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已超過5000例確診、260起死亡,為何政府仍消極防疫,不願停班停課?

瑞典已超過5000例確診、260起死亡,為何政府仍消極防疫,不願停班停課?
圖為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空拍圖|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疫情大規模地肆虐歐美,各國紛紛祭出最嚴厲的政府命令,唯獨瑞典仍走自己的路,強調個人責任與全民自律來對抗疫情散播,究竟是瑞典政府有十足的信心,還是已錯判情勢?而又是怎樣的文化與民族背景才讓瑞典有看似如此消極的防疫手段呢?

這幾天朋友傳了新聞給我,在疫情肆虐下,世界上還沒有全國關閉各級學校的國家僅有六個,而和我關聯最深的兩個國家,瑞典和台灣,就在其中。不難理解台灣尚未關閉學校,防疫成果全球矚目,近來國際媒體篇幅不斷;但反觀瑞典,一千萬的人口裡,截至4月1日已有超過5000例確診和將近260起死亡,國中以下學童卻仍照常上課,就算在西方世界裡,瑞典非強迫性的各種防疫措施仍是獨樹一格,引起了如《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的專文探討。

我邊讀著文章邊在自家社區小心翼翼地散步著。絕大多數的公司都已超前政府,自動要求員工在家工作,但今日天氣不錯,不少居民都出門漫步、享受少見的三月陽光。雖是週間的下午,卻有如週末一般地輕鬆、察覺不到疫情的緊張,究竟瑞典是慢半拍還是信心十足?

先天文化習慣造就防疫差別

這讓我想到了兩天前的電視晚間新聞,嘗試給民眾打定心針,用數據顯示瑞典的死亡數成長相較於義大利與西班牙是較穩定的,他們用文化的角度來闡釋。首先是瑞典在跨世代之間的互動不如南歐國家多,絕大部分居民都是核心家庭,爺爺奶奶甚少與兒孫輩互動,更有40%的瑞典家戶是獨居;再來提到瑞典的國民吸菸率大約是7%,比起西班牙的30%和義大利的20%是低許多;最後還有氣候造就民族性的部分,瑞典一年有好幾個月都處於寒冬,超過10度以上的月份很少,人與人之間的少相處和喜歡待在家的個性形成了先天的社交距離,和熱情奔放的南歐民族有很大的差別。

雖說新聞認為瑞典的消極防疫目前為止是奏效的,但他們也應該知道下任何定論都過早且無意義。分析防疫成果的優劣和對錯是一個很大的命題,要從許多層面下手,而歐美的疫情也還尚未趨緩。

疫情擴散由高薪階層開始,影響弱勢族群

強調社會穩定的瑞典遇上新冠肺炎,該大夢初醒還是繼續消極防疫?在一體化的歐洲裡,國界擋不了自由精神的歐盟公民,疫情大爆發是不難預測的事。二月底是瑞典人的冬季運動週,眾多高薪階層的家庭飛往阿爾卑斯山滑雪度假,碰上北義大利的疫情爆發,將病毒帶回了瑞典國內,3月2號時全國才15例確診;如今4月初已破5000例。

被戲稱為是有錢人帶回家的病毒,在國內影響了弱勢族群。就在上週,斯德哥爾摩當局發現全首都的死亡案例中,有一半來自於索馬利亞移民社群。來自該國的移民大多是居住在斯德哥爾摩的邊陲地帶,長期以來失業率較高、連起帶動犯罪率爬升,被警方視為是「脆弱地區」;如今又碰上肺炎肆虐社區,引起了當局的重視。歸咎原因,索馬利亞社群居住範圍密集,且有三代同堂與社群集體祈禱的習慣,再加上語言不通和沒有定期關注新聞,種種與瑞典生活方式的偌大差別,都讓當局意識到要額外協助各弱勢族群。

shutterstock_1031054617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位於斯德哥爾摩近郊的Husby地鐵站有較多的索馬利亞移民

強調個人責任也同舟共濟

長期以來實行社會民主主義的瑞典,靠的是全國人民的高同質性與向心力來維繫社會運作,政府不願過度干涉人民的自由;就誠如瑞典首相針對這次疫情罕見發表了全國電視直播談話,但不如其他歐美國家的元首談話,加強限制各種社會活動,瑞典首相談話整篇內容不談及任何政府的強迫手段,反而是溫情地向全國人民喊話,要大家負起責任、做好準備,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並強調雖然接下來的幾個月人民會飽受壓力,但他相信瑞典社會有足夠的支撐力能度過難關。

源自於維京時期的同舟共濟、自動自發精神,延續到已高度開發的現代瑞典。對於早已做好準備、囤滿物資的人們,會覺得這段談話多餘又冗長;但首相的這段直播,更像是給還沒準備好、或者是還不當一回事的人聽的,因為這些到現在都還沒有意識到嚴重性的人,才是瑞典的防疫缺口;而已經準備好的人,馬上會被這些缺口給拖累。

施政優先照顧後段班

回過頭看瑞典政府過去幾週的動作,都是像擠牙膏式、一點一點地在縮限人民的行動,長期有社會主義薰陶的瑞典政府很難有大動作,施政強調穩定。瑞典的社會裡,是不會特別去照顧那些有能力的高薪階層,反而覺得這些人應該要付出更多,幫政府一起照顧那些有失業風險的人;公立學校裡沒有資優班、也不會去特別提拔那些所謂天才兒童,而是要去注意整班的進度、並特別關注學習緩慢的學生;而我們這種以前被SARS嚇到,物資和糧食都準備妥當、要長期抗戰的台灣人,也不會是瑞典政府優先照顧的對象,他們的首要任務是讓整個國家都能對疫情達到同樣的理解,接下來要推動各種限制,人民才能有共同的基礎去遵守。

這是一個需要高度信任互助才能達成的穩定,首相的談話招來他黨的質疑與社論的檢討,但瑞典最大民調機構之一的Novus在上週的調查發現,有八成的受訪者認同首相所強調的個人防疫責任。雖然沒有要求全國停工,但斯德哥爾摩交通局已發現搭地鐵人潮減少了50%,顯示人民在首相談話後,已自發性地減少出門和接觸。

  • 自主在家隔離的瑞典人與鄰居苦中作樂,進行Fika(咖啡時光)

防疫同時也考慮全面社會成本

表面上看來穩定的瑞典社會,實際上各層面密集又環環相扣,如此結構複雜的社會安全網,需要宏觀的考量,因為每一項決定都有它的代價。而在愈穩定的社會裡,問題也往往愈明顯,譬如全面性的停課,衍生出的問題不僅有父母還要上班的養育問題、或是隔代暫養的老人被傳染問題,還要考慮到那些來自弱勢家庭的孩童,在不用上學之後是否能受到家長妥善的照顧與三餐、是否給了少年幫派更多相處時間?大多數白領的父母有機會在家工作照顧孩子,那無法在家上班的父母們該如何在不影響收入的情況下全天候照顧孩子?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