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零距離科學:從「抑鬱瓶子」看抑鬱症成因與治療方法

零距離科學:從「抑鬱瓶子」看抑鬱症成因與治療方法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抑鬱症的成因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環境所致,亦有人覺得遺傳才是它的主因,那誰是誰非?

文:江鎌浩(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研究生)
圖:香港電台

相信大家聽到「抑鬱症」(depression)這個詞語都不會感到陌生,有趣的是,大家初次認識這個疾病通常都不是因為醫學書籍,而是透過娛樂新聞,有時候是抗病成功的振奮故事,有時候卻是無可挽回的人間悲劇。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宣傳,人們對於抑鬱症的認識和關注在近年已經提高了不少,然而,抑鬱症在科學界依然是充滿謎團。在新一集的《零距離科學》,我們將會以著名傳媒人坎貝爾(Alastair Campbell)的個案為例子,簡單地探討抑鬱症的成因,並了解各種創新的治療方法。

Depression_11
前英國政府新聞官阿拉斯達·坎貝爾,有成功的事業及美滿的家庭,但偏偏大半生人都受抑鬱症折磨,到底是甚麼導致他病發呢?

抑鬱瓶子

抑鬱症的成因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環境所致,亦有人覺得遺傳才是它的主因,那誰是誰非?至今依然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對此,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的醫學院教授提出了「抑鬱瓶子」的疾病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我們可以把人的心理健康比喻成一個玻璃瓶子,遺傳因素(Genetic factors)是瓶子內的石塊,而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就好比瓶子周遭的沙粒,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例如面對工作壓力、金錢煩惱、甚至樓價、政治紛爭等等,我們都會無意識地把環境因素的沙粒加進瓶子之中,當瓶子裝滿了沙石,我們就會患上抑鬱症。

Depression_3
阿拉斯達·坎貝爾的哥哥是一名思覺失調症患症,家人患病的創傷,是否引致坎貝爾患上抑鬱症?

抑鬱症與「電腦」

想要治療抑鬱症,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把瓶子內的沙石取走,然而,人心和瓶子終究是不同的事物,實行起來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提出了腦磁激療法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聽到這個古怪的名稱,大家可能會想「電椅」「科學怪人」等可怕事物,然而,實情遠比我們想像中簡單。

Depression_4
腦磁激療法 (TMS) 利用磁場刺激特定位置的腦細胞,從而治療抑鬱症。

眾所周知,人的大腦與情感是息息相關,而所謂的腦磁激療法,正正就是利用短暫的磁場,以刺激特定位置的神經元 (Neurons),從而令患者的情緒得到正面影響,好讓他們更有效處理生活中的壓力,令到那瓶子再一次回到半滿的狀態。相比起傳統療法,例如服用精神科藥物和接受心理諮詢,TMS的創傷性和副作用都較少,成效亦較為顯著,但另一方面,由於TMS需要特別的儀器和專業的操作,患者可能要一星期往返病院多次以進行治療,故此,TMS暫時未能夠取代傳統的治療方法。

Blue Blood—抑鬱的血

儘管TMS療法廣為大眾接受,部分科學家認為抑鬱症的治療不應只局限在大腦,而是應該擴展到整個免疫系統。據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顯示,我們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濃度與患上抑鬱症有直接關係。你可能會問:什麼是C反應蛋白呢?簡單來說,C反應蛋白是血液中的血漿蛋白,它的濃度高低反映了身體的炎症反應 (Inflammatory response)。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酗酒和過量的工作壓力,有機會誘發身體的炎症反應,從而產生更多的C反應蛋白,並持續影響我們的情緒,在某些病人身上,C反應蛋白更有可能左右抗抑鬱治療的成效。由此可見,環境因素、炎症反應和抑鬱症三者之間是互為因果。至於消炎藥物能否有效的治療抑鬱症?這就需要進一步的科學研究了。

Depression_5
酗酒、吸煙、飲酒、缺少運動,都會增加發炎反應,導致體內的C-反應蛋白濃度提高,增加患上抑鬱症的可能性。

魔法蘑菇

我們從上述的研究可以得知,科學界對於抑鬱症的成因依然沒有確切的說法,暫時來講亦不存在甚麼完美的解決方案,因此,愈來愈多抑鬱症患者決定採取另類的治療方法,其中最為流行的就是精神暴露療法 (Psychedelic therapy)。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首先會服用一種稱為「迷幻蘑菇」(Psilocybin mushroom)的真菌,再配合舒適的環境和輕柔的音樂,讓自己身心都處於一個絕對放鬆的狀態。患者藉此面對日常生活中不敢正視的問題,從而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以改善抑鬱症的病情,情況跟坊間的冥想有點類似。

看到「迷幻」、「冥想」這些詞語,讀者可能會對這個療法抱有懷疑,甚至覺得它不科學,認為它只是某部分人的吹噓和迷信。然而,事實剛好相反。據倫敦帝國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在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 的研究顯示,迷幻蘑菇含有化學成份裸蓋菇素 (Psilocybin),儘管這種蘑菇成份不能夠像馬里奧兄弟一樣,令我們變大縮小爬進水管,它卻可以「重置」我們的腦部活動,令抑鬱症的病情得以舒緩。無可否認,迷幻蘑菇的研究仍是處於發展階段,科學家對它的認識依然非常有限,至於它在將來能否成為主流的治療方法?那就需要一眾科學家的努力了。

其實抑鬱症又有乜好怕?

看了多種創新而有趣的治療方法後,讓我們再次回歸到瓶子理論。除了取出瓶子內的沙石,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更加直接的方法去應付抑鬱症,那就是擴大瓶子的容量。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防止自己患上抑鬱症永遠是對抗抑鬱症的最佳辦法。為此,我們應該多與身邊的人溝通,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興趣,可以是看球賽,可以是看電影,亦可以是看漫畫。雖然這些建議就像老調重彈,但卻是最為有效的。每當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即是為那瓶子加上堆疊環,如此一來,抑鬱瓶子就會愈堆愈高,抑鬱症亦會離我們愈來愈遠。

Depression_7
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合適的興趣、與旁人傾訴是防止抑鬱症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