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陷入「口罩爭奪戰」:美國攔截法國口罩,俄羅斯派軍機「護送」口罩回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在近日攔截法國向中國購買的口罩、又禁止本國口罩出口加拿大之後。德國柏林市政府在當地時間4日,也指控美國「沒收」20萬個他們向3M訂購的口罩,柏林市政府指責美國做法猶如「現代海盜」。
近日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蔓延全球,各國爭搶口罩等防護裝備,美國近日將德國、法國地方政府向美商購買的口罩攔截帶走,美國甚至發布命令,禁止美國口罩出口,也導致加拿大政府無法向美商購買口罩。俄羅斯等國甚至為了預防口罩被搶,直接派軍機到扣口罩生產地中國機場載回口罩。
法國地方政府自行跟中國訂購口罩,卻在停機坪被美國買家攔截
(中央社)巴黎時間2日,法國疫情最嚴重的大東部(Grand Est)大區首長表示,向中國訂購的一批口罩2日當天在停機坪等待裝入貨機前一刻,被半路殺出的美國買家攔截購走。
大東部大區區長侯特納(Jean Rottner)接受《法國新聞台》(France Info)訪問時說:「美國人付了比我們高3、4倍的價錢,而且是現金。」
侯特納表示:「我們日以繼夜努力,確保(訂購的)口罩能抵達。」大東部大區1日順利收到從中國運來的200萬片口罩,令侯特納欣慰。他說,如今口罩交貨延宕,歸咎於不公平競爭。
由於法國目前口罩庫存只夠維持不到3週,巴黎當局已向其他國家合計訂購10億多片口罩,以對抗武漢肺炎疫情。
此外,也有其他法國大區首長跟隨侯特納腳步,自行向外訂購口罩。法國東南部的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大區(Provence-Alpes-Côte d'Azur)區長穆塞利耶(Renaud Muselier)便告訴《今日俄羅斯法國版》(RT France),他已訂購約6000萬片口罩。
穆塞利耶也碰到口罩交貨問題。他為了確保400萬片口罩在4日前順利抵達,刻意選擇海運,「至少這樣我可以確保不會有人在停機坪搶走我的口罩」。但他承認就物流而言,採用其他運輸方式得「費一番不小功夫」。
法國《解放報》(Liberation)報導,目前武漢肺炎確診人數高居全球之冠的美國,正想盡辦法在世界各地搶口罩,甚至不惜破壞其他國家訂購的出貨。
《中央社》報導,根據台灣時間4月6日的最新數據,美國目前已是全球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有33萬6131人採檢呈陽性反應,9602人病故。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4日表示,從現在到下週(指4月5日~4月11日這週)將是疫情最艱困的一週,將會出現死亡人數爆增的情況。
川普批評3M公司賣口罩給加拿大,隔天直接頒佈命令禁止出口
此外,美國與加拿大也出現爭搶口罩風波。
《美國之音》報導,川普在華盛頓時間4月2日批評美國3M公司向加拿大出口口罩,要求公司停止口罩出口。
對此,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4月3日表示,美國阻止向加拿大出口口罩等醫療物資是個錯誤,而且很多加拿大衛生人員每天都跨境去美國的底特律上班。加拿大副總理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就此表示,加拿大政府「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衛國家利益」。
《中央社》報導,而美國總統川普3日,直接簽署命令,指示政府停止出口N95口罩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到其他國家,包括加拿大。
川普在聲明中表示,這項命令以《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為法源依據,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川普在白宮媒體簡報會中表示,國土安全部及聯邦緊急事故管理總署(FEMA)將合作執行這項指令,「防止N95防護口罩、外科口罩、手套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出口」。
《美國之音》報導,不過,3M公司也對美國政府提出的命令表達自己的看法,3M公司的聲明指出,「停止向加拿大與拉美地區出口口罩會產生巨大的人道影響,因為我們是這些地區的一個重要的口罩供應商。此外,完全停止出口在美國生產的口罩,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進行報復。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可供美國使用的口罩的實際數量反而會減少」。
德國柏林市警局訂購的N95口罩,轉機時被攔截運往美國
美國除了禁止口罩出口加拿大、攔截法國地方政府口罩,德國柏林市向中國訂購的口罩也被美國「沒收」。《中央社》報導,根據《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柏林警方向美商3M訂購了20萬個N95口罩,這批在中國生產的口罩,原定在曼谷轉機,然後空運到德國,但口罩被送到曼谷時,卻被攔截轉送到美國。
對此,德國柏林市政府在當地時間4日,指控美國做法猶如「現代海盜」。柏林內政部長蓋澤爾(Andreas Geisel)證實,20萬個口罩在曼谷被「沒收」,蓋澤爾也要求德國政府施壓美國遵守國際規範。
柏林警察局局長史洛威克(Barbara Slowik)推測,這批口罩被沒收原因是美國在華盛頓時間3日宣布,禁止美商公司出口口罩給他國。
不過,3M反駁柏林市府的說法,一名發言人說,柏林警方沒有向該公司訂購中國製造的口罩。
不只美國截走口罩,法國也曾「徵收」瑞典的口罩
《法國廣播公司》報導,防疫期間,為自己國家搶占資源的不只美國。多家法國媒體近日披露,今年3月初,瑞典跨國企業默恩呂克(Mölnlycke)從中國購買400萬隻口罩,原本計畫,這批口罩從中國發貨後,會在南法馬賽港(Port of Marseilles)抵達歐盟境內,其中200萬隻口罩將被送於歐盟內疫情較為嚴重的義大利和西班牙,剩餘的約100萬隻口罩會運送至瑞典,另外的100萬口罩則計畫留在法國。
不過法國政府在口罩運送經過里昂(Lyon)時,依照法國剛頒布的武漢肺炎緊急法令,徵用所有口罩。經過了瑞典外交人員與法國政府長達數周的交涉後,其中一半的口罩才被法國放行。
《環球時報》報導,有的國家為了避免物資遭攔截,甚至出動軍機前往中國機場載貨。中國時間3日、4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先後出現2架阿爾及利亞軍機及3架俄羅斯軍機,都是為了裝載口罩等防疫物資回國。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4-06 居家檢疫14天後:當我可以出門時,我才真正落地台灣
- 2020-04-06 政府紓困金基層勞工「看得到領不到」?在野黨建議「直接發現金」和「降低申請門檻」
- 2020-04-06 各國陷入「口罩爭奪戰」:美國攔截法國口罩,俄羅斯派軍機「護送」口罩回國
- 2020-04-06 憂連假出遊成防疫破口,指揮中心宣布:曾赴人潮擁擠地方活動者即日起盡可能「在家上班」
- 2020-04-05 政府怠慢、民眾輕忽,美國疫情如何淪為「失速列車」?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