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即斬公方」的幕府將軍:德川綱吉如何改革代官制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川綱吉雖然是位具有爭議性的幕府將軍,然而他卻也是位在幕府的官僚整飭上費盡心思而一度澄清了吏治的幕府將軍,同時他對於幕府代官制度的監察制度及審計制度的確立,也是功不可沒。
文:陳家倫(日本史專欄編輯)
從前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做為幕府統治骨幹的地方官的代官,實際上權力是受到限制,且必須聽命於中央單位的勘定所行事,而不是專權獨霸的地方土皇帝。但是我們就假設真有代官真的貪贓枉法,不顧幕府所制定的法律及制度欺上瞞下並中飽私囊及欺壓百姓呢?
到底有沒有人可以制衡監視這些做惡的惡代官呢?
答案是:在江戶時代前期,幕府並沒有建立很嚴謹的監察系統監視代官的業務及是否貪贓枉法……直到一個人的出現——他就是「惡即斬公方」五代將軍德川綱吉。
沒錯,你沒看過,我也沒寫錯。真的是惡即斬公方——德川綱吉。
相信不少讀者受到時代劇的影響,只要想到惡代官的剋星,便會想到水戶黃門「德川光圀」或是暴坊將軍「德川吉宗」。
然而在江戶時代,隨者幕府建立和平了八十年,日子逐漸安逸,而以世襲為首的代官制度也日漸出現了問題,即使是在當時的重要思想家及儒學者的荻生徂徠在其對國政的建議書《政談》也曾評價代官:
代官之職乃重要之職務……(略)……然今時則接受勘定奉行之支配,並命小身之人(俸祿微薄之幕臣)擔任。
且其以稱「手代」者為其部屬,而其部屬多為低賤之輩,此輩對收取年貢之事之外漠不關心,此事不可等閒視之。被任命為代官之人,其既無立身出世之望,而任卑微之役職,且因其身分低微,故因尋求私利行奸巧之事而遭處置者不絕於耳。
故我們可以發現,江戶時代的人們以及當代的名嘴荻生徂徠在內,對於當時幕府的地方官代官的質素是有質疑的。加上江戶時代前期的代官多是子承父職,家族一脈相傳的代官家族,因此與地方的關係盤根錯節,而使得代官在地方的在地影響力龐大。

而就在這個背景之下,德川綱吉繼任成為幕府將軍。這位本來沒有機會繼承將軍職的五代將軍,雖然是臨危受命,但是卻對於國家有一副自己的宏觀理想。而他也著手於建立理想中的以儒教為本的與民同樂的國家,這點可以從德川綱吉在給予代官們的為官之道時的職訓七條的第一條提及:
民乃國之本也,代官須能體察民之辛苦,並命其不使百姓受飢寒等之愁苦。〈職務訓令七條・ 第一條〉
我們可以看出,德川綱吉的理想的官僚體系,是一個「官愛民,民敬官。」的理想大同社會,這也打破了數百年來,代官的目的只為上層領主徵收稅收壓榨百姓又不讓他無以為繼的觀念。而是幕府身為執政者首次要求為官者,要體民所苦,並不讓百姓因此受苦。
然而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能光靠王道的儒家而完成,務實的德川綱吉雖然抱持者儒家大同的治國理念,然而在實務上他卻是採取「王道」及「霸道」雜之而儒法並行。
因此德川綱吉也重視律法,祭出「賞罰嚴明策」,並在就任將軍後隔年的天和元年(1681年)便在勘定所中責成專門的官僚負責監查各地代官及審計代官呈報的帳目是否有問題。
也因此在德川綱吉風雷厲行的整飭官僚體系下,我們也會發現不少貪汙或是瀆職的惡代官遭到法辦。僅在德川綱吉在位前十年,遭到法辦的惡代官便有29人,當中20人遭法辦的原因是貪汙、收賄乃至瀆職等行政怠惰。
且比起我們常常在時代劇中制裁(成敗)殺害惡代官將之繩之以法的暴坊將軍德川吉宗;德川吉宗雖然也對於代官制度進行改革,但是他對違法的惡代官並沒有像德川綱吉凶狠,更不會隨意對惡代官判死。
在綱吉風雷厲行的整飭官僚體系下,不少遭綱吉處罰的惡代官被判處流放刑甚至死刑等重刑,且因此失去世襲代官職位而無法在恢復代官職而因此沒落的代官家族更是比比皆是。
德川綱吉的鐵腕政策卻不可否認的也是有所成效,在德川綱吉治世的三十年間,我們會發現前期法辦的惡代官數量佔了治世三十年的半數以上,且半數當中又有將近七成是因為貪汙瀆職等原因遭法辦。
我們會發現綱吉治世的最後十年,因為貪汙或瀆職而遭法辦的代官人數大為減少,只佔遭法辦代官當中的三成,故我們可以發現在綱吉的鐵腕下,當時的代官因為受到幕府勘定所的監察以及將軍的鐵腕政策,吏治有一定程度受到改善。

然而我們在綱吉的治世中也會發現,德川綱吉的鐵腕政策到後面也有變本加厲,矯枉過正的現象。在綱吉治世前十年,我們發現至少近七成的代官被法辦的罪名是因為貪汙或是行政怠惰瀆職等因素,這類罪名就算放眼現在,我們也能理解這些人該當被法辦。
但是到後期我們會發現,德川綱吉法辦的代官中,因為任內毫無立功,或是年貢的徵收未能達標乃至負債等「績效」問題上的「平庸」或是「無能」也變成了治罪的原因。
且在綱吉治世晚期「工作績效過低」而遭處置的代官的比例高達7成,故我們也發現,採取「重罰主義」「賞罰嚴明策」的德川綱吉到了晚年,也明顯出現了「走火入魔」的現象。
即使如此,我們也不可否認的是,德川綱吉雖然是位具有爭議性的幕府將軍,然而他卻也是位在幕府的官僚整飭上費盡心思而一度澄清了吏治的幕府將軍,同時他對於幕府代官制度的監察制度及審計制度的確立,也是功不可沒。
在綱吉的改革的基礎下,而有之後八代將軍德川吉宗進行享保改革的基礎,因此筆者認為對於德川綱吉的評價,我們不應片面的只看一方,或他是否愛狗成痴,而是應功過並呈的進行審視。
那麼透過這兩篇有關於江戶時代的代官實像及改革的文章後,不知各位讀者是否對江戶時代的中層文官:代官,以及幕府將軍德川綱吉有更深的認識呢?
本文由日本史專欄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YouTube頻道,新作《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解開天皇祕密的70個問題》已經出版,歡迎多多支持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04-16 我質疑「桃園三結義」因利益而結合,卻讀到另一個更浪漫的可能性
- 2020-04-09 古代色情業者為什麼叫「龜公」、「鴇母」?
- 2020-04-02 「惡即斬公方」的幕府將軍:德川綱吉如何改革代官制度?
- 2020-03-26 耶穌會傳教士大戰奴隸獵人,畫出了巴拉圭與巴西間的國界
- 2020-03-19 時代劇常見的反派「惡代官」,真的能像戲裡那樣隻手遮天嗎?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