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為何受害者不逃離?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為何受害者不逃離?
Photo Credit: pixabay,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屬於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受害者透過對加害者所作的行為產生同情與認同,可得以緩解自己所受的苦痛。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是指被害者對於加害者產生強烈情感的現象。需要注意的是,它並非納入DSM-V的「正式精神疾病」,然而所衍生的情感是不理性的 (Irrational) ,因此它被視為描述一種創傷後遺的狀態。

於1973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發生了銀行搶劫案,兩名搶匪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達五天之久,最後在與警察僵持下選擇投降。然而,被挾持的職員事後對搶匪表露了憐憫之情,還非常感激歹徒的仁慈與照料,其後更在法庭上與警察採取了敵對態度。他們無視了搶匪威脅自己性命的舉動,更對政府營救了他們的行為感到反感,這心理現象因而被發現及命名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024px-Former_Kreditbanken_Norrmalmstorg
Photo Credit: ,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2.0
瑞典斯德哥爾摩發生了銀行搶劫案案發地點諾馬爾姆廣場。

這症候群屬於一種自我防衛機制 (defense mechanism),受害者透過對加害者所作的行為產生同情與認同,可得以緩解自己所受的苦痛。受害者樂意幫助加害者繼續施虐和逃脫罪名,可見於集中營生還者、戰俘等人身上。他們在被要脅期間,均認為自己無法逃離而感絕望,加上突如其來的威脅,使心理產生了強烈恐懼與不安。若過程中,加害者表現了些少好意,被害人很容易會對其產生情感依附(emotional attachment),因此更願意配合加害者,進而熄滅了逃脫的渴望。

許多人在評價人質或被虐事件時,常會產生疑問諸如「為何他們不反抗也不逃離?」、「是因為他們太笨才會上當吧?」這些想法無疑是愚眛及自視過高的。人類在面對巨大威脅時,都是脆弱不堪的,腦袋之所以會啟動應變機制,是因為「既然身體逃跑不了,就讓心態改變,脫離痛苦吧」這項原則。不論是最近的N號房事件,或是任何的不幸,我們都要為被害人保留一份關懷與理解。即使他們做錯過決定,也由不得旁人指點,因為沒有人是值得遭受折磨的。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內文稍作修改,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