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大數據世代,我們該如何保障自己私隱?

在大數據世代,我們該如何保障自己私隱?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為普羅大眾,大趨勢我們可能控制不了,但是最少要有警覺性,不要因為方便、得意、免費,而令自己的個人資料予取予攜。

沉寂了一段時間,社交媒體前陣子又流行起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小遊戲,其中最受歡迎的非透過程式濾鏡把人的面容變老的「老臉挑戰」(Faceapp),一時間臉書上充斥着朋友們的「年老容貌」。這個在短時間內在社交平台上收集大量人臉數據的軟件,被發現其開發商為一俄羅斯公司,總部設於聖彼得堡,令不少人對它收集數據的目的和用途產生疑慮,更引起了英美朝野的關注[12]

都說「免費的才是最貴」。社交媒體上的免費心理測驗和小遊戲,都設計得好玩有趣,在博得用戶一笑之餘,更可以令社交圈的其他朋友都爭相加入參與。回答幾個無聊心理測驗問題,或者上載一張近照,看似無傷大雅。但是,在大數據的範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互動,再加上用戶在社交網站的一舉一動,例如社交圈的人際脈絡、貼文的措詞、讚好我的專頁、瀏覽的文章、觀看的視頻(包括觀看的時間長短、有否看完完整視頻),數據公司可以輕而易舉地,分析出用戶的喜好、消費模式、政治取向,繼而在你不知不覺間,透過個人化的信息推送,嘗試影響你的消費甚至政治判斷。

以社交媒體帳號登入(Social login)

有不少軟件和網上服務,都有讓用戶使用他們的社交媒體帳號直接登入(Social login)這個選項。對用戶來說,Social login的好處,當然是方便,可以使用一個帳號走天涯,不用多記不同的登入密碼。

然而,方便往往都有代價。首先,用戶在使用社交媒體帳號登入其他網上服務的同時,其實已經同時授予該網上服務訪問其社交媒體的權限,甚至容許對方嵌入追蹤軟件獲取自己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電郵地址、年齡、生日日期、社交網絡等的信息。如前所述,有關個人資料,會被服務提供者利用以優化他們的市場推廣策略,甚至直接向用戶推送廣告,或者調控個人化服務費用等[13]

此外,假如用戶的社交媒體被黑客入侵的話,所有使用該社交媒體登入的服務,都可能同時被駭。在2019年,就有網絡保安公司在亞馬遜的雲端數據庫上發現涉及5.4億名Facebook用戶的個人資料[14],讓人輕易下載。

假如用戶有使用其社交媒體登入其他網上服務的習慣,黑客在取得其的社交媒體登入資料後,亦可以登入他其他的網上服務從而獲得大量個人資料。例如從Uber就可以知道用戶日常的行程和經常出現的地點;在Airbnb、Expedia等旅遊網站除了可以得知用戶的旅遊習慣之外,還有機會可以獲得用戶甚至其親朋戚友的護照等旅遊證件資料;在Tinder等等的交友網站,更加可以了解到用戶在交友感情方面鮮為人知的一面⋯⋯

社交媒體和各類流動軟件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我們的行蹤、喜好、社交網絡、消費,因為大數據科技日趨成熟,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廣泛地記錄和分析。有說 “Data is the new oil”,當油價江河日下,數據的而且確越來越值錢。作為普羅大眾,大趨勢我們可能控制不了,但是最少要有警覺性,不要因為方便、得意、免費,而令自己的個人資料予取予攜。

參考資料:

  1. (更新:附官方回應)小心玩出禍!證據顯示「美圖秀秀」會將大量個人資料傳送到大陸(Unwire)
  2. 5000張10元,你被賤賣的人臉照會不會被用來人臉支付?(钱江晚报)
  3. 5000張10元,你被賤賣的人臉照會不會被用來人臉支付?(钱江晚报)
  4. 「劍橋分析」事件是什麼?一文搞懂免費心理測驗背後的故事(數位時代)
  5. 跑步維生素
  6. 運動標籤
  7. 人臉識別技術快速配對 Sportag助跑手秒尋參賽靚相(Start Up Beat)
  8. 「劍橋分析」事件是什麼?一文搞懂免費心理測驗背後的故事 (數位時代)
  9. 劍橋分析、"非死不可"與微信:數據安全大風暴(BBC)
  10. Facebook移除一心理測驗App 指涉不當分享用戶數據(Topick)
  11. 專訪前「劍橋分析」業務總監:只要臉書的生意繼續,民主就有危機 (報導者)
  12. FaceApp爆紅引發隱私疑慮 使用它可能付出什麼代價(BBC)
  13. The Security Risks of Logging in With Facebook(Wired)
  14. Facebook 再爆洩私隱 逾 5 億用戶資料被存Amazon雲端 輕易下載(立場新聞)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作者網誌Medium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