,也從這個基礎下,後續他完成多部重要的鄉土寫實經典作品,如《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這部經典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7
Photo Credit: 公視提供

節目中特別邀集李行導演本人與攝影師賴成英現身說法,透過原創者角度去參與數位修復製作到完成的過程,探討修復前後影像之間的差別,進一步回應到修復倫理的問題上。也在節目後段中,帶到去年國影中心為歡慶李行導演90歲盛大舉行的「行影.不離—李行電影文物展」現場,這其實又帶到另一個議題:國家電影中心典藏文物的共享與活化。

在文物展中除了有李行導演修復影片的放映活動,還有許多珍貴文物的出土,透過重新的詮釋,將李行導演的個人史與台灣電影史進行對照,引介給更多觀眾認識,展覽過後更以開放博物館方式雲端上線。

這樣對於電影文物資產的保存與數位修復影片一樣,都是重要的明日事業,就如李行導演在節目中結語說道的:透過修復能讓這些經典被保存下來,繼續傳承給後代!

節目資訊

  • 《藝術很有事》第三季
  • 播映時間:3/28起 每週六下午14:30,公視頻道首播
  • 重播時間:每週日晚間7點公視三台頻道,亦可至節目官方youtube頻道收看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