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怠慢、民眾輕忽,美國疫情如何淪為「失速列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便疫情正處高峰,力求復活節前重啟美國經濟的川普3月24日再次將2019冠狀病毒疾病比做流感:流感每年平均造成3萬6000名美國人喪命,但國家從不曾因為流感而停擺。
(中央社)美國「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確診數後來居上,成為全球最大疫區。這個起初被官員、民眾視為「類流感」的疾病,不只造成經濟活動大停擺,過半數民眾被困在家,更嚴重考驗美國醫療體系能量。
武漢肺炎1月底入侵美國領土。儘管他國確診病例迅速累積,但直至3月前,美國「帳面上」確診數一直控制在100例以下,成功營造政府防疫有成、病毒沒想像中嚇人的氛圍。
不過,時序進入3月,美國確診病例在短短幾週內迅速從2位數攀升至5位數,超越疫情重災區中國、義大利,3月27日飆破10萬大關。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全美確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超過30萬5000例,死亡人數達8291人。
美國確診數大幅上升,雖與檢測數量增加及病毒本身具高傳染性有關,但政府防疫慢半拍、官員與民眾輕忽態度,及國內醫療體系結構性問題,恐怕也是關鍵性因素。
法規嚴反應慢 美國政府錯失防疫黃金時間
面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這類高傳染性疾病,即時確診、隔離及醫治病患在防疫成效上扮演關鍵角色。但疫情初期,由於美國法規、檢測標準嚴格,加上政府應變不夠快,導致國內檢測能量遠低於需求;也因為部分感染病患無法即時確診,使一般民眾暴露於感染風險中。
美國法律規定,為了確保檢測品質,在面臨全國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時,醫療院所實驗室須先向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才能研發並使用自家檢測模組進行疾病篩檢。
由於這項規定限制,在美國出現首例確診1個月後,全國上下仍只有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及少數公立實驗室取得授權進行篩檢及有適當檢測工具。根據疾管中心數據,自疫情爆發至2月26日,僅有445名美國民眾接受篩檢;相較之下,韓國每天約能檢測2萬人。
當時許多專家警告,美國確診數之所以相對低,只是因為檢測做得不夠多、不夠快,國內恐藏有數千名尚未確診的感染病患。在廣大輿論壓力下,食藥局才於2月29日允許部分符合條件的醫院實驗室,能在取得EUA前進行病毒篩檢工作。
此外,疾管中心初期篩檢標準嚴苛,只准許醫生檢測近期到過中國,或曾接觸確診病患的疑似病例,引發外界擔心恐有許多「漏網之魚」。
雖然疾管中心隨後放寬標準,美國行政部門也努力配送更多檢測工具至醫療院所,許多州相繼設立「得來速」檢測站、關閉餐廳、酒吧及所有提供非必要商品的店家,甚至下「禁足令」,但疫情已在全美蔓延開來,補救為時已晚。
武漢肺炎與流感差不多?川普帶頭輕忽疫情
另一個導致美國疫情失控的原因,則與總統川普脫不了關係。自疫情爆發以來,川普不只一次將2019冠狀病毒疾病與流感類比,試圖淡化疫情嚴重性,並做出許多不是以科學證據為依據的發言,不只可能誤導民眾,更可能使他們輕忽疫情、警覺性不足。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3月5日報導,川普散播諸多與武漢肺炎相關的錯誤資訊,言論也多次與醫衛專家建議牴觸。
報導舉例,川普3月4日接受《福斯新聞》(Fox News)訪問時,將2019冠狀病毒疾病稱作「冠狀流感」(corona flu),並指稱很多民眾就算遭到感染,症狀也非常輕微,「他們情況非常快就好轉,甚至不需要看醫生」。
即便疫情正處高峰,力求復活節前重啟美國經濟的川普3月24日接受《福斯新聞》訪問時,再次將2019冠狀病毒疾病比做流感。川普說,流感每年平均造成3萬6000名美國人喪命,但國家從不曾因為流感而停擺。
川普3月9日也推文表示,去年有3萬7000名美國民眾死於流感,死亡人數平均一年為2萬7000人至7萬人,但什麼都沒有停擺,人民生活與經濟皆繼續運轉。他說:「目前我們有546例冠狀病毒確診,22人死亡,好好想一想!」
以為年輕可免疫 部分民眾無視「社交疏離」政策
除了受川普淡化疫情影響,由於中國初期數據顯示,高齡者或慢性病患屬2019冠狀病毒疾病高危險群,使美國年輕、中壯年族群誤以為自己感染風險低,因此無視政府呼籲民眾實施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的防疫政策。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 News)3月18日報導,儘管疫情持續惡化,佛羅里達州海灘湧入數千名民眾;一名受訪年輕男子告訴《路透社》記者:「如果我得到冠狀病毒,那就得吧,總之我不會讓它阻止我參加派對。」
在首都華府,許多民眾也不畏疫情,3月21日攜家帶眷前往潮汐湖(Tidal Basin)欣賞盛開的櫻花。哥倫比亞特區政府隔日封鎖周邊道路,並派員警24小時留守,以避免民眾大批聚集,增加疫情進一步擴散機率。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美國確診數急遽增加,越來越多民眾開始嚴肅看待疫情。
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與《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3月22日至25日進行的民意調查,約90%美國民眾停止前往餐廳酒吧,並盡可能待在家與實施社交疏離,以避免感染武漢肺炎。
設備器材不足 美國醫療能量恐難以負荷
由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恰逢流感季節,美國醫療體系原本就須應付不少有呼吸道症狀的流感病患。現在再加上大批肺炎病患不斷湧進,恐讓原先人力物力就吃緊的醫療院所難以承受,不堪負荷。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4-06 各國陷入「口罩爭奪戰」:美國攔截法國口罩,俄羅斯派軍機「護送」口罩回國
- 2020-04-06 憂連假出遊成防疫破口,指揮中心宣布:曾赴人潮擁擠地方活動者即日起盡可能「在家上班」
- 2020-04-05 政府怠慢、民眾輕忽,美國疫情如何淪為「失速列車」?
- 2020-04-05 4/5起搭計程車也要戴口罩,指揮中心:若乘客拒戴司機可「拒載」
- 2020-04-05 沒有強力指揮中心、篩檢慢、無法割捨觀光以外,日本防疫為何慢如「溫水煮青蛙」?
「快一點」的成長秘訣:讓NUEIP人事管理實現勞資和諧共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每天為了解決台灣餐飲店業者因人手不足,又要講求速度與品質的消費體驗問題,在全台馬不停蹄地提供從POS系統、線上點餐、數位支付、物流送餐,到行銷導客的一條龍智慧餐飲服務。
點點全球成立於2019年,短短三年,即創下萬家餐飲門市合作,且獲得眾多知名餐飲品牌的支持。
而在點點全球積極為中小餐飲業和小吃店研發創新解方,並展望更多元跨領域服務與海外布局的同時,背後則有專業的NUEIP團隊提供的nuHRM人資系統,為點點全球打理企業內部的所有人事營運。
擺脫呆板的代管計薪,系統串聯自動試算更接地氣

