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談《阿鼻劍》與前傳:要幫小說主角找出路,也要替自己的人生找出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7年,鄭問猝然辭世。2019年,《阿鼻劍》面世30週年,重新製作的版本面世,出版社也辦了紀念活動。馬利在其中一場活動裡感嘆,自己大概沒法子寫完前傳小說,但現場讀者的鼓勵觸動了他。於是,馬利決定繼續寫下去。
文:犁客
上個世紀有段時間,大家都讀武俠小說,早一點開始的可能從《柳殘陽》、《還珠樓主》開始,比較晚的至少也會趕上最有名的金庸、古龍,香港和台灣的觀眾天天守在電視前看小說改編的武俠連續劇,充滿動作畫面成為台灣讀者對香港漫畫的最初印象之一。
大約30年前,台灣出現一本全本土漫畫雜誌《星期漫畫》,初期刊登三個漫畫家的不同作品,有科幻、有搞笑,也有武俠──但,令人意外的是,那個武俠漫畫,與當時很多人習慣的武俠小說發展不大一樣。
「那時我只是個小小的、剛入行的編輯,每週的情形通常是這樣,」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回憶:「我收到當週馬利傳真來的劇本,我是第一個讀到文字的人,但一直想不出畫出來會是什麼樣子,所以就準備好劇本打字,然後去鄭問那裡看狀況把它貼上去。」
那是網路不發達的時代,那是手工貼稿然後製版印刷的時代,那是創作者在遠距行動當中以傳真機和市內電話溝通討論的時代,那是馬利(郝明義)和鄭問聯手創造出《阿鼻劍》的時代。
武俠的那一半
「我小時候在韓國長大,因為拄拐杖、行動不方便,鄰居又都是韓國人,所以我媽媽找了個人來陪我玩,說故事給我聽,他家樓下是個南北貨雜貨店、樓上是賭場,所以會聽到很多故事。他大我六歲,開始為我講故事的時候,我還沒進小學;」
馬利回憶,「他講了很多故事,例如他說有個西部片,裡頭兩個角色,一個是拔槍速度全世界最快,但瞄準速度比較慢零點五秒,另一個是拔槍速度慢了零點五秒,但瞄準速度比較快──這兩個人決鬥的話,誰會贏?他也講武俠故事,有個飛刀王,也講麻將高手的故事,很多故事都讓我印象深刻。」
可是說故事的人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我進小學之後,他也進初中,開始青春期啦,打球啦交女朋友什麼的,這禮拜不來、下禮拜不來,那我怎麼辦呢?」馬利道,「韓國華僑們開的書店什麼沒有,武俠小說和愛情小說非常多,所以我央媽媽說要去租武俠小說,小學二年級開始讀武俠小說,那時識字量遠遠不足,真的是生吞活剝。」
成長、抵台,馬利投入出版工作,年幼時期的武俠閱讀經驗,成了孕育《阿鼻劍》的半顆種子。
另外半顆種子,在1988年出現。
佛法的那一半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我相信,但我並沒有宗教信仰。」馬利說,「1988、1989時,天氣很悶熱,我發了很厲害的溼疹,因為有拄拐杖之類動作都會接觸到容易出汗發疹的部位,真的是又痛又癢,生不如死。中醫西醫皮膚科都看過,不見好轉。」
有天馬利在辦公室抽屜悝看到一本《大悲咒》小冊,是一位教人算紫微斗數的作者送的,他先前隨手放在抽屜裡。那天他讀了讀,下午又很想再讀一遍,回家之後,家人還沒回來,他不知怎的覺得心情激動。
「隔天早上醒來,神奇的事情發生,」馬利道,「身上那些近乎潰爛、溼答答的溼疹部位,全都乾燥了,唯一能證明那裡溼疹很厲害的,只有皮膚顏色是深紫色的而已。因為這件事,我對佛教開始產生興趣。」
佛教講因果,講輪迴。1989年,馬利決定在《星期漫畫》裡編個武俠故事時,就想把與佛法有關的東西放進去。「一開始想的是主角被捲進仇恨的漩渦,糾纏著出不來,會是個悲慘的結局;」馬利道,「到了第二部,想放進去的東西變多了,所以第三部才會出現『前世』的情節。」
因為種種原因,《阿鼻劍》的第三部當時馬利只寫了三回、鄭問也只畫了三回。而這個沒有繼續的故事,30年後,出現了另一個方向的發展。」
前傳的開始
「當年和鄭問合作時很順利,他沒有畫出什麼讓我覺得沒法子繼續編劇的畫面,我也沒有寫什麼讓他畫不下去的情節,那時覺得這樣理所當然,後來才知道這實在是很難得的機運。」馬利回憶,「畫到第三部的時候,鄭問覺得情節在兩世之間跳躍有點遲疑;後來我們在不同地方碰面,有時我會提提『要不要繼續《阿鼻劍》?』,也給他看了一些粗略的草稿,但一直沒成。」
2008年,他們兩人在北京碰面,馬利認為自己可以先把腦中的故事寫成小說,多累積點進度,再看看能否開始新的合作。「既然他先前對於前世/現世跳來跳去的做法比較有疑慮,所以我想,我應該先把前世的故事寫完,然後再來處理現世的情節;」馬利道,「其實也是想看看自己怎麼駕馭這個故事。」
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
「我是牡羊座,一般人人生最好的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每一步都力所能及,跨出去的腳步就會很穩。我發現我的人生一整個就是我太喜歡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好處是有時一跳會跳得比較高,當然有時也會摔倒,但總是樂此不疲。沒寫過劇本就去編劇,或者沒寫過小說就想寫小說。」
馬利笑道,「開始了才發現:寫小說真不簡單。先前鄭問解決太多畫面上的細節了,寫小說的話我得全部自己想,工程浩大。」
馬利一面摸索小說的寫作方式,一面設法把腦中的故事轉為文字,但公務繁忙,寫寫停停,原來打算在網路上連載的「前傳」,並沒有完成。「那時我想,還是未來有機會寫劇本時,再把故事成劇本就好。」
時間仍然前進。
長出不同姿態
馬利寫的「前傳」,並不是直接以《阿鼻劍》的主角「何勿生」為主角,而且別出心裁地使用第一人稱主述觀點敘事,因為鮮少有武俠小說採用這種敘事視角。
「其實我研究了一些談小說創作技法的書,和自己先前的經驗比較,看看是怎麼回事。」馬利道,「於是我漸漸明白,就像一個繪本畫家可以畫好單幅,不見得有能力畫出32頁、64頁的繪本,或者頁數更多的漫畫;我很擅長寫說理的文章、3000字5000字,但要寫10萬字的小說,那是完全不一樣的挑戰。寫小說時自己是服裝設計也是武術指導,當時並沒意識到,在忙碌的工作中要怎麼去完成一本小說。」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