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15分鐘快篩試劑將技術移轉,陳建仁登BBC分享台灣抗疫不藏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今日舉辦非專屬授權技術說明會,徵求具備快篩試劑研發生產製造相關經驗之上下游廠商,進行技術移轉。期盼接棒廠商能快速完成產品之後續開發,讓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及早上市。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今(8)日公布最新研發的快篩試劑雛形,最快15分鐘得知結果,今日舉行招商說明,若文件備齊最快3個月可以開始量產。包含歐盟、波蘭、亞洲等國都對台灣的快篩技術很有興趣,而副總統陳建仁今日接受英國媒體《BBC》專訪時也強調,台灣可出手協助其他有需要的國家。
根據《聯合報》報導,目前新冠肺炎病毒檢測上沒有快篩,主要仰賴核苷酸檢測,每次約須花費4小時左右的時間,耗時且耗人力。
有鑑於此,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共同合作,利用過去抗SARS病毒抗體為基礎,挑選出可辨識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投入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的開發工作,目前所開發之雛型已能辨識實驗室培養之新型冠狀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
當滴入檢體後,測試線與對照線皆會顯現,也就是呈現二條線時判定為陽性;如果只有呈現一條線(對照線)時,則判定為陰性。測試時間預計可在15分鐘內完成。而且對其他類型的人類冠狀病毒(OC43、229E、NL63)、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A型流感病毒(H1N1、H5N1、H7N9)等呼吸道相關病毒及腸病毒(EV71),都不會有交叉反應。

新冠病毒快篩類似「驗孕棒」,靈敏度媲美流感快篩
《中央社》報導,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綸表示,快篩試劑原理是利用試劑盤上的抗體抓出病毒蛋白,快篩試劑外型類似驗孕盤,測試人員只要把疑似個案上呼吸道取出的檢體滴到試紙上,15分鐘後若呈現一條線就代表陰性,兩條線代表陽性。
廖經綸強調,這項快篩試劑並不是要取代現行核酸檢測,而是相輔相成,協助第一線醫護分散分流患者,類似登革熱初篩先抓出抗原,後來還是需要病毒核酸鑑定;今天的技轉說明會也是希望具有商業經驗的廠商可加入研究團隊,持續優化產品,強化靈敏度。
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目前快篩試劑靈敏度為62.5ng/mL,簡單來說,只要1毫升檢體中有62.5ng顆病毒都能驗得出來,但因國際間少有研究團隊以此方式發展快篩試劑,因此較難與他國快篩試劑比較;以目前實驗數據來說,這項快篩試劑要媲美流感快篩試劑約5至7成的準確度,他個人認為「審慎樂觀」。
多國尋求技術轉移,國衛院:台灣優先
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今日舉辦非專屬授權技術說明會,徵求具備快篩試劑研發生產製造相關經驗之上下游廠商,進行技術移轉。期盼接棒廠商能快速完成產品之後續開發,讓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及早上市,盡快投入防疫的前線工作。今日有22家國內廠商參與。
《中央廣播電臺》報導,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目前包含歐盟、波蘭、亞洲等國家對快篩都很有興趣且透過管道表達關切或想尋求技轉,不過,國衛院仍以台灣優先為原則,如果有餘力也願意對世界貢獻心力。
他也表示,一旦選出合適廠商,同時進行量產跟臨床,預估再3個月就能看到產品上市。
陳建仁上BBC:抗疫成效不藏私
台灣分別與美國、捷克發表聯合聲明,建立防疫夥伴關係,將合作包括快篩試劑、疫苗與藥品研發生產;台灣的中研院也與歐盟、加拿大協力共同研發最先進的武漢肺炎快篩和疫苗。副總統陳建仁今天接受《BBC》訪問,分享台灣抗疫經驗,除強調SARS讓台灣了解超前部署的重要,也轉達總統蔡英文意見,強調台灣可出手協助其他有需要的國家。
(中央社)《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今日報導,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台灣在抗疫防疫上做得異常優異,截至昨天僅通報376人感染,5人病故,節目連線台灣訪問副總統陳建仁,希望汲取台灣經驗。
陳建仁首先祝福確診並住院的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早日復原。他接著表示,台灣很早就體認到,迅速採取行動、超前部署是預防疫情擴散的重點。
陳建仁表示,2003年經歷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重創台灣,讓台灣體認到提升疾病控制、增強檢疫隔離、啟動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重要。
當《BBC》主持人問及台灣是否會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國家,陳建仁說,蔡總統清楚表示,台灣不會坐視,會基於人道主義提供各國必要協助,包括提供大批口罩等醫療資源。
陳建仁說,台灣將與美國合作進行相關抗疫措施,在快篩檢驗試劑、疫苗的研究與生產等方面進行交流,盼也能與英國合作。
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統計網站資料,2019冠狀病毒疾病迄今在英國造成約6萬人感染,超過6000人病故。英國首相強森3月27日宣布染疫並展開自我隔離,10天後病情未見緩解在醫師建議下住院,隔日轉入加護病房。當局強調強森進加護病房僅是預防措施。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共同舉辦 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非專屬授權技術說明會(國家衛生研究院)
- 15分鐘驗出新冠病毒 國衛院研究雛形今開放技轉(中央廣播電臺)
- 國衛院快篩試劑最快15分鐘有結果 多國尋求技轉(中央社)
- 快篩15分即知!國衛院、國防醫學院開發新冠肺炎快篩雛形 盼廠商接棒(聯合報)
- 陳建仁登BBC專訪分享台灣經驗 抗疫成效不藏私(中央社)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楊士範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04-08 川普沒必要在全球疫情危機時,增添歧視亞裔的社會風險
- 2020-04-08 立委「氣炸口罩」差點在立院「引發火警」,氣炸鍋、烤箱、微波爐為何不能用來「乾蒸口罩」?
- 2020-04-08 國衛院15分鐘快篩試劑將技術移轉,陳建仁登BBC分享台灣抗疫不藏私
- 2020-04-08 在專利師眼中,武漢研究所取得瑞德西韋「專利權」的可能性大嗎?
- 2020-04-07 安倍宣布日本7地區進入「緊急事態」,「逃出東京」成日本熱門關鍵字
超越運動場上的勝利,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競賽中,總有站上頒獎台、榮獲金銀銅牌的高光時刻,但每每在賽事裡,即使遭逢意外受傷,仍要堅持運動精神、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們,也值得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鼓掌。場外勿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成功應由運動員自己來定義。如同Nike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大眾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何謂成功?將無所定義!

