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保留原貌?創造原貌?——韓國景福宮重建,與文化遺產反思

保留原貌?創造原貌?——韓國景福宮重建,與文化遺產反思
Photo Credit: 이상곤,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化保育好像成為了香港當下生活裡不可忽視的話題。筆者是次希望借鑒韓國的文化遺產作例,說明歷史文化遺產的議題,值得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探究。

南韓的保育選擇原則與其近代歷史發展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大家熟悉的景福宮,在導遊的介紹或是當地的旅遊書說明,都會告訴大家景福宮是朝鮮時代(或稱朝鮮王朝,1392-1910年)國王居住的正宮,亦是建築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宮殿。但如果細心來看,或會發現南韓旅遊當局推廣的五大宮(景福宮、昌德宮、昌慶宮、德壽宮與慶熙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陸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宮殿卻是昌德宮,而不是為人熟悉的景福宮。

朝鮮時代的歷史建築重建,其實就是朝鮮歷史的寫照。16世紀,擔任日本關白的豐臣秀吉派兵攻打朝鮮半島時,時任國王宣祖倉促出宮,漢城城中全民大亂,景福宮意外於戰爭期間焚燬。然而,戰後朝鮮無力復建景福宮,改以昌德宮為正宮超過二百年。而亦因此,朝鮮從17世紀到19世紀以前的實際文化傳承中心是世界文化遺產的昌德宮,而非荒廢了數百年的景福宮。

Changdeokgung_Palace_Oct_2014_007
Photo Credit: Piotrus,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昌德宮屬於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韓國建築

1866年,旁支入統的高宗生父興宣大院君為協助兒子樹立君威,故決定要重建景福宮,作為其1863年繼位後第一件要處理的事。景福宮1910年日韓合併以後,不少宮殿因朝鮮總督為了改善當時京城(即今天首爾)的交通網絡以及其總督府為擴展日本帝國的意識形態而拆毀各種宮殿。其中,景福宮本身被重建後,也因總督府興建其總部,而拆卸了景福宮不少宮殿建築以及搬走宮的正門——光化門。

一些研究日佔時期韓國的學者以檔案與鳥瞰圖進行對比,發現朝鮮總督府的建築設計,剛好是個日字,與同時由日本人1925年興建的市廳以及景福宮以北的北嶽山形成一個「大日本」的字眼,以象徵一種當時日本統治朝鮮半島的意識。因此,經歷多年戰亂後的景福宮命運,成為了戰後一個重要的文化議題。1945年大韓民國成立之初,那座「日字」建築朝鮮總督府,一直保留來作為大韓民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這個館實際上改組自日本總督府的「李王家博物館」)的館址。以朝鮮半島各地的古物藏品作為主要佈局的博物館,成為了當時應對這座極具爭議的總督府建築的安排。

1024px-Japanese_GeneralGovernmentBuildin
Photo Credit: ProhibitOnions,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1990年代的國立中央博物館(朝鮮總督府建築)。

去殖化與「重建歷史」

經歷經濟起飛與民主化的南韓,政府與國民開始意識到建築古蹟存在,對於國族認同與國民歸屬感有極度密切的關係。在首都的正中心保留著前殖民者統治部門的建築,成為了韓國社會的爭議問題,故1995年南韓政府決定選擇「排除歷史原貌」,拆除朝鮮總督府,「重建歷史」,復修景福宮,恢復景福宮於高宗時期的原貌。

南韓此舉是一個保育原則的重要爭論:到底哪一種原貌應該保留?哪一種原貌應該拆除?站於南韓政府建立國家歸屬感來說,自然重建「朝鮮王朝的景福宮」是更為有其文化與社會價值。日治時期,日本當局塑造朝鮮王朝為黑暗與地獄的代名詞。朝鮮的身分制度與社會環境,是導致朝鮮人民痛苦的關鍵。這些文化宣傳用意,是希望合理化日韓合併後日本的統治權威。當韓國獨立以後,國家需要建構「共同歷史」與「共同傳統」,以掃除韓國社會的「日本記憶」。那麼,整個半島最顯眼的建築與文化遺產,全部都是朝鮮時代所留下的。景福宮便合理地重建其原貌,以展示這才是過去的韓國一面。

文化遺產多面向的轉變

電視劇《大長今》引起亞洲各地對南韓的好奇,引起一輪南韓旅遊的風氣。「屬於」朝鮮時代的大長今,其衣著、劇中的外景、抑或是飲食,都是遊客當今的旅遊體驗一部分,景福宮的重建,讓遊客著重感覺電視劇中的「過去」,而非真正的「過去」。近年,南韓政府也參考京都的和服文化,以免費進入宮殿為招徠,鼓勵遊客穿上韓服遊宮殿,讓每一個人都像屋塔房王世子般,穿越過去,感受韓國昔日的文化,即使這座景福宮建築群只是戰後重建,但國民與遊客都認定了這是韓國的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的研究其實近年有著更多面向的轉變,不再只是單純的探討如何保育的問題。以筆者任教的香港公開大學文化與保育旅遊碩士課程為例,課程除涵蓋一般歷史與文化的科目外,也就著旅遊與保育、經濟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展開專題探討。其中最為特別的學科,就是以亞洲視野,探討各國的保育原則,其中韓國的部分,筆者便嘗試於課堂以景福宮等建築重建的歷史,探討該國如何通過文化保育,尋找國家的歷史記憶,從而加深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又會探討南韓銳意推動保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思考文化旅遊對於國家在外的形象的意義。這些教學課題均反映文化保育的議題,不再限於現實「應否保育」的表面爭議,而是深層思考「如何保育」以及保育背後各種政治、社會與文化的考量,均可為政府人員、非牟利機構以及相關持份者等,提供更多面向的保育意義。

1024px-Gyeongbokgung_Gyeonghoeru_1906
Photo Credit: 朝日新聞社,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

香港人的文化遺產

近日,南韓網民反映電視劇《Kingdom》的華文譯名「李屍朝鮮」是有辱朝鮮王朝,故之後譯名改為「屍戰朝鮮」。李氏朝鮮或李朝是日本時期用作稱呼朝鮮王朝的名稱,引起大家的熱烈討論。由此可引證,時至今日朝鮮王朝在當代大韓民國社會,仍然成為國民在歷史中尋找國族本位與主體的重要歷史追溯,而景福宮及其他朝鮮宮殿,就是他們在當下,肯定身分認同的重要載體。

RTR1SFED2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自2007年皇后碼頭事件的發展,以及2010年香港電影《歲月神偷》成功將拍攝地點中環永利街剔出重建項目後,香港社區對於城裡的歷史建築、舊有文化的傳承以及保育議題,有更多的關注。文化保育好像成為了當下生活裡不可忽視的話題。筆者是次希望借鑒韓國的文化遺產作例,說明歷史文化遺產的議題,值得花更多的時間進行探究,有助我們更加深刻認識自己所經歷中的歷史。

延伸資料:

  • Lee, Hyun-kyung. “Gyeongbokgung Palace an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General Building (JGGB): Power Struggles and the Contested Places of Korean National Identity.” Difficult Heritage' in Nation Building, 159-209.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 Chung, Susie Yun Shun. “Object as Exhibit: legitimising the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9.3(2003): 229-242.
  • Master of Arts in Cultural and Heritage Tourism , OUHK
  • 港台節目《韓國乾坤四維遊》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