點點全球的人資主管張珺涵指出,過去外包人事薪資給第三方代管公司的過程中,企業內部文化和經營策略往往無法被充分考量,因此,代管公司難以彈性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每月3號發薪日前,除了需要準備員工名單、出勤記錄、薪資異動資料和請假紀錄等,企業還要負責催促員工提交假勤資料,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精力,還會增加許多時間成本;若發薪後,發現計薪上的疑慮,與代管公司來回溝通的時間,也會進一步加大企業的負擔、影響企業的運作效率。
nuHRM人資管理系統的薪資功能,完美的解決了以上問題。不僅串聯了所有以往需主動提供給外包公司的資料,自動匯出薪資試算結果,還可以快速匯出符合財政部規範的申報媒體檔,讓月底計薪的工作流程能一條龍完成。張珺涵高興的分享:「現在,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算完一個人的薪水,且多虧NUEIP獨特的關卡計薪方式,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檢查,員工越多越能顯現此功能帶來的輕鬆高效,遠遠超乎我的預期。」
從制度控管到人情考量,NUEIP助打造和諧勞資關係

點點全球的團隊擁有不怕失敗、勇於創新的精神,如此彈性開放的文化也貫徹在公司制度實行上,張珺涵形容自己是雇主與員工之間的橋樑,企業為了維護內部秩序、確保員工的權益與義務,制定企業規章制度,以有效管理人力資源;然而,在實際執行時,也需要具備一定的靈活程度,才能促進勞資雙方的良好關係,達成雙贏目標。
因此,點點全球選擇了能協助實踐彈性文化的NUEIP nuHRM人資系統,利用系統設置「請假申請時間」與「最低請假時數門檻」便是最好的例子,雖其目的是為了更妥當控管人員,但有時員工發生特殊情況,以致無法符合現有制度時,企業可針對個案通融放行,此時,系統功能也可以彈性各別自行調整設定,並且自動串聯至每月薪資計算。張珺涵說道:「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我們不需要一個將制度綁死的系統,而是一個既有控管制度、又有彈性調整空間的、為『人』考量的好系統,NUEIP就是這樣收放自如的系統,它讓我們建立了更互信互賴的勞資關係。」
重複的人事作業都交給舉一反三的智慧系統

近年來,點點全球快速拓展業務,伴隨著員工的增加,NUEIP系統所帶來的工作效率提升成效也越顯著。「NUEIP是我見過使用起來能最簡單無腦的系統!」張珺涵笑著說:「像是將新進員工加入系統時,只需要建立員工帳號、填寫基本資料、啟用帳號,三個步驟即可設置完畢,加上NUEIP的介面非常清楚明瞭,加速了整個建置的順暢度。」企業應用數位轉型工具,旨為節省重複的行政作業,NUEIP在協助企業導入系統時,已先將所有考勤、假期、加班、簽核等相關規則,依照公司人事規章設定完成,因此只需要為新進員工套用規則,即可快速完成新進員工的系統設置工作。
帶著讓餐飲業者「Work Easy」、消費者「Eat Happy」的經營理念,點點全球目前正積極培育強力的研發人才,進攻跨領域的數位技術服務;並借助彈性易操作的NUEIP企業管理平台,迅速解決企業內部的人事工作、提高企業營運效率;同時,亦增進了勞資雙方之間的信賴感,使團隊更有凝聚力,為企業齊心打拼。
本文章內容由「人易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