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防疫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寧可冒著被罰的風險,也要出去趴趴走?

防疫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寧可冒著被罰的風險,也要出去趴趴走?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如何減少類似的樂觀偏誤呢?就是盡力獲取正確資訊,當我們越了解事實的時候,就越能理性的做出較為正確的評估。

面臨「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越來越嚴重,從3月19日起,只要從境外入境的人,一律需要配合居家檢疫14天,否則可能遭致20萬至100萬的罰鍰。

但是,為什麼有些人寧可冒著被罰的風險,也要出去趴趴走呢?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有可能是因為「在家裡太無聊」的推力,加上「不相信自己這麼雖會被罰/真的會是武漢肺炎帶原者」的拉力,使得他們不願意在家隔離自己。

人類有多討厭無聊?

一個人關在家裡14天,坦白說真的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心理學家曾經為了測試人們有多討厭無聊,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

實驗者布置了一個小房間,來參加實驗的人,必須把身上所有物品暫時交給實驗者保管,然後坐在房間內的椅子上,花6~15分鐘專注於自己的思緒上。

這個實驗中發現,超過一半的人(57.5%)無法專注於自己的思緒,而幾乎所有人(89.0%)都會在腦中神遊(mind wandered)。

但是,這個實驗並不只如此。實驗者很好奇人類對於無聊的厭惡程度到底有多高,於是再次招募受試者。這次的狀況和上次完全相同,只是房間內多了一台電擊器,如果你覺得太無聊,可以按按鈕電自己。

研究結果發現,在實驗的15分鐘內,有67%的男性至少電了自己一次,平均電了自己1.47次。最可怕的是,有一位受試者在這15分鐘內電了自己190次。

而女性的受試者有25%電了自己至少一次,至多則是9次,平均為1.00次,看來女性似乎比較不會那麼追求感官上的刺激。但更重要的是,這個實驗的重點是,人類到底有多麼討厭無聊,有些人即便讓自己觸電,也都好過於坐在椅子上空想。

以自我覺察來取代無聊

既然在家裡很無聊,想出門卻又不能出門,該怎麼辦呢?你不必拿電擊器電自己,倒是可以好好地整理自己的身心靈。

例如,禪繞畫就是一個有助於整理自己心靈,讓自己平靜下來的好方法。有許多心理學家都推薦利用禪繞畫,有助於幫自己靜心,這是因為畫禪繞畫的時候,可以為大腦帶來類似於靜坐冥想的機制。不少研究都指出,靜坐冥想時,與注意力有關的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會特別活躍,而與焦慮有關的腦島與杏仁核則會變得不活躍,使得禪繞畫可以成為一個紓壓的工具。

當然,要達到靜坐冥想的效果還有很多,也許你可以好好的泡個澡,感受身上每個毛孔呼吸於空氣間的瞬間;好好地品嘗眼前的食物,把手機放到一邊,一口一口咀嚼、吞嚥......這些都是有助於我們覺察自我的好方法。

既然剛從國外回來,感受過外在的刺激之後,不妨就在家來趟心靈旅程吧。

「不可能這麼衰啦」的念頭

厭惡無聊,並不一定是讓這些人跑出家門的唯一原因;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心理學所稱的「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什麼是樂觀偏誤?就是人們總是低估了自己遭遇衰事的可能性。

樂觀偏誤最早由Neil Weinstein所提出,在1980年所發表的論文裡,他羅列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正向事件(positive events)與負向事件(negative events),請受試者評估這些正向事件與負向事件,和與自己同年齡、同性別的人相比,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機率有多高。

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傾向於認為好事比較容易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壞事比較容易發生在他人身上。但事實上,如果整個社會的人都認為,壞事比較容易發生在別人身上,好事比較容易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是一個不可能存在的情況。因此,根據他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普遍都有過度樂觀的傾向。

當我們越了解事實的時候,就越能理性

對於那些不願意居家隔離的人,可能就是陷入了樂觀偏誤的謬誤裡面:「我平常身體健康,出國都有戴口罩,不可能感染武漢肺炎啦」這是他們可能會有的念頭,但他們卻沒有仔細想到,口罩有可能會有弄髒的時刻,在疫區或飛機上吃飯的時候,口罩肯定也是拿下來的。

再加上他們可能也帶著「要罰錢也不會罰到我啦,我只是出去一下下而已」這樣的樂觀偏誤,使得某些人不願自主居家隔離,讓政府在防疫期間,還得耗費精神來取締這些民眾。

要如何減少類似的樂觀偏誤呢?就是盡力獲取正確資訊,當我們越了解事實的時候,就越能理性的做出較為正確的評估。

就目前為止,從國外入境感染的機率遠遠超過本土的病例,這樣的事實是入境者應當了解的資訊。而針對罰鍰的部分,截至3月26日為止,累積居家隔離的6100人當中,已經有274件違規案件被取締,累積罰鍰數量已達1985萬元。其中三件遭開罰百萬,可見出去被罰的機率恐怕不小,樂觀偏誤恐怕是會害人害己的。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