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美日的主街轉型經驗,台灣「街區創生」可以學到什麼?

從美日的主街轉型經驗,台灣「街區創生」可以學到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除了與台、日一樣除了致力協助地方現存事業體的發展,也相當側重於資本的導入、房地產發展活化等振興手法,而相較住商分離的美國主街、日本商店街,台灣多是住商混合的街區,生活感十足,商業服務業不僅進駐主街道上,可能延伸到周邊的小巷弄中。

文:林孟麗(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

十多年前,在我剛喝完點洋墨水返回台灣,剛進入協助台灣地方發展的管顧圈內,有幸拜工作所賜前往美國費城參加美國主街年會(Annual National Main Street Conference),從各式各樣圍繞著街區發展為主題的研討會、五花八門牽涉到街區發展可能需要的服務企業展覽,不僅有靜態課程及展覽,也安排到鄰近地區實施主街計畫個案的現地觀摩及交流,以及美國主街年度頒獎典禮,像是參加了一場美國街區發展的盛會。

雖然華人臉孔的「外國人」在當年充斥著美國各州來的街區代表們的會場上,是非常獨特的存在,但仍被現場熱絡的氣氛、具有向心力的各地團隊表現,留下深刻印象。更精準地說,就是這群人們展現的地方活力!

初生之犢不畏虎,我帶著中衛中心在台灣商圈及社區落實的「組織、經營、行銷、設計」四大地方活化輔導手法及具體內容,就約了當時在華盛頓特區的舉辦單位窗口,在年會結束後拜會交流,美國人對於台灣提出框架式的輔導手法覺得不可思議,樂於與我們分享他們30年來的經驗,之後就由當時一同前往的前輩接手台美雙方合作事宜。

一轉眼10年的時間,台灣商圈的發展由中央逐步交由地方政府接手主導地方商圈、商業聚集區發展,各地從公部門及商圈組織合作、到民間自發性組織公司投入地方公共事務,我們看到一股從街區復興的新力量再起,呈現台灣地方多元創新的生命力!

於是2019年冬,我帶著編輯團隊再度踏進美國主街,想親身感受這10年來有何改變,期能為台灣再帶來一些新的發展論述、觀點,以催化台灣街區新勢力再起。

a1a
Photo Credit: 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
熱海銀座町商店街因新業種、業態的進駐,讓商店街逐漸展現蓬勃朝氣

永續經營的組織思維,從上而下的貫徹

10年前我們拜會的是信託基金會,此次交流的單位是2013年由信託基金會獨立出來的子公司­──美國國家主街中心(The National Main Street Center),自主營運全美各項主街計畫的落實及其他相關業務推動。

在中央政府,將此推動約33年的計畫項目,轉以專責公司化組織永續地推動;而在地方,遵循美國主街計畫的40年來的原則,地方的營運組織須由地方利害關係人所組成,共同為地方、街區的發展而努力,堅信整體的社區/街區轉型工作需要該地方全體動員,如店家、房東、居民、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其他有興趣參與的團體與個人,都是必須串起的重要節點。

美國主街中心的副總裁Matthew Wagner,很親切地接待我們,也對於我們在台灣協助商圈活化的工作充滿好奇,與我們針對地方、商圈活化組織這議題進行相當熱烈且深入的討論,因為在地組織的組成、運作,往往是一個地方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就美國主街推動經驗彙整以下幾個觀察:

  • 地方推動組織是由在地利害關係人所共同組成的董事會,來運作、發展地方,以振興地方經濟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 董事會聘用一有給職的專業經理人,專責擔任地方轉型計畫的規劃與執行,並溝通協調所有利害關係人,確保所有合適的個人與團體都能參與,並且共同改善地方經濟與生活條件。
  • 大規模的在地參與是執行區域活化、社區轉型計畫的基本條件,藉由號召各行各業的利害關係人參與計畫的推動,才能凝聚共識,唯有合作才是地方永續發展的不二法則。
  • 成功的社區轉型計畫需靠明確的策略方針與資源運用,賦予在地各單參與角色(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地方企業、房東、民間團體、學校、消費者等)成為資源,掌握其優勢,以發揮資源最大效能與貢獻。

美國主街專業經理人大多受過美國主街中心的訓練,在相關訓練中取得專業知識、實務操作工具及軟硬體支援服務網絡,並藉此龐大的網絡中進行職涯轉換規劃,而美國主街計畫網絡中的各個利害關係人在其中找到各自的定位、需求,且已形成一個完整生態永續發展系統。反觀台灣,我們團隊正在思考如何從地方轉型的同時,讓組織運作也能產生質變,抑或導入機制加速催化商圈/街區組織運作模式的改變。

從美日經驗,看台灣街區創生的契機

除了關注美國的街區發展,我們亦多次深入日本商店街區的發展,察覺美國除了與台、日一樣除了致力協助地方現存事業體的發展外,不約而同也相當側重於資本的導入、房地產發展活化等振興手法,有策略性地利用空間進行商業和房地產開發的機會,為地方引入資金進行規模化地投資發展。

此一可能促成公私協力的硬體規劃、建設,雖較容易為地方帶來巨大的改變,但也可能衍生投資後可否永續自主經營的課題。而相較住商分離的美國主街、日本商店街,台灣多是住商混合的街區,生活感十足,商業服務業不僅進駐主街道上,可能延伸到周邊的小巷弄中,遊逛台灣商圈街區,更顯台灣迷人、多元、有趣、吸引人的街區文化特色。

2015年美國主街提出一全新的觀點:為驅動在地經濟的新創事業家們,提供堅實的創業生態系統支持。這與台灣近年來,民間自發性地組織新事業體進駐舊街區、抑或運用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以空間為載體成為多元事業體的共享空間,引進讓商圈/街區充滿活力的新業種、業態,發展趨勢十分相近。新的業種業態的進駐,是一股全新的地方活力展現,可為街區吸引來與以往不同的、全新的目標消費客群!

近年來欣見活力十足的創業家、新事業體,在地方創生熱潮倡議下,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在各地萌芽,可說是台灣軟實力的整體展現。在台灣各地既有街區腹地無法大規模進行開發的限制條件下,作為地方發展的組織營運單位,更應將此創業生態支持系統納為地方轉型的策略思考規劃。

a2
Photo Credit: 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

導入美國主街轉型策略,發展台灣街區轉型新模組

無論在都市或城鎮,再繁榮的商圈/街區都有可能隨著交通要道的變遷、消費習慣的改變、消費人口的結構改變、新興商業區的崛起等因素而轉為沒落,更可能隨時受外在不可抗力的環境因素(如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故商圈/街區的振興是各國都會面臨的重要治理課題。因應各項課題的發生,有策略性地協助地方街區,以整體框架式的區域性經營思考模式切入,進行社區轉型策略規劃,才能協助多元面貌不同的商圈找出適合在地展開的解方模組。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