0.03秒,對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可能只是一個彈指的瞬間;解鎖手機的指尖滑動,可能都遠多於這剎那。但對於2023年成都世大運游泳賽道上的台灣選手王冠閎來說,這卻是奪得金牌或銀牌的差距。在200公尺蝶式的決賽中,與日本選手寺田拓未僅有0.03秒的差距,王冠閎以1分55秒69的成績奪下銀牌,也為接下來的亞運增添信心。無關排名,王冠閎在賽事中的全力拼搏,更值得所有人鼓掌喝采。事實上,從甫落幕的世大運,到即將登場的2023年杭州亞運,甚至延續到眾所期待的2024年巴黎奧運,贏與輸或許是運動場上寫實的成功象徵,但無論是否如願奪牌,展現竭盡所能對勝利渴望的運動員,或許更值得人們的尊敬與鼓勵。
個人的成功 需要時間來累積

逐漸受到國人關注的田徑場上,陳奎儒肯定是引起熱議的體壇新星。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中,跑出了13.55秒的成績,不僅奪得銀牌,更打破全國紀錄。隔年2018雅加達亞運再以13.39秒紀錄突破自己樹立的全國紀錄,睽違48年由台灣選手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但你可曾想過,幼年時的他曾需穿鐵甲衣、輔助器來協助正常行走。
陳奎儒身旁的訓練團隊成員們,總是會給予他「一直很努力地在進步」的評鑑,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道:「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最好的,因為不被看好,所以每次我都想做到最好。」如鐵一般的意志,逐步精進、超越輸贏,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讓陳奎儒終能踏上東京奧運的最高殿堂,與美國、牙買加的頂尖選手們同場競爭。

