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何我們會自欺欺人?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

為何我們會自欺欺人?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只要兩個認知(可以是想法或是行為)彼此衝突,心理上產生的緊張會轉而形成了一種內在動機 ,促使個人改變想法,遷就所作的行為。

上星期筆者在談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文章中,提到有關「無法改變行為便改變心態」這種心理傾向,其實它不單只出現在極端例子如綁架案等,在日常事務中也是十分常見的。今次介紹的概念是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它是指當人類擁有兩個相互矛盾的想法時,會產生不安的感覺。為了改善這種不適,人類會不自覺地改變原來的行為或想法,以安撫自己所相信的理念與行為間其實沒有衝突。

以筆者自身經歷為例,本來我渴望換一份新的工作,同事也知道我想離開現時的環境(因為我整天都在碎碎唸),可是在續約的關頭,我想到現時很難找到新的工作,便答應了上司我願意繼續為他工作,顯然這行為是與我原來的想法是完全予盾的。同事事後問起,我回應他:「其實這份工作也不錯啦,又穩定、工資又……」

當時,我是確實地說服了自己並不想離開現時的工作。這說明了一種心理狀況:只要兩個認知(可以是想法或是行為)彼此衝突,心理上產生的緊張會轉而形成了一種內在動機 (motivation) ,促使個人改變想法,以遷就所作的行為,恢復到調和一致的狀態,說實話這是一種類近自圓其說和自我哄騙的行為。

此理論多用於解釋個人態度的改變,常見例子也可見於戒煙失敗了無數次的人身上。當他再次點起煙火,你問他:「你不是說戒煙嗎?」他會緩緩呼出有毒氣體,故作瀟灑地說:「其實我也不想活那麼久。」這些人,為了保持心理上的認知一致,常對自己的作為提出了辯解。

人類就是這麼予盾的生物,每天也要自我糾結一番。你們可以告訴我其他的例子嗎?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內文稍作修改,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