「雖無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拳擊甜心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更多次吸毒入獄,仰賴爺爺開計程車扶養長大,接觸拳擊運動後,靠著自己的雙手,擊敗原生家庭的束縛,扭轉自己的命運,在東京奧運一舉奪銅,在2023年世錦賽更拿下第二面金牌。
無論在田徑場、拳擊場上的運動員們,即使有場邊教練與支援團隊的陪同,仍是需要一人扛起身心靈的龐大壓力。成功絕非一蹴可及,一時的輸贏並無法定奪每一位運動員的成就,因為往往在跌倒之後的重新邁步前進,步伐會更加地堅毅有力,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將更加的立體、鮮明而耀眼。
大我的勝利 不受限於運動場上
近年來,從持續吹起熱血旋風的HBL高中籃球聯賽,以及2023年成都世大運中華男籃締造隊史新猷的第11名佳績,加上赴日參加世界大學籃球系列賽,擊敗美國NCAA一級球隊與地主日本白鷗大學球隊的政大雄鷹籃球隊,再看到因COVID疫情睽違三年重啟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上,中華藍和中華白兩隊的拼搏表現,都讓台灣民眾們重拾起對於籃球運動的熱愛。在球類運動的團隊項目裡,成敗或許會因個人如英雄般的表現而影響輸贏,但藉由團隊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與態度,更可讓球隊中的每一位球員都互相砥礪與交互成長,所展現出共好、共榮的團隊精神遠比隊伍能否奪牌的成果還更值得我們感動與學習。

另一方面,步出競技場外,運動員也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其影響力,藉由不同方式來啟發更多新世代,感受運動的正向力量,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良性互動,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運動的勝利呢?空手道競技場上的「小清新」文姿云,就曾在Nike與Teach For Taiwan團隊的邀請下前往花蓮,陪伴當地8所偏鄉小學的62位學童們,擔任一日老師,親自寫教案、帶領學童們上課、進行分組競賽,而文姿云也希望透過個人對於空手道運動的執著及拚勁,讓更多孩童們能體驗運動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對自我人生產生更多的決心與動力。
而身為中華男籃主控的陳盈駿,如同他控球後衛的角色,在籃球場外更是完美的詮釋「分享」的精神。陳盈駿攜手Nike,以他的生活口號「Have a nice Ray」,走訪偏鄉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籃球運動,教育基層孩童,更分享身為籃球運動員會面臨的挫折與挑戰,鼓勵偏鄉孩童勇於挑戰自己不設限。讓運動的成功定義不僅侷限場上的勝負,反而將運動的精神扎根全民心中,亦是一種廣義的勝利。
屬於未來的勝利,全世界共享

透過運動所彰顯出的成功,更可能是屬於全人類的。馬拉松界知名的Breaking 2計劃,就是一項無關世界排名與競賽輸贏的範例。挑戰人類在體能上的極限,當那1:59:40的紀錄終於達成,勝利並不僅屬於Eliud Kipchoge一人獨享,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就。
文化上的成就更可以透過運動的表現形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9月即將舉行的第19屆亞運,首度將Breaking(霹靂舞)列入正式競技比賽項目,同時亦將於2024年首次登上巴黎奧運,體壇人士更積極倡議將其延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目前正努力進行亞運培訓的台灣Breaking(霹靂舞)國手孫振就曾表示:「正因有著長達50年的嘻哈文化來支撐,才能孕育出Breaking如此獨特的競技舞蹈,進入奧運殿堂。」

更多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未來,也是全球體壇發展上的一大成功。身處變革最前線的全球女性,正重新定義著運動的意義,Nike全球女性品牌副總裁Liz Weldon曾說到:「在過去的50年裡,我們在展現了反叛精神的同時,也引領著進步的方向—Just Do It。我們一直鼓勵世界各地人們只管放手去做。」女性透過競技體育、健身等不同形式的運動,為體壇注入一股充滿靈魂、齊心團結,以及不受框架約束的感動。無分性別族群、人人皆能動起來的下一代,相信必將是運動的一大成功。

運動場上的贏與輸或許是運動成就的光與影,但頒獎台上的光榮僅僅只是一位運動員生涯的驚嘆號。但背後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與運動員展現的不服輸的精神,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與未完待續。正如Nike持續支持各領域頂尖好手追求卓越,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運動員放手一搏,成就屬於自